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电影解说真不如掰玉米

一碗葫芦

作者:一碗葫芦

发布于2025-10-24 17:46:04 +订阅

  要说ai对哪个行业产生的冲击最大,这个可能答案很多,但要说ai几乎完全毁了哪个赛道,我第一个想起来的就是电影解说。

  现在ai已经几乎可以完成电影解说的大部分工作,包括写文案、配音、生成画面(这个仅限于时长较短的视频),因其易得性,无数的低质量ai电影解说便涌入电影解说的赛道,认真做视频的博主流量被稀释(人们的注意力本身就是一种有限资源)。

  但有意思的是,就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有一个电影解说博主竟能够杀出重围,一举斩获两百万加的点赞量。

  他就是毒语电影,要知道,在此前他的视频正常点赞量基本都在1000上下,这次直接翻了两千倍,实在夸张,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他能火?换句话说,为什么这条视频能够火?

  我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足够真实,网络拉远了人与人的距离,也拉远了心与心的距离,在发这条视频之前,他尚且没有铭刻下足够真实的符号,也不能够将这些信息传递给观众,但在此之后,幕后的创作者以另一种身份与符号走到台前,现在他不仅是一个电影解说的创作者也是一个会掰玉米的人。

  对于博主回家掰玉米这件事情热心网友也是发出了重要指示,将其新作封为年度最佳公路片。

  更有意思的是,在他的这条视频火了以后,他的整体视频风格就开始大变样(粉丝数量也从原先的一万加变为三十万加),从专注于解说跨为农村vlog分享,期间博主曾试探性地发了一条解说类的视频,结果流量却只有同期视频的一半,甚至点赞量还没有评论区的网友高。

  见状,博主也是很快又回归了新赛道,险些又走回弯路。

  与之一同发生的是一众解说圈的博主纷纷开始了掰玉米之旅,当然也有人另辟蹊径,在不可能处重新寻路,用电影解说的方式解说毒语的《走亲戚断更一天》。

  这一系列事情听起来都有些荒诞,但这背后又都是有迹可循的,如果我们站在马后炮的角度对这件事情做分析,会发现这场荒诞剧的终章,或许是每个创作者都要面对的命题:在算法的玉米地里,我们既要学会播种AI的种子,更要守护心中那株不会被数据浇灌的真实之苗,毕竟人们总是更倾向于和另一个人交流,而不是机器。

分享到:

APP精彩推荐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下载APP可查看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