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7.7,票房仅6亿!《狙击手》上线网络值得看吗?

游光掠影

作者:绿毛水怪

发布于2022-04-02 23:56:45 +订阅

      前些天《狙击手》上线了网络平台,想着它在豆瓣有7.7分的不低的评分,我就去B站看了看。说起来,因为这闹来闹去也不见消停的疫情,从春节档到四月份我在影院看的电影也只有3部,远低于前几年的水平,也算是帮我省了一大笔开销?(买游戏好像花的更多了…)

       而提到疫情,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是《狙击手》的剧本其实很早就成型了,美军的戏份是想找十八岁到二十岁,对等年龄的美国演员,但是疫情发生后,只能找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可找到的老外都是四五十岁的,没办法,只好把“年轻美军”改成“美军老兵油子”。在中国演过100多场群演的up主“曹操”(原名乔纳森•考斯瑞德)意外被选中,一口地地道道的中国话引发网友热议,b站一时间也有很多调侃的视频。

张译自愧不如(笑)

      张艺谋的女儿张末也是导演之一,也正是她负责美军的剧本、人物设计,还有在现场和这些外籍人员沟通。

      言归正传,影片以1952年末到53年初抗美援朝战争的“冷枪冷炮”作战为背景,"冷枪冷炮"是啥呢?就是低烈度小规模伏击、狙击战,与长津湖大集团军作战刚好相反,是拉锯僵持阶段的策略,边打边谈判。

      电影原名《最冷的枪》,“冷”字一是对应严寒天气,二是呼应“冷枪冷炮”,一语双关还是个不错的名,后来改成《狙击手》。 其实狙击手这个词是后来到1979年自卫反击战才有的,早年大多叫“冷枪手”“神枪手”之类。

人物原型的传奇枪手

     故事从一个小伏击战开始,五班班长刘文武(章宇饰)带着几个新兵埋伏在雪地里,远处是一排美国车队缓缓驶来。

   “两个人打一辆车,一个打司机,一个打副驾。”

      刘文武安排好了战术,敌军也缓缓驶入攻击范围,几声枪响敌人应声而到。但就当五班从掩体出来,突然发现有一个美军士兵还活着,拿起机枪疯狂扫射。就在这紧要关头,刘文武翻下掩体,瞄准美军,一枪毙命。

      随后他平静地点了点队员的人数,收队回营地,好像这场胜利很稀松平常。

       但刘文武眼中的日常却在美国炸开了锅。他的枪法神准屡建奇功,连《纽约时报》都惊动了,照片登上头条——“中国死神完败联合国军”,这让美国军方很不爽,命令狙击手约翰和其它几个狙击老兵,想办法活捉刘文武。

       一个优秀的对手才能体现出自己的强大,好的导演不止会刻画正面人物,同样会一个塑造一个出色的反派。所谓“丑化敌人,就是矮化自己”,《狙击手》里的美军都是狙击精英,领衔外籍演员“曹操”,虽然是“主业up主副业当演员”,但在影片里的表演很到位。

Bilibili网友在他视频底下热情评价“真想给他一枪”

        约翰抓到一位名叫亮亮的普通担架兵,之前的照片上显示他和刘文武是战友,打算利用他把五班引出来。与此同时五班接到任务,连长张译命令不惜一切代价拯救亮亮,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连长张译。他其实只在首尾出现了一小会,就是个打酱油的。

       《狙击手》好的一点就是影片节奏很紧凑,没有什么冗余的戏份。很快,刘文武带队前往去救援亮亮,却陡然落入美军的陷阱,下去救人的6个队员死了一半,只有大永三人侥幸躲开。

        刘文武很快冷静下来,指挥大永他们行动,成功反杀一人,稍稍扭转局势。随后双方进入战壕对狙开始,中美双视角并进,战术智斗你来我往,美军的老谋深算对上五班战士们的临危不惧绝地反击,是影片里一大看点。

       值得一提的是,五班队员们手上装备肉眼可见的差,主力狙是莫辛纳甘步枪,19世纪发明的老古董,全班只有一架望远镜,每人揣个磨光了的锅勺当反射镜。而美军那边啥都有,弹药、食物、瞄准镜、甚至“奢侈”到每个狙击手配一台电话的程度,不想打了call一下总部就有大部队的援助。

这是我军

这是美军

       然而决定战斗胜负的,还是更勇敢更聪明有意志的一方。约翰提出用亮亮交换刘文武,为了重要情报,刘文武接受了这一条件。但就在交换将要成功的时候,又来的一股美军部队枪杀了背着亮亮的队员,刘文武悲愤交加,引燃身上的手榴弹毅然冲上美军阵地。

摔进美军阵地

         这一幕也把故事推向了最后的高潮,五班战士大永承载了班长的装备和意志,与更加疯狂的约翰展开殊死搏斗,最终在绝境中艰难取胜。

      《狙击手》整个故事的尺度非常小,影片里90%的时间都在表现这场遭遇战,比起整个朝鲜战场的波澜壮阔,这是一场“局部的,非常普通的、无名的小战争角落”的战斗。而战争题材往往都有宏大的历史背景,常见的电影也会对大场面浓墨重彩,而通过描述局部小战斗来“见微知著”的手法就显得别开生面,也诞生了很多精品,比如《拯救大兵瑞恩》《黑鹰坠落》《兵临城下》等等……

      “从细节处描绘战争”很大的优势是在于能更好地释放庞大背景中人物的情感,《拯救大兵瑞恩》里就有很多展露情感的部分,比如韦德中弹去世,队友们很伤心,还有人愤怒地想杀掉德国俘虏,到最后还因为该不该杀俘虏爆发了争吵,从而很自然地带出了米勒中尉关于家乡、战争的思考。

       而《狙击手》比较遗憾的一点是,每次队友伤亡五班战士的表现都是“哭”,哭完却没有把战士们的心理转变很好地表达出来,所以观影过程的感觉更像是,有人阵亡-哭-又有人阵亡-哭…伤心是难免的,但我们也希望战士们能从伤感中站起来,获得胜利的力量。

        这样的问题其实是在于《狙击手》在五班队员上刻画比较苍白、扁平,大永从“爱哭的高中生”转变成“狙击战神”的铺垫只有刘文武说的一句“你比我眼神好,手速快”。与之相较的,同样是张艺谋导演作品《悬崖之上》中,对于个主要人物塑造得各不相同又真实可信(刘浩存除外),所有观众都震撼于那些角色在生死之间的选择,尤其是张译饰演的张宪臣,虽然没有一句豪言壮语,但是人物的高度牢牢站在全片的首位。《悬崖之上》的最后,看到张宪臣已经被虐待成血肉模糊、却仍旧选择牺牲自己保全战友的那一刻,很自然就有了内心升华的感觉。

看过这一幕没有不动容的吧

这里的哭戏只有短短几秒,但蕴含的情绪很饱满

       我猜测(就是纯个人的猜测),张导把戏里五班的一部分的剧本、角色设计也交给了女儿张末(但采访中说女儿只负责美军方面),而自己只是在大局上把把关。比较明显的一点是,《狙击手》里存在的人物塑造苍白,主角转变突兀的问题,在张末独自指导的影片《28岁未成年》里也存在(当然狙击手还是有进步的)。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影片立意角度、色彩表现、叙事节奏承袭了老谋子的一贯风格,但人物塑造却略失水准的疑惑吧。(其实感觉张艺谋近几年的影片质量是有下降,但老爷子70多了,精力有限也是正常的)

        说回主题,《狙击手》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作品,无论是官方和民间都有肯定的声音,拍摄上也有新意。但是仅仅就电影艺术来说,《狙击手》可能就是比较中庸的作品,我始终尊崇那些为国家抛洒热血的英雄,但他们不是脸谱化的人物,他们有血有肉,电影作为一种能够传递灵魂的艺术,希望把他们真正还原出来,像《悬崖之上》那样。

分享到:

APP精彩推荐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下载APP可查看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