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最后一次看杂交稻!与邓则跨越半个世纪的爱情

2021-05-23 19:33:22 来源:互联网
0

  袁老回到了他奋斗的地方。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下午16时许,灵车自湘雅医院地下通道驶出,经芙蓉路驶向殡仪馆。

  17时左右,据央视最新报道,应家属要求,运送袁老遗体的车驶向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让袁老最后再看看他毕生钟爱的“杂交稻”,回到育种实验室再看一看。

  学生、环卫工人等不少群众都自发来送别他,大家围着灵车泣不成声,现场让人泪目。

  袁隆平曾回忆说,小学一年级跟着老师去园艺场参观,“桃子结得满树都是、红红的,葡萄一串一串的,花圃也搞得很(好)。我说这个学农才美,我要学农。”

  正是因为儿时的这次经历,19岁的他考入了西南农学院,将“农”作为了自己一生的奋斗方向。

  “人的身上,最值钱的东西,是脑袋里的知识”;“人就像一粒种子,各方面都要健康”;“我成功的秘诀:知识,汗水,灵感,机遇”……袁老的教诲犹在耳边,可灵魂却已飘向宇宙。

  言语不能诉说我们的悲痛,赞赏也无法留住逝去的生命,我们能做的,是以他为榜样,从他的人生经历和生活处世中汲取营养,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回顾一下袁老和陪伴了他半个多世纪的爱人邓则之间的故事,希望用这份温情与守候淡化我们心中的伤痛,让美好的爱情与品德可以永远传承。

  闪婚达人

  如果说袁老这一辈子做过最大胆的两件事,一件就是投入所有,献身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事业,另一件则是用了一个月时间,与他的学生完成了闪婚。

  不过事实证明,袁老的眼光很好,运气也很好,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没有辜负他,都开出了最绚烂的花朵。

  我们都知道袁老是科学家,是中科院院士,殊不知,在大学毕业的最初几年里,他还有一个身份——教书育人的老师。

  当时的袁隆平已经34岁,在那个二十几岁就孩子满地跑的年代可以说是一个大龄青年,很多人都为他的婚事着急。

  不过如同戏文里所唱“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手难牵”,袁隆平寻寻觅觅很久,一直也没有遇到那个可以陪他携手走完一生的人。

  直到1964年,有热心人帮他物色了一个对象,他曾经教过的一个女学生,时年26岁的邓则。虽然两人曾经是师生,邓则又比他小了近十岁,怎么看也不算是般配。

  但是“有些人不知哪里好,就是谁也代替不了。”袁隆平与邓则再次相见后意外地契合,无论是彼此的性格爱好,还是各自的家庭出身,都让双方觉得,他们在一起,就是最合适的。

  与今天结婚要选婚房,议彩礼这些繁琐的过程不同,那时候的爱情和婚姻都透着简单与纯粹,金钱和物质都没有那么重要。只要男女双方相互喜欢,家里也没人反对,那么摆上两桌酒席,再请上几位亲朋,就算是正式结为夫妻,对彼此许下一生的承诺。

  袁隆平和邓则的婚礼就是如此简单,在相处一个月后,两人就在双方好友的见证下走入了婚姻的殿堂。没有洁白神圣的婚纱,没有象征着恒久不变的钻戒,几把糖块,几张喜字,就是一辈子。

  不过,这场有些简陋的婚礼袁隆平一直记在心中,觉得对妻子有所亏欠,没有满足她作为一个女人对婚姻的期待。

  于是,在两人渐渐老去,眼角已经爬上细纹的时候,他们迎来了他们的第一张婚纱照。也许此时的他们不再帅气明艳,也没有新婚夫妻的羞涩腼腆,但那份陪伴多年的默契和和谐温馨的氛围,却让人深深沉迷。

  闪婚,师生恋,原本令人忌惮质疑的词语,却在两个人的坚守和不愉下有了新的含义,染上了暖的温度。

  “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袁隆平和邓则的结合就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虽然是闪婚,但是他们爱得慢而细致,将原本的浓烈炙热的感情融于每一分每一秒,即使青春不再,年华衰老。依旧如初见般美好动人。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当然两个人可以相互陪伴数十载,不仅仅是因为爱情,还有他们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婚后不久,袁隆平就开始了对天然雄性不育秧苗的研究。然而这种秧苗十分稀少,想要开始有效地研究十分困难。

  这时候,袁隆平的爱人邓则主动帮忙,不惧烈日寒暑,和他一起在田间地头辛苦找寻一年,才获得了宝贵的六株秧苗。

  也正是这六株秧苗,让袁隆平的实验得以顺利进行。其研究成果更是被国家高度重视,拉开了杂交水稻研究的帷幕。

  其实,这种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自从和袁隆平结婚之后,邓则就一直在他的身后默默地支持着。她放弃了原本的舒适优渥,和丈夫一起辗转于全国各地的田垄,撸起袖子,卷上裤腿,和田间劳作的村妇无异。

  因为她和丈夫袁隆平有着同样的理想和追求:不要有人再饿肚子。这是中国两千年封建史都没有走完的路,她却和他一起并肩,不过几十载就完成了目标。

  当十年的特殊时期来临,袁隆平对自己的未来起了深深的忧虑,他觉得也许最好的办法就是和邓则分开,这样她才不会受到自己的连累。

  面对丈夫的自责与惭愧,邓则没有哭也没有闹,只是很平静地表示她会永远和他站在一起,就算一起做一辈子农民也好。

  朴实,简单,却又让人无比地动容,正如那句话所说:陪伴是世界上最长情的告白,而这也是我们现在最缺少的。

  袁隆平和邓则之间从来没有花哨的言语,俏丽的情话,却用行动将彼此放在心上。他们知道,对方永远是想己所想,爱己所爱,不会对感情和婚姻轻言放弃。

  反观今日的我们,爱得炽烈,爱得快速,也爱得短暂而冷漠,甜言蜜语挂在嘴边,心里大多空空如也。而那时的爱情,甘愿付出,不求索取,将一切埋在无言与陪伴之中。

  跨越山水的异地相守

  每份爱情,每份婚姻都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完满,袁隆平和邓则也一样。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袁隆平被调入省里的农科院工作。邓则为了照顾家里的三个孩子和双方老人,无法陪伴在侧,只能留在老家。

  30余岁,正是最需要丈夫陪伴疼爱的年纪,邓则却用自己并不宽阔的肩膀担起了全家的重担。

  她要看管好三个子女的功课学业,让他们可以健康茁壮成长;还要时刻看顾年迈体弱的老人,防止他们突然的生病或者磕碰。这其中的艰辛与苦累是一般人无法想象和承受的,但是邓则却都咬牙挺了过来。

  那年袁隆平正在海南进行实验研究,他远在重庆的父亲突发重病,为了让袁隆平不分心难过,邓则一个人完成了医院看护和老人的后事操办。直至研究结束,袁隆平才得知了这个噩耗。

  也许生活中这样的大风大浪并不多,但是突发的状况与满地的鸡毛却更容易磨损人的心性,让最初的坚守改变。

  很庆幸,邓则挺住了,袁隆平也挺住了。两人的爱情没有因为十几年的异地分离而减弱变质,相反,他们都更加珍视短暂的相聚时光,给彼此加倍的爱与温暖。

  爱和婚姻都是两个人的事,如果只有一方一味地付出,那么这段感情终究不会长久。所以在妻子辛苦照顾父母妻儿的时候,袁隆平也没有忘记予以更多的回报。

  他的生活中除了学术研究,就是下地实践,从来没有爆出过任何的负面新闻和任何感情的纠纷。甚至在闲暇归家之余,袁隆平还会为妻子挑选裙子,饰品等小礼物,给她带去惊喜。

  这样的生活也许艰辛,苦累,但是却充满了惊喜与期待,我想这大概就是袁隆平夫妻可以携手白头的最大法宝了。

  爱是包容与付出

  两人风风雨雨一辈子,经历的除了美好的爱恋,也有避免不了的磕碰与争执。在他们相恋的最初,袁隆平就是一个有些不修边幅的人,婚后,由于经常与泥土为伴,工作强度又大,袁隆平经常将屋子和床铺弄得一塌糊涂。

  女人相比男人,对于整洁和干净的要求更高,这样的袁隆平落在邓则的眼里,总是让她很气愤。为了可以改变袁隆平这些坏习惯,邓则不止一次地劝过和说过。

  不过这时候袁隆平的高智商就立刻显现了出来,为了让自己过得舒适,又不惹妻子生气,他总是虚心受教,从不反驳;而后再伺机找到其他的话题,转移妻子的注意力。这招屡试不爽,百用百灵。

  后来,经过几十年的相守邓则也看破了他的招数,不过这份“识趣”和“机敏”她还是很满意,也就配合着他一起演戏。这样斗智斗勇的相处模式也让两人的婚姻生活增添了别样的趣味。

  1982年春节,邓则因为急性病毒性脑炎住院,一直做“甩手掌柜”的袁隆平顿时傻了眼,为了能够让妻子尽快醒来,他放弃了手头的一切,每天为她擦洗换衣,陪她聊天唠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她早日康复。

  也是在这个时候,他才明白,原来妻子这么多年,竟然为他,为这个家付出了这么多。曾经铁打一般的人,也会渐渐老去生病,自己对于她的爱和关心还远远不够。

  不得不说,上天还是十分地眷顾袁隆平的,在经过悉心的照料和修养之后,邓则终于恢复如初,又可以继续陪他白首。

  然而,再美好的爱情也不可能永远延续,在相守了57载之后,袁老终是先走一步。我想对于他的离开,任何人都不会痛过他的妻子邓则。

  再没有人会在她洗澡的时候喊她的名字,再没有人会将生日宴的上的蛋糕喂给他吃。她的袁先生,在今日之后,再也不会回答她的呼唤。

  有人说爱情的美丽在于它的短暂和悲壮,即使相守了半个世纪,可是在他们彼此的心中,这还很短,还远远不够。

  不过作为袁老的爱侣,最了解袁老的人,我想她又应该是释然解脱的。因为袁老完成了他们共同的梦想,结束了病魔的纠缠,这已经算是圆满。

  而我们,吃着这位“90后”老人的饭长大的孩子,也许不会有太大的成就,不能为社会作出多大的贡献,但是却可以努力拥有袁老的品格,学习他和妻子的相处之道。至少可以担起家庭的重担,赢得一段美满的爱情。

  最后,希望邓奶奶可以重新振作精神,努力养好身子,因为最宠她最爱她的袁先生会永远在天上看着她,陪着她。

分享到:

APP精彩推荐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下载APP可查看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