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的小说,怎么动画化也那么难?

ACGx

作者:ACGx

发布于2023-11-24 10:52:19 +订阅

题图 / 七侯笔录

直接拿来改编,不如做衍生动画

在文娱市场,历史题材作品要和当下的年轻群体产生共鸣,在叙事层面和故事表达上会倾向于年轻群体喜欢的方式和要素。这一点,在马伯庸创作的小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其作品在当今年轻读者群体中受欢迎的程度,用“洛阳纸贵”来形容也不为过。

小说在阅读市场备受追捧,自然也会受到真人影视剧行业的青睐,近几年其多部小说被先后改编为真人影视剧。就在马伯庸小说IP成为真人影视领域的“香饽饽”时,动画领域也投以目光,近期B站就上线了由其早期作品《七侯笔录》改编的同名动画。

得益于“马伯庸小说”及其制作方艾尔平方在中国动画市场的名气,该项目从公布之初就有一定关注度。但正片上线后,却因为表现不尽如人意,B站评分仅6.9分。不少观众在评论中提到改编动画叙事“网文感”强烈,故事“过时”,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设定比故事出彩

《七侯笔录》故事虽然发生在架空的现代社会,却被套上了奇幻的外壳,主角罗中夏意外成为“笔冢吏”后不得不面对各方势力纷争,由此与神秘的“管城七侯”结下不解之缘。“笔冢吏”这一身份设定令众多读者印象深刻,其可以操纵由古代文人墨客精魄炼成的灵笔,比如李白的青莲笔、谢道韫的咏絮笔等等,吟诵诗词即可“言出法随”。

国内动画观众对于包含历史文化要素的作品向来有亲近感,对于《七侯笔录》这般设定新颖的作品更是颇有兴趣。相对应的是,观众也对动画视听表现展现历史文化韵味提出较高期待,从结果来看《七侯笔录》动画显然未能达到。

动画评论中不乏观众提及,主角罗中夏腹中无墨却获得凝聚诗仙李白才情的“青莲遗笔”的经历,以及其夸张轻浮的性格,或多或少有些早期网文套路的影子。而罗中夏也缺少成长弧线,活脱脱一个“不学无术还不思进取的小混混”,令人难有好感。

其实罗中夏在小说中的人设并非是动画所呈现的形象,对比原作和动画就能明显看出删改的痕迹,特别是小说中对罗中夏形象塑造极为关键的“退笔”暗线。站在动画制作层面,这些改动固然能够提升叙事节奏,使剧情更加易于理解,但主角形象的缺失也会引来书粉诟病。

动画正片表现出的网文既视感与原作粉丝期待相距甚远,但《七侯笔录》将古诗词内容具象化的表现,仍勾起了不少年轻观众的兴趣。评论和弹幕中不乏观众讨论“咏絮笔”取自“未若柳絮因风起”,打趣罗中夏还好拿的是李白的笔不是杜甫的笔,不然得背更多诗。

而论及《七侯笔录》动画表现为何不如人意,也并非全然改编的问题。原作小说最早版本是马伯庸2007年左右创作的,直到2019年其中的“坑”才被补完并再次出版。在新版小说序言中,马伯庸就有提到该作灵感源自《后西游记》,且坦言自己当时文笔稚嫩,成品难免有不足之处,更是给出“中二”“幼稚”的点评。

《七侯笔录》中的人设和情节设计明显受到当时网文创作风潮的影响,但这并不妨碍马伯庸通过趣味十足的设定和情节,以及古诗词知识的巧妙融入维持原作的可读性。从这方面来看,动画也有尝试去展现原作的特色,只是对于冲着“马伯庸”而来的观众,《七侯笔录》动画改编思路不可避免与其需求错位。

马伯庸小说,影视化不易,动画化更难

一直以来,读者眼中的马伯庸笔下故事总是“别具一格”的,其善于将历史及相关要素融入现代故事框架中,文笔轻松诙谐,阅读体验畅快。比如去年年底出版的《长安的荔枝》,讲的是小吏从岭南派送荔枝到长安的过程,看似折射唐朝官场现状、底层小人物的生存之道,读者却在感叹古代“社畜”也不易做。时下,人们讨论历史文化该如何传播的问题时总少不了“年轻化表达”,马伯庸的内容创作思路毫无疑问与其吻合。

较于其他历史题材作品,有深度阅读文献史料习惯的马伯庸在创作过程中有着绝对的优势,同时其多年网络连载经验也使其作品更具“网感”,新奇有趣的脑洞以及多元化的内容要素能触达到更多观众,从其小说IP改编影视剧的市场表现来看当代年轻人也愿意为此买单。

最早注意到马伯庸小说IP潜力的是真人影视内容市场。自2018年《古董局中局》热播后,各大视频平台都开始了马伯庸小说IP影视化,《风起陇西》《长安十二时辰》《显微镜下的大明》等作也由此诞生,创作团队考据史实,力求通过美术风格、场景构建等多方面还原故事的历史感,通过实力演员的表演,让观众可以深度沉浸在马伯庸营造的故事中。

但在这一股“马伯庸”热潮下,并不是所有的影视化改编都能成功。基于各部小说影视化的难易程度,以及不同制作团队对原作叙事的理解,不同作品在市场的表现和口碑也有所差异。这也逐渐让影视行业意识到,“马伯庸”三个字并不等同于真人影视改编的金字招牌。

而在真人影视化之外的动漫领域,也有不少以马伯庸小说为IP源头的项目正在进行中。除了刚上线的《七侯笔录》,还有将改编为动画电影的《龙与地下铁》,以及早在2018年就被改编为动画的《四海鲸骑》,漫画也有《风起陇西》《白帝城之夜》《官渡杀人事件》。

如果是书粉,想必看到这些作品名时就能察觉到真人影视化和动画化作品选择的差异。真人影视化选择的作品明显偏向写实风格,动画化选择的作品则奇幻色彩浓郁。不仅如此真人影视化和动画化的创作思路也有着明显差异。

就爱奇艺此前推出的《四海鲸骑》来说,其原作取材于明朝海事历史,由马伯庸联合驰骋、赵老湿共同创作,故事奇幻色彩更加浓郁以至于不少书粉吐槽“这很不马伯庸”。但较于真人影视化,这个包含海上冒险、少年热血、奇幻设定的故事显然与动画这一内容载体适配度更高,更适合动画观众观看。

在《四海鲸骑》的动画化过程中,受制于动画产能问题,制作组对原作内容进行简化,但是在人物造型、建模方面做到了还原,也用酣畅淋漓的打斗去丰富观感。动画播出后,免不了被“马伯庸”“明朝历史”一众标签吸引而来的书粉吐槽剧情略显低幼,却不乏动画观众出于人物形象和画面表现力等表示支持和喜爱作品。

不同于真人影视创作和制作,以及对于历史题材及其相关要素的长久挖掘,国产动画当前仍受到时长、产能、经费、受众等各方面限制,由此不难理解为何《七侯笔录》会将人物个性简化,《四海鲸骑》被观众吐槽时长太短。

实际上,除了对马伯庸的小说动画化之外,还有《风起洛阳之神机少年》《风起洛阳之双子追凶》《长安十二时辰之白夜行者》这类基于原著小说世界观创作的衍生动画。

从已播的《神机少年》来看,动画基于原著世界观创作的同时也保留部分设定,其原创的故事在题材方面加入了些许玄幻要素,主角全员年轻化,故事有别于当下的主流玄幻动画。近期于爱奇艺上播出的动画大电影《双子追凶》,则是基于《神机少年》的人物设定和剧情线索,续写少年主角裴坤的故事。

可以看到,相较于直接改编为动画的《七侯笔录》和《四海鲸骑》,衍生故事创作的动画,其主角的年龄适配动画观众的观看需求,情节设计和要素融合也更加偏向于动画观众喜好。在马伯庸小说影视化的改编热潮下,这未必不是其作品动画化的另一种讨巧思路。

分享到:

APP精彩推荐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下载APP可查看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