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说”已经被AI“攻占”?创作者们未来该何去何从

小编游话说

作者:紫菜蛋花汤

发布于2024-07-26 15:45:49 +订阅

  近日,网络文学平台“番茄小说”向作者们发送了一则“AI训练补充协议”,此举一出,立刻引起大量作者的抵制与批评。另外,“AI作者”的数量爆发式增长,“番茄小说”平台内多篇作品内容雷同。随着热度的持续发酵,有关“AI与写作”的讨论迅速登上各大新闻热搜榜单。

  据了解,今年七月发布的“AI训练补充协议”中存在“将作品用于平台AI模型训练”的条款,且“训练生产内容受平台版权保护,不允许抄袭或盗版行为”。这些话立即点燃了作者们的愤怒:凭什么我辛苦想出来的创意被你拿去,而抄袭我的作品却享有版权保护?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AI作品第一次引起“公愤”了。近年来AI技术的有关应用遍地开花,看起来一副欣欣向荣的盛世景象。然而,著名的AI领跑者OpenAI却在23年因使用未经授权的文章进行训练被告上法庭。无论是全球范围内对AI监管的莫衷一是,还是群众围绕AI自发进行的一系列争辩,都显示着人类对与AI共存的未来充满茫然的现状。

  文学、艺术领域的从业者听到“AI话题”没有不皱眉头的,我们已经见证了太多次争吵,甚至有人已经开发出了“反AI”软件。针对此事件,有人反应“有新手作者日更超过200本小说”“内容雷同的作品随处可见”……这些现象显然有AI参与其中,因此,许多作者不仅停更、断更,还向12315等平台提出了对“番茄小说”的投诉。

  面对“乱成一锅粥”的小说市场,网友们依然很难“达成共识”。大部分作者认为,使用AI进行写作就是抄袭与洗稿的遮羞布,原作者受不到回报或保护本来就很难过,平台竟然还纵然这种“低质量作品反客为主”的现象。许多读者也表示:如果文中给我带来的触动的东西是机器“搬运”的,那还不如去看字典。

  相对的,也有恶语相向的评论。比如有人称“自从有了字典,文章多多少少都有雷同”,这样的话不仅显示出其文学基础的缺乏,更混淆了“AI生成”与“人为创作”的概念。用这样的逻辑来讲,人类与香蕉的基因还有90%的相似度呢,能说人与香蕉雷同吗?

  这样的舆论风波,是当代脑力劳动者与AI“较量”的一个缩影。被挤压生存空间的人们悲愤地发起抗议,始作俑者冷漠地采取着最有利的做法,而不知真相的路人或麻木或刻薄地丢下一两句评论。

  更可怕的是,“AI入侵”的现象可能会让对创作感兴趣的人望而却步。长此以往,此AI模型的成果又进入彼AI模型,作品变得越来越廉价。根据近日《自然》杂志发布的文章称,当AI使用另一个AI生成的数据时,很有可能发生退化甚至崩溃的情况。AI循环的次数越多,失真就越严重,如果无法获取高质量的人为创作数据,那么这个体系早晚会倾塌。

  由简入奢易,由奢入俭难。AI对创作者的“吞噬”可能会在未来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场景,但放任这种侵权行为,也会对整个市场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当然,在争吵的洪流中也存在着“折中派”。有作者认为,AI发展是未来大趋势,它们无疑可以减轻创作者的压力,但不应该直接“取代劳动力”。如果后续“番茄小说”方面能做出有效承诺,这个行业或许还有规范的希望。

  迫于压力,“番茄小说”发布了一篇回应,称初衷是为了帮助作者们提升协作效率,对打算解除协议的作者也会予以支持。显然,这一回应绕过了真正的矛盾点,许多人仍然对此表示不满。

  此次“番茄小说”引发的风波已经不仅局限于单一领域了,平台显然发现了使用AI在短时间内能带来的巨额利润。“番茄小说”在国内开了这个头,但它不会是最后一个,这次或许能迅速揭过,发展到后来会更难收场。

  人类到底应该如何与AI相处,这是与全球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此行业亟待规范,也需要创作者们主动发力。不让“AI无法取代人类”仅仅作为一则笑谈,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你怎么看待呢?

分享到:

APP精彩推荐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下载APP可查看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