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之名进行规训?《抓娃娃》迎来尖锐差评究竟为何

游光掠影

作者:绿毛水怪

发布于2024-07-17 10:29:41 +订阅

  近日,电影《抓娃娃》正式在各大影院上线,映前1天点映及预售总票房破5亿,首日排映16.6万场,成为了暑期档的首发爆款。电影讲述一对夫妇是如何“反向养娃”而开启一段鸡飞狗跳历程的故事,影片在场景、台词上频频致敬《夏洛特烦恼》《西虹市首富》等影片,可以说塞满了“粉丝向”彩蛋。

  沈腾和马丽两位老派喜剧演员的名头已经很能吸引观众了,甚至“往那一站就很好笑”。正值暑期,骄阳似火,影院里冷气开足,谁也不想沉重压抑的氛围把自己的心浸凉了。何况大家平时工作都那么辛苦,是该看点喜剧放松心情,喜剧也适合带孩子观看。综合来说,大众对喜剧的接受度是很高的。

  听起来这部电影的配置不至于差到哪去,但许多网友的反应却表明并非如此。虽然《抓娃娃》比起“开心麻花”之前推出的电影“有高度”一点,但整部看下来却让人轻松不起来。大部分网友在写“观后感”的时候都提到了“欺骗”、“爹味”、“规训”等类似的字眼,风向趋于悲观。

  实际上,这样的结果并不难预见。《抓娃娃》的选题就注定了其会“得罪”一部分家长或孩子,家庭教育问题从来不是一笑而过就能解决的问题。关于这部电影为何风评下跌的问题,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笑点老套僵硬

  两位知名演员的演技全程在线,挑不出错。但仅从笑点、包袱来说,实在是过于简单俗套。例如,推轮椅结果惯性溜下坡的笑点其实在广告中就已经不鲜见了。奶奶装瘸、跑酷打篮球的情节可能是想“迎合”短视频媒体上的一些热点,其呈现却不合常理,可能让部分观众摸不着头脑。

  此外,《抓娃娃》里的部分包袱实在尴尬,比如春兰看到奢侈品牌包就立刻忘了儿子被同学欺负的重要事件,让角色变得仿佛是各种标签堆成的。这种毫无意义的反转已经开始让观众觉得无聊了,就算演技能改善古怪感,剧情也不可避免地走起了下坡路。

二、情感发展逻辑矛盾

  影片着力刻画马成钢夫妇做规划的“极端”,可他们的表现最终仍可以被称之为“宠爱”。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使用“爱”拿捏了儿子,告诉马继业“你也操控了我们的人生”。可是对后者来说,自己已经放弃了玩乐与梦想,抬头却还要“体谅父母”,这样的情感逻辑实在可怕。

  结尾处,同父异母的两个孩子在一块交心,似乎他们才是真正的“大人”。马继业抱着水瓶大哭,侧面反映出的扭曲的亲情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在彩蛋中,马成钢暗示春兰“再生一个”,这种“练小号”的行为与之前付出的种种形成对比,观众也完全搞不懂他们的目的。那下一个孩子将面临什么?光这一点就令人细思极恐。

三、立意与现实割裂

  部分网友评论说“从马继业的视角来看这就是惊悚片”,结合我们的现实生活来看不无道理。视频媒体的兴起降低了知识分享的门槛,许多人由此认识到了原来自己一直生活在畸形的家庭教育模式当中。马继业从小生活在父母的控制之下,接受着打压式的教育,这也是许多人面对过的残酷现实。忽视孩子的真实感受、合理化父母的掌控欲,这样的剧情安排并不好笑。

  有一句流行语叫“不是每个当家长的都经过了考试”,孩子没有选择出生或不出生的权利,也不懂该如何把自己塑造成理想的人,所以家长应当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孩子从启蒙起就在为无数的考试作准备,如果还要背负“照顾家长情绪”的责任,实在是责任关系倒错,与当下年轻人的价值观不符。

  从这三个方面来看,《抓娃娃》的口碑与票房形成反差是有迹可循的。这部电影传输的观点就像打在棉花上,身处其中的人看了不会改变,而局外人又无能为力。此现象也侧面反映出当代观众的需求,他们的目光更聚焦于自身,起码不需要让人哭笑不得的喜剧片。

分享到:

APP精彩推荐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下载APP可查看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