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玲瘦了100斤,好想去看一下贾玲减肥成功的样子呀!
相比《热辣滚烫》本身,观众最先接触到的相关推送必定是“贾玲减肥”这条资讯,是以,诸多观众也是冲着这个点去观看电影的。
这是舆论引导的结果,对于观众和电影票房都是好的导向。
观众会多个看点,会在看到贾玲减肥后样子时感到眼前一亮,会在看到彩蛋减肥视频时觉得不虚此行。有观众去看,票房自然不会差,这不,目前的票房就来到了29亿。
但,这真的就是十全十美的吗?
不尽然,单从各类热搜便能很轻易的看出贾玲个人魅力大于剧作本身,剧作的故事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励志,但贾玲减肥这件事很励志。这导致,电影本身的魅力被淹没,瑕疵被隐藏。
剧中的杜乐莹被各种“糟心事”所围绕,“讨好型”的人格让她不懂得拒绝别人,这让有同样性格或同样经历的人感同身受,切实的体会到电影所要表达的情感。
可后面到突破自己时,电影的拍摄手法却并不能很好的体现角色本身,很多时候都是在直白的称述,简单来说就是在该激情的时候缺乏张力。甚至不如片尾花絮里贾玲减肥、和专业拳击手击打、学画画来得真切感动。
导致观众不知道在看一个宅家废柴的逆袭故事还是看贾玲自传式的减肥励志故事,甚至会对贾玲减肥的动机产生怀疑,不知是为了戏,还是为了完成自我实现。
《热辣滚烫》改编自翻拍自高分日本电影豆瓣8.4分的《百元之恋》。
原作讲述的是废材的人生,前半段颓废,后半段激燃。一个身处绝境的小人物奋力一搏,却还是被生活打败的故事。
这样的剧情使得原作的前半部分是安静地,面对伤害是安静的,难得的温情也是安静的。
安静的让人想要咆哮、结果连咆哮都是没有声音的。一个人行走在巨大的黑暗里,活着本身都是如此艰难。也正是因为这样,后面练习拳击的燃才让人感觉如此澎湃、如此有力。
经过改编之后,却缺乏了让观众体验到后半段激情戏的能力。
本作的女主乐莹有爱她的爸妈,有从小一起长大的闺蜜,有男朋友,名下还有房产,有个亲戚追着她录节目,在烧烤店工作遇到友善的女同事。
这个设定的境遇其实已经超过了很多人,看的时候能很明确的感受到不是生活薄待她,就是她自己不争气糟蹋日子而已。
甚至“乐莹”这个名字,我都觉得充满了用心和爱意,是的,原作的女主只是简单的“一子”,她的妹妹叫做“二三子”。
谈论到人设方面,可能会有人辩驳说你方才可不是这么说的。
没错,方才我是提过她被“糟心事”围绕,是“讨好型”人格,但这是电影想表现的,并不是我所感受到的,我并不觉得她用脏话表现出的厌倦事是会打倒一个人的。
再说“讨好型”人格,个人并未细致的了解过各种人格的具体呈现,但十年时间没有工作,不做家务,连喝完的可乐都还要妈妈收拾,怎么可能是讨好型人格?
她如果是讨好型人格,那妹妹就不会找妈妈做说客,闺蜜出轨她男朋友也不会怕被发现,因为在这些有点心机的女人面前,讨好型人格是很容易被人拿捏的一种人。
电影确实拍出来乐莹的惨,然而,她在这十年里想要向上的挣扎痛苦和最后放弃自我的堕落,并没有表现出来,这让身为观众视角的我觉得乐莹这个角色并未立住。
除了乐莹之外,为了服务剧情,其他角色的处理也过于简单化。
为了强化对乐莹的伤害,激发她打拳的动力,周围人接近她都带着自私的目的,连善意似乎也扭曲了,比如杨紫饰演的亲戚豆豆。
豆豆一直希望乐莹参与录制节目,帮助自己转正,乐莹一直不同意。后来乐莹打人进警局,是她帮的忙。当时半夜下着大雨,她狼狈地鼓捣着电车,还笑着安慰乐莹。
那一刻,我是真的相信她流露出的善意,是真心地在宽慰乐莹,而不是演戏。但在后面录制现场,她一直在引导制造看点,完全无视乐莹感受,还不屑地,不承认自己这个亲戚。这使得这个角色看起来狠矛盾。
还有雷佳音饰演的角色昊坤,是个很大的败笔。
虽然拳击手到年龄需要退休,但他是个拳击教练啊,不至于后面没有工作门路,去工地搬砖。在乐莹酒后发生关系后,按照女主不修边幅、不善交流、没有吸引力的设定,他可能会急着撇清关系,可能会保持距离,但必然不会把自己东西搬进来住在一起。
经过改编之后,虽然主角的人设有些割裂,情感的处理也稍显平缓,但还是有亮眼之处。
比如,本片和原片结局就各有各的精彩和回味之处。
原作的整体基调就是比较低沉的,结尾时一子比赛输了,她说她真的很想赢,从这里就能看出她是走出来了,她完成了自身的蜕变。
本片结尾,乐莹则直接表达自己赢了,是的,她就是赢了,她完成了自我拯救,实现了成长,她摆脱了过去那个颓废的自己,试着去尝试新的东西。
整体而言,这部电影本身应当是一般水平,但要搭配上贾玲减肥这个点,那还是值得一看的,毕竟彩蛋贾玲的减肥视频确实很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