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最近一段时间,方言配音又在各大互联网平台刷了一波存在感。
当CCTV6播出的《工作细胞》中的红细胞开口,一句“大妹子你咋的啦”,就让贴吧、微博的网友们“陷进去了”,纷纷表示中文配音版的东北口音“得劲儿”。
无独有偶,春节档上映的动画电影《新神榜:哪吒重生》,官方也推出了粤语配音版本,其台词中的“靓仔”、“爹哋”等词汇,也为当地观众津津乐道。
其实对于阅历丰富的网友们而言,官方运用中国各地的方言配音,已经不算新鲜事物了。
尤其在ACG作品中,地方口音还可以成为“萌点”,加深受众印象:例如《罗小黑战记》中虎妖“府先生”一口流利的东北话,《刺客伍六七》里伍六七认真起来放大招时说的粤语,《一人之下》中冯宝宝不太标准的四川话,都为快速树立人设、交代背景起到重要作用。到了作品的宣传推广环节,方言的影响力同样不可小觑——游戏《无主之地3》上线前期,官方微博转发的方言配音视频,受到众多游戏玩家的好评。
一直以来,方言配音都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内容。但实际上,方言真正被广泛运用的场景,还在二次创作之中。
随着电视在国内普及,方言配音内容开始出现在地方电视台的综艺节目或点播内容中,其中部分节目或影片,还会通过音像制品流入市场。大约2000年左右,全国各地流行起云南话、四川话、东北话、天津话等方言版本的《猫和老鼠》。原作几乎没有台词、依靠角色肢体语言讲故事的呈现方式,为方言配音提供了极大的再创作空间。
方言的魅力,正在于将不同地区的文化民俗,浓缩进极具市井气息的词汇里。而方言配音的二次创作内容,则赋予当地观众更多亲切感。这也是《猫和老鼠》主角Tom和Jerry,凭借“大洋芋和小米渣”、“风车车和假老练”、“二尕子和小不点”等极具地方特色的名字,征服中国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层观众的原因。这些重新配音的内容,也在当年收获了不错的销量成绩,一度掀起方言改编热潮。
从《猫和老鼠》方言版在全国的“遍地开花”可以看出,VCD、DVD碟片当道的日子里,搞笑方言配音视频就已经在人们的娱乐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了。
如今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网友们对方言配音的热爱程度依旧不减。不同以往的是,人们不再只做内容的消费者,而是开始尝试参与方言同人配音。
比起写文章、画图、剪视频等二次创作行为,配音(尤其是方言配音)内容创作的门槛相对较低。毕竟现在只需用户拥有一部手机、使用自己熟悉的一门方言,就可以使用配音软件快速完成创作。配音软件的出现,大大降低了寻找素材、购买专业设备、后期剪辑的难度。B站、抖音等平台,都曾推出方言配音相关的运营活动,足以得见“全民皆可配音”的说法已经不算夸张。
虽然如今互联网平台,同人方言配音视频数不胜数,但内容核心依旧万变不离其宗——大多数作品仍以“喜剧”元素为主。
由于既有地区印象,不少地区的方言,已被赋予了代表当地群众的“内在气质”。比如四川话泼辣直爽、北京话幽默逗贫,天津话像在说相声,东北话则自动代入小品……再加上各大互联网平台,文娱作品、网络直播、同人二次创作使用的方言成为网络流行梗,大部分方言配音内容自带喜感。
像凭借重庆话版《小猪佩奇》走红的果子哥哥,用四川话解读“柯基吵架”而登上微博热搜的狂风桑,这些创作者的方言口音,搭配清奇脑洞和搞笑文案,足以形成专属于创作者的鲜明特征。哪怕观众不熟悉这些方言,也会从特有的词句、新鲜的表述方法中收获快乐。
此外,方言配音相关的同人创作,还具备更高的自由度。
2018年1月新番《POP子和PIPI美的日常》,不少创作者自行配音上传的粤语配音,与这部堪称“玩梗合集”动画的适配度极高。有的创作者还加入了让粤语地区网友会心一笑的TVB梗、黄子华梗。哪怕融入“丢雷楼谋”、“小喇叭”等方言粗口,由于少了直接理解语境的不适感,这些词汇甚至还能作为网络流行语,被其他地区的观众使用。
不管用方言呈现一部作品,或是自行开脑洞、玩梗,由于娱乐性强、创作门槛低、自由度高等特质,方言配音相关内容都能在网络上得到回应,同时获得了极强的传播力。《POP子和PIPI美的日常》播出期间,还在B站出现了二次创作热度超过原作的现象。
中国人民对于方言的喜爱从未改变。正所谓“网络流行是不断的轮回”,2018年《工作细胞》成为国内"新番霸权",曾诞生大量二次创作内容。只不过因央视的平台特性,如今《工作细胞》中的东北话片段,再次引发网友对方言配音的新一轮关注。B站UP主“阿言叭扎hey”于2月23日投稿的《河南话血小板》,目前播放量已经突破330万。近期《外地人学粤语有多难》散装粤语配音视频合集、方言翻唱“大唐gang”悟空单曲《美猴王》等二创作品,同样在网络平台引发观众共鸣。
虽然其中许多内容已经不足为奇,但不得不承认,在创造力的作用下,文娱作品、二创内容里融入的方言元素,具备“常看常新”的力量。这正是方言元素一直能够作为宠儿,受到观众喜爱、激发创作热情的关键所在。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ACGx”(acgx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