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部分朋友对于《意林》《读者》应该都不会陌生。在学生时代,这两个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光明正大摆在课桌上的“闲书”,至于《盗墓笔记》《三体》《七宗罪》等一众真正算得上“闲书”的,就是彻头彻尾的违禁品了。
其中的不少故事,更是给大伙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
一只麻雀被高压电线缠住,然后全城停电把它救下来。
中国留学生为了提高效率,在餐馆兼职时将需要擦洗7遍的盘子缩减为5遍,然后被兼职的餐馆解雇,学校得知此事后也来询问……
以及那个最为经典的,将马桶清理到能马桶水能喝那种程度的故事。
……
不知道各位朋友当年是否信了这些内容,但那时候我的确是信了,甚至一度开始了“自我反省”。
当然,小时候的“大彻大悟”有多么猛烈,现在回过头来看就会觉得那时候的自己有多么傻缺。至于这些致力于给大伙描绘一副“外面的月亮更圆”景象的文章,现如今也有了一个统一的称呼:公知文。
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有着具体事例和对应感悟的散文,对于那时为了憋个800字作文都得抓耳挠腮半天的大伙(至少我是)来讲,确实有着相当明显的作用,能够将里面的故事融入自己的作文,更是一项关键的提分手段,但这同样不妨碍长大之后,回过头来调侃几句。
因为如今最欢乐的地方便在于,大伙从“公知文”的熏陶中长大并且逐渐回过味,将这些玩意当成调侃对象时,老外们却有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来自中国的“公知文”。
某种程度上,用“公知文”来形容并不是那么恰当——毕竟时代在进步,如今这些“公知文”的表现,变成了TikTok上的一个个短视频。
现如今只需要在TikTok搜索“Chinese kindergarten”(直译“华人幼儿园”)这个标签,就能看到众多动辄几十万播放、破万赞的相关视频。
其视频内容也称得上是大同小异:
中国的幼儿园小朋友自食其力,一起合作从泡豆子、磨豆腐一直到做成饭。
就连小朋友们的集体课外活动也被拿出来,用于展示中国孩子的课外活动有多么丰富,他们自己又是多么的热爱锻炼——不是哥们,我记得你们不是十点上课,两点放学吗?
或许大伙可能对于这段点评抖音的视频也有印象:他们宣称在美国青少年被短视频荼毒的时候,中国孩子正在利用抖音学习知识……
这种对比放在以前也是相当熟悉的,诸如“海外***,国内***”,但那时大伙往往都是需要反思的那一方,没想到这么些年过去,不仅对比的内容与时俱进,双方的位置竟然也“倒反天罡”了。
事实上,类似的情况不仅仅发生在教育领域的“反思”上,前阵子相当火热的老外博主来华旅游,在成为他们新的流量密码的同时,也让这种海外“公知体”成了全新的焦点。
甚至网友为此还总结了这些旅游博主的等级:常见的会选择北上广深这四大超一线城市,能够跑到重庆等内陆城市就已经让人高看一眼了,至于那些能够深入更小的城市,甚至请上一名当地导游的博主,等级也就更高了一层。
除了少数游山玩水之外,绝大部分海外博主的内容大多是在城市中闲逛,将眼前的城市和自己以往的记忆所对比,然后便是一连串大伙听起来很爽的,对比强烈的感慨:“中国的城市街道更加干净”、“地铁站建设十分完善”、“无现金支付相当方便”……
当初年少无知时被公知文拷打并且“反省”,如今用现实“拷打”回去,这世上或许很难有比这更爽的事情了。
也正因此,在过了这么多年回旋镖终于打回来时,大伙又纷纷将“矛头”对准了《意林》等文摘杂志,倒也没别的原因。就像前面说的那样,我相信不少年轻朋友跟我一样,这些杂志是为数不多能够在老师面前“存活”的闲书,也是当年大伙印象里,“公知文”最为泛滥的地方。
但同样随着所谓的公知逐渐不再被关注,这些杂志和我们上学时相比已经变得相当之“安分”。还有B站UP为了研究如今的《意林》特意去买了一本最新版去研究,发现上面的文章除了不少散文形式的“人生经历+感悟杂谈”经典故事外,还有讲述短视频博主生活之类的文章。
不过,在纸媒相对落寞的当下,大伙应该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再保留去书店买杂志的习惯了——这也导致他们的“从良”几乎没能被外界所知晓,同时在“公知体”于海外爆火之后,第一时间从记忆力搜寻到它们并开始调侃。
甚至已经有人创作出了符合当下的海外版“公知文”,虽说这些文章只是大伙的调侃取乐,但如果诸如来华旅游以及TikTok上的“中国式教育”视频持续走红——似乎他们自己就能创作出一批类似当年我们看过的,内容上却“倒反天罡”的公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