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0合成生物学界正面临重大伦理抉择。杰克·绍斯塔克、克雷格·文特尔等37位权威专家近日在《科学》杂志发表联合声明,对创造镜像生命体发出明确警告。这类所有生物分子都与现有生命呈镜像对称的新型生命形式,其DNA旋向性与蛋白质构型完全相反,专家认为一旦逃逸将引发“广泛而致命的感染”,建议禁止制造镜像细菌等可能造成不可控后果的生命形式。

技术层面已显现实现镜像生命的可能性。生物化学家已成功构建右旋蛋白质和左旋核酸,2016年有团队实现了镜像DNA链的酶促复制。与此同时,合成生物学在重构生命方面取得关键突破——克雷格·文特尔研究所2010年创造出首例完全人工合成的活细胞“辛西娅”。绍斯塔克预计,真正制造出镜像细胞还需10到50年时间,但伦理讨论必须立即展开。

镜像细菌带来的生物安全风险尤为严峻。研究表明,人体免疫系统依靠识别手性分子来清除外来细菌,而镜像细菌很可能成为“隐形入侵者”,无法被检测和清除。这些细菌能在体内持续存活,消耗非手性营养物质,并可能在任何生物体和生态系统中不受限制地繁殖,形成具有“异常广泛宿主范围”的病原体威胁。

尽管专家对风险程度存在分歧,但共识正在形成。部分专家认为合成生物较为脆弱,且可通过基因设计限制其生存能力。然而伦佐斯等专家强调,恶意行为者可能故意设计致病性镜像细菌,而现有《生物武器公约》虽可涵盖此类威胁,但执行层面存在挑战。在风险远大于收益的情况下,专家们建议采取审慎态度,优先建立相应的伦理规范与风险管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