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也快过完了,12月底全国各地都变得有些寒冷,有些地区还早早地下起了鹅毛大雪。冷风刺骨,作为打工人的你在起床时有没有感到心累乏力?有谁不想赖个床在温暖的被窝里多待上十几分钟呢?赖床不要紧,但有些人仿佛和动物一样也会进入“冬眠期”,昏昏沉沉睡不醒。可能只是单纯不想上班吧...
冬季血液流动性差,易困倦
冬季气温降低,气温的影响会导致人体的血压在冬季比夏季高12/6mmHg。有证据表明,气温每降低 1℃,收缩压升高 1.3mmHg,舒张压升高0.6mmHg。这是因为气温下降时,人体内的肾上腺素水平上升,体表血管收缩以减少热量的散发,同时肾上腺素使心律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导致血压升高。
血管收缩导致血液流动性变差,氧供应减少,这种情况下人容易困倦。除了气温变化的影响以外,冬季容易困倦和我们体内的睡眠调节机制也息息相关。
昼夜节律有变化,影响睡眠
人的睡眠和清醒受到昼夜节律(生物钟)和睡眠内稳态两套机制的调节。昼夜节律生物钟是体内的定时系统,它使机体的行为、生理呈现近似24小时的节律,同时,它能受外界环境因子影响而使节律重新设置。
昼夜节律存在于每个人体内,视交叉上核在昼夜节律的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光线照射在视网膜上,产生信号,通过视网膜到下丘脑的视觉通路,传递到视交叉上核,视交叉上核收到“这是白天”的信号后调节机体生物钟,使其与外界环境提供的线索一致。
进入冬季,昼夜长短发生变化,我国北方地区的变化更是明显,大家会发现白昼逐渐变短,而夜晚逐渐变长。在这样的光照线索下,人难免会提前犯困。而且,冬季光照时长减少后,人体内褪黑素的分泌量增多,甲状腺激素等分泌有所减少,这些激素的变化更容易使人昏昏欲睡、无精打采……而且我们什么时候睡,睡得多或者睡得少还受到基因的调控。
有学者就发现体内有一个叫DEC2的蛋白质,如果上面的一个氨基酸发生了改变(第384个脯氨酸变成了精氨酸),人就会出现“睡得少”的表现型,平均睡眠时间减少至平均每天6.25个小时,而正常情况下是8.06个小时。(所以,不要羡慕那些在冬天睡得少还精力旺盛的人,这是基因决定的!)
不是睡不醒,是节奏不一样!
由于环境原因,很多人会在冬季困倦,但也有这么一些人,啥时间见他,他好像都很困,似乎一年四季都昏昏欲睡。这种情况,有可能他是得了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delayed sleep phase syndrome,DSPS)是一种常见的节律障碍。有报道在青少年中的流行频率为7%,在睡眠障碍门诊中有5-10%的失眠患者主诉存在睡眠延迟的情况。
DSPS 的临床表现特点为:
(1)入睡和觉醒时间迟于社会常规作息时间,每天睡眠记录显示睡眠时相延迟连续>2周,并持续1个月以上;
(2)每天真正入睡时间大致相同,一般在凌晨2点之后;
(3)一旦入睡,则睡眠持续时间和质量仍属正常;
(4)早晨难以起床;
(5)即使强迫患者遵循常规作息时间也不能使睡眠时间提前。
如果患上了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这种奇奇怪怪的病,那这个人早上肯定睡不醒啊。而且,如果是上班族或者学生,被迫在没睡醒的时候早起,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晚上睡不着,白天瞌睡不精神!更有甚者,迟到是家常便饭。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与精神障碍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门诊中,最常见的便是患有抑郁症的患者,而冬季也正是季节性情感障碍多发的季节。
季节性情感障碍
季节性情感障碍,有人也把它称之为“冬季抑郁症”。这种疾病它往往在一年内特定的时间中发生,过后一般又可以自行缓解,其中冬季发生的概率更高。患者症状包括容易悲伤、爱吃甜食、体重增加,白天嗜睡或者睡眠过多,但睡醒后仍然觉得不解乏,精力不足,有些人还表现为难以集中精力开展工作,与人相处比较困难。
如果在冬季难以控制的悲伤、睡也睡不醒,发生了“冬季抑郁症”,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保持规律作息,出门锻炼,在微冷的空气中感受阳光和空气。虽然待在暖和的被窝中是很舒服,但走出去也许会有新的体验!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冬季起床困难,我们还是要尽量调节自我,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