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的地得”可以混用后,网友们对此吵翻天了……

一碗葫芦

作者:一碗葫芦

发布于2024-08-13 17:30:43 +订阅

        随着电子屏幕和输入法逐渐代替了纸笔,大伙在日常交流时,经常会有打错字的情况发生。

        大多数时候,这些错字只是一些无伤大雅的乐子。

        毕竟日常对话并不像正式场合那么严肃,所以大家对这样的小错误也不会太过较真。

        不过也不能错得太离谱,因为某些时候用错了一个词,那可不是“小错误”那么简单了。

“性 侵 大 便”

        当然,虽说大部分网友平日里对打错字这回事儿并不是怎么在意,但在互联网平台上,总是存在着一些活跃在各种平台纠错的“错字小警察”们。

        他们看不惯任何错字的使用——尤其是从小学习的“的地得”,如果有人不小心用错了,就会浑身难受一整天。

“的地得”的基础用法

        例如前段时间流行起来的网络用语“水灵灵的”,由于这个词将“地”给错误地用成了“的”,也让不少小警察难以忍受,并呼吁大家正确使用“的地得”。

        然而,最近热议的一件事儿,却让这些“的地得小警察”们水灵灵地碎了。

        因为他们发现:

        “的地得”好像已经不分家了。

        就在前两天,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了一张图片,内容是询问汉语教学中“的”“地”“得”三字是不是已经通用了。

        而教育部官方给出的答复是“中小学教学中不再做硬性区分,当然如果能区分开更好”。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2008年的问题,经历了这么多年才出现在了2024年的社交平台上,但当这个互动内容被发布到网上时,立刻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

        其中,大部分网友都觉得,如果“的”“地”“得”这三个字混在一起用,那么很容易导致语义的混乱。

        例如有人举例了“真的不行”和“真得不行”这两句话,虽然看上去只有“的”和“得”的区别,但表达的意思其实是完全相反的。

真的不行——否定,表示不行

真得不行——肯定,表示很真

        还有网友在话题下面抖了个机灵,虽然实际上跟“的地得”的助词词性没啥太大关系,但也从某种方面表达了这三个字不能通用的意思。

“小心de滑”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对这种情况没多大意见,表示汉字的演化和简化是必然趋势,文字只要能够清晰表达目的,自己用得舒服就行了,没必要纠结太多。

        其实这样的说法也不无道理,毕竟从简体字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不少词汇都经历了一番修改和更新。

        例如“一骑红尘妃子笑”中的“骑”这个字,在1985年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中被废除了ji(四声)的读音,统读为qi(二声)。

        而之前读作“确凿(zuo四声)”的字,也在这次的规定中统一改为了zao(二声)。

        除了这些,类似的还有“远上寒山石径斜”“荨麻疹(qian改为xun)”这些词的读音和字的用法在语言的演化下被修改,变为了适应更多人发音习惯的形式。

        然而,这种做法,其实一直以来就引起了网友们的质疑和不满。

        很多人觉得,这种改动并不是语言的“自然演进”,而是一种对错误用法的妥协,在无形中迁就了那些不遵循文字规范的“文盲”们。

        在这样的前提下,如今在社交平台上,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文盲”在社交平台上发布错误的字词用法。

        这些错误用法若不受到纠正,可能会被广泛接受,从而逐渐演变为新的“正确”形式。

        一味的妥协,最终的结果就是损害了语言的本质和表达的清晰度。

        再回到“的地得可不可以通用”这回事儿上。

        其实在这件事情引起大量争议之后,也有网友指出目前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表示“的地得”已经通用。互动回答引用的《提要》只是一个使用方案,对于教学只是有一个参考的性质,没有绝对的强制性。而且其中主要的讨论在于“的”和“地”之间的模糊用法上,并不是一定要把“的地得”一刀切成统一的助词。

        如今在大多数正式的场合下,大家还是比较重视“的地得”的用法的。

        就像前阵子,某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里“的地得”用错了,一下就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学校也赶紧把问题反映给了相关部门,目前正在着手解决。

        当然,在日常交流的时候,偶尔用错个“的”也无伤大雅。

        不过在重要的时刻,咱用词还是得讲究点——毕竟,用文字准确表达,才是沟通的核心。

分享到:

APP精彩推荐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下载APP可查看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