常见方案
1、见下图左中,7×7的淤泥中是条款君最初想到的方法...24格叶绿矿就达到上限了,要49格有什么用。可见其效率低下,不予采用。
2、见图左下,类似于方案一,但采用5×5的淤泥。这是我所见过大多数吧友的方法(比条款君的方案一显然聪明多了),淤泥总数接近于生长上限,却不适合在短距离内大量种植。效率虽高,仅能小规模种植。
3、见图右上,脱胎于方案二。能够在小范围内较多地使用。从图中可见,该结构中,理想情况下每个叶绿矿将同化八块淤泥。又由于叶绿矿生长速度慢如龟爬(种过的同学都知道),而然一般来说,整个结构中的淤泥完全被同化才能方便地收割。该结构也不适于把密度上限利用到极致,可见仍有改进余地。
4、见图左上,与之前三个方案不同,方案四以四个而非一个叶绿矿作为种子。理想情况下, 淤泥同化完毕时,加上种子,共有24个叶绿矿,恰达到上限。平均每个作为种子的叶绿矿需要同化5个叶绿矿,可见,方案三中的结构同化5个叶绿矿之时(还余4个完成同化),方案四的结果则完成同化。条款君被这个结论吓到了,这意味着,较之方案三,该结构的效率提升了一倍。
5、见图右中,两侧共八个“种子”拱卫16块淤泥(总计24个),得益于方案四的思路,改进得到的方案五结构中,平均每个种子负责同化2块淤泥,但种子排布拥挤影响了生长。效率略高。
6、见图右下,方案六同时也是镇楼图上的最终方案。6个种子负责18块淤泥,种子的排布更分散了,有利于更高效地同化。绞尽条款君的脑汁得到的成品,在六个方案中,条款君自认最高效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