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克兰西的鹰击长空》战机资料文字版

2009-12-25 16:22:32

游侠会员:274165467 分享整理

F-4G AdvancedWildWeasel   “野鼬鼠”
 F-4G“野鼬鼠” 美空军把116架F-4E改型为F-4G“野鼬鼠”型,专用于发现、识别敌方地面防空雷达和地-空导弹阵地,并用反辐射空-地导弹攻击,配合其他战术攻击飞机完成任务。该机除一般的电子干扰设备之外,还有定向天线、计算机控制的接收装置、信号活动监视设备和地对空导弹发射告警装置。F-4G拆去了前机身左侧的20mmM61机炮,武器挂架的数量与F-4E相同。外挂的空对空武器有AIM-9“响尾蛇”和AIM-7“麻雀”导弹;空对地武器有AGM-45“百舌鸟”反辐射导弹,AGM-78标准反辐射导弹,AGM-88高速反辐射导弹,AGM-65“幼畜”空对地导弹,GBU-15制导炸弹,“石眼”反坦克子母弹,通用炸弹,CBU-87综合效应弹药,航空火箭弹和炮舱等。
在中东多次局部战争中,特别是在1982年的叙以贝卡谷地战争中, F-4大出风头。叙军在贝卡谷地部署了20个SA-2 、SA-3 、SA-6导弹营。为了扫除这些威胁, 以军先出动小型无人机诱骗目标雷达开机, 尔后出动大批F-4“鬼怪”和F-4G“野鼬鼠”飞机使用灵巧炸弹和反辐射导弹(在距目标雷达约35公里处发射AGM -45“百舌鸟”反辐射导弹),仅用了6分钟就摧毁了19个叙利亚导弹营, 取得了显赫的战果。

F-15C Eagle
F-15E StrikeEagle
F-15 Active
F-15是美国麦道公司研制的双发重型超音速制空战斗机,主要用于夺取战区制空权,同时兼具对地攻击能力,是美国空军的主力战机。1965年开始考虑研制,用于取代F-4“鬼怪”式战机,1968年开始招标,1969年12月选定麦.道公司作为主承包商。首架原型机于1972年7月开始试飞,1974年9月首架生产型首飞,1974年11月开始交付。该机采用正常双垂尾式布局,切尖三欠上单翼,全金属半硬壳机身,翼根下部机身两侧为二元多波系可调进气道,双余度的高权限的增稳控制系统,外加机械备份。F-15主要的设计主要是突出空战格斗能力,具有推重比大、翼载小、机动性好等特点,为典型的第三代战斗机,该机装备有良好的机载电子设备,特别适用于近距格斗和超视距导弹攻击。
主要机型有:A型,第一种生产型单座战斗机;
B型,由A型改进的双座教练机;
C型,增加了载油量的A型改进型;
D型,由C型改进的双座教练机;
E型,双重任务战斗机;
S/MTD型短距起落先进技术验证机等。
除美国外,日本、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等国家也装备了这种飞机。第493中队的F-15C和494中队的F-15E参加了1999年3月24日开始的对南联盟实施空袭的任务。
  动力装置 早期装两台普.惠公司F100-PW-100涡扇发动机,单台静推力65.2千牛,加力推力105.9千牛,1991年后换装推力为129千牛一级的F110-GE-129或F100-PW-229涡扇发动机。
  主要机载设备 休斯公司的AN/APG-70(C/D型)或AN/APG-63(A/B型)火控雷达,AN/ASN-108姿态/方向参考系统,AN/ALQ-119电子干扰吊舱,AN/ARN-118塔康系统,AN/ASN-109惯性导航系统,AN/AWG-20火控系统,AN/ASK-6大气数据计算机,CP-1075/AYK中央数据计算机等。
  武  器 1门M61-A1 20毫米六管机炮,备弹940发,外部可以同时挂4枚AIM-9L“响尾蛇”近距和AIM-7F“麻雀”中距空空导弹,或8枚AIM-120先进中距空空导弹,对地攻击时可携带各种炸弹、火箭弹等。
  尺寸数据 机长19.43米,机高5.63米,翼展13.05米,机翼面积56.5平方米,展弦比3.01。
  重量及载荷 空机重量12973千克,最大起飞重量30845千克(制空战斗机20244千克),最大燃油重量(机内)6103千克,(外挂,2个保形油箱和3个副油箱)9818千克,最大外挂武器载荷10705千克。
  性能数据 最大平飞速度M2.5,进场速度232千米/小时,实用升限18300米,起飞滑跑距离(截击)274米,着陆滑跑距离(截击,不用减速伞)1067米,最大续航时间(无空中加油)5小时15分,(空中加油)15小时,转场航程(带保形油箱)5745千米,(不带保形油箱)4631千米,限制过载9+/-3g。

F-18 HARV
FA-18C Hornet
FA-18 RC
FA-18E SuperHornet
  麦道F-18大黄蜂是美国海军在70年代中期设计的用于取代当时海军的主力机种F-4鬼怪和A-7十字军的。当时计划制造两种型号(F-18,为战斗机;A-18为攻击机),在仔细的斟酌和设计后,两种机型的发展计划为一机两用所取代。
  1974年美国海军提出多用途战斗机要求,称为VFAX计划,后来改称海军空战战斗机计划。1974年诺斯罗普公司的YF-17在与YF-16的竞争中失败,幸运的是诺斯罗普的工作没有白做,1975年他们的YF-17被海军选中,这就是F/A-18的原型机。1974年11月海军与通用电气公司签订了为F-18研制F404-GE-400发动机合同。F-18的研制工作全面展开。麦道公司由于研制舰载飞机比诺斯罗普公司更有经验而被选为负责制造前机身、座舱、机翼、水平安定面、起落架和阻拦钩,以及全部飞机的总装。诺斯罗普公司负责发展工作的30%,制造工作的40%,最初计划的研制两种单座型,即执行空战任务的F-18和执行攻击任务的A-18。但两种型号非常相似,因而将它他们统一为一种机型,称F/A-18,绰号叫“大黄蜂”。F/A-18A/B的第一架原型机于1978年11月18日首飞,1980年5月交付美国海军。此后,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西班牙也采购了这种飞机。从1986年开始,麦道公司在F/A-18A/B型的基础上改进生产了F/A-18C/D。到1992年1月,各型F/A-18累计生产了1050架。由于海军迫切需要一种新的舰载攻击机取代60年代的A-6、A-7,而美国防部1991年取消了A-12计划,1992年F/A-18E/F被海军选为下一代攻击机AF/X之前的过渡机种。 造价:1992年时单机出厂价为2700万美元
  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共订购1366架,包括F/A-18A、RF-18A、F/A-18B、F/A-18C和F/A-18D等。目前正在生产的为单座的F/A-18E和双座的F/A-18F。大黄蜂的设计是如此成功,它不但被买到澳大利亚、加拿大、芬兰、科威特、西班牙和瑞典等许多国家,加拿大订购138架,澳大利亚订购75架,西班牙订购84架,均已部分交付使用。而且美国海军还在其基础上重新设计了F/A-18E/F作为二十一世纪海军战斗机的主力。
  F/A—18共有9个型别,有单座的,也有双座的.出口加拿大的编号为CF—18A,澳大利亚的有F/A一18A/B,西班牙的编号为EF一18,还有一种供出口用的多用途岸基型为F/A—18L型.F/A—18A为基本型,是一种单座战斗/攻击机,主要用于护航和舰队防空;如果换装部分武器后即为攻击机,可执行对地攻击任务.
  性能指标
  尺寸数据:F/A-18C机长17.07米,机高4.66米,翼展11.43米、(含翼尖导弹)12.31米、(机翼折叠)8.38米,机翼面积37.16平方米,展弦比3.52,平尾翼展6.92米,主轮距3.11米,前主轮距5.42米。尺寸数据:翼展11.43米,机长17.07米,机高4.66米;
  重量数据:F/A-18C空重10455千克,起飞重量16651千克(空战任务)、22328千克(对地攻击任务),最大内部燃油4926千克,最大外部燃油3053千克。
  性能数据:F/A-18C最大平飞速度(高度)M1.8/1910公里/小时,实用升限15240米,转场航程(无空中加油)3706千米,作战半径(对地攻击)1065千米,(空战)740千米,起飞滑跑距离427米,着陆滑跑距离670-810米。限制过载+9.0g。
  尾翼也采用悬臂式结构,平后和垂尾均有后掠角,平尾低于机翼,使飞机大迎角飞行时具有良好的纵向稳定性;略向外倾的双立尾位于全动平尾和机冀之间的机身两侧。
  起落架为前三点式,前起落架上有供弹射起飞用的牵引杆。座舱采用气密、空调座舱,内装马丁-贝克公司的弹射座椅,风挡和座舱盖分别向前、后开启。
  F/A-18装两台通用电气公司研制的F404-GE-400低涵比涡轮风扇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71.2千牛(7200公斤)。进气道采用固定斜板式,位于翼根下的机身两侧。机内可带4990千克燃油,还可挂三个副油箱,飞机总载油量可达7979千克。机头右侧上方还装有可收藏的空中加油管。
  机载设备:有休斯公司的AN/AGP—65多功能数字式空对空和空对地跟踪雷达,在空对空工作状态时可跟踪10个目标、向飞行员显示8个目标.另有ALR—67雷达警戒接收机,四余度飞行控制系统和两台AYK—14数字式计算机,以及利顿公司的惯性导航系统,两台凯撒公司的多功能显示器和费伦第/本迪克斯公司的中心式屏幕显示与乎视显示器等.
  主要武器:1门20毫米机炮,备弹570发.共有9个外挂架,两个翼尖挂架各可接1枚.AIM—9L“响尾蛇”空对空导弹;两个外翼挂架可带空对地或空对空武器,包括AIM—7“麻雀”和AIM一9“响尾蛇”导弹;两个内翼挂架可带副油箱或空对地武器;位于发动机短舱下的两个接架可带“麻雀”导弹或马丁?马丽埃塔公司的AN/ASQ一173激光跟踪器、攻击效果照相机和红外探测系统吊舱等;位于机身中心线的挂架可技副油箱或武器.F/A一1BC和D型还可带先进中距空对空导弹和“幼畜”(又称小牛)空对地导弹。
  装备情况及型号演变
  F/A-18于1983年面世。它包括几个变体机型:
  F/A-18A——一款可靠的单座椅攻击机。
  F/A-18B——“A”的双座椅版,另一个座椅供武器系统指挥员乘坐。
  F/A-18C——此型号是专为夜间攻击而设计的。
  F/A-18D——双座夜间攻击机。
  F/A-18E——超级大黄蜂(Super Hornet):终极战斗机/轰炸机。
  F/A-18F——超级大黄蜂:双座椅战斗机/轰炸机。
  F-18A是第1种生产型,主要用于舰队防空和舰载攻击机的护舰,也用于执行空对面攻击任务,用来取代A-4和A-7单座攻击机。首飞时间为1978年11月18日,共有9架F-18A、2架TF-18A和2架全面规模发展飞机参入了繁重的试飞中。1979年10月30日开始,3架全面规模发展飞机在“美国”号航母上着陆进行航母资格测试。第1架生产型F-18A于1980年进行首飞。1983年F-18A担负作战任务,很快成美国海军战斗群的顶梁柱。美国海军共生产了371架F-18A型机。F/A-18B。是A型机的教练型,串列双座,可用于作战,正式编号为TF/A-18A,燃油携带能力比F/A-18A下降6%。共生产了39架。
  F/A-18C型是1986财政年度起购买的单座型。F/A-18C还可带先进中距空对空导弹和“幼畜”空对地导弹。采用机载自卫干扰机、侦察设备、新的“空中通用救生系统”弹射座椅、新型机载计算机、飞行故障记录仪和监视系统等。C型于1986年作首次试飞,1987年9月开始交付。从1989年10月以后交付的C型,可携带供全天候夜间攻击飞行任务使用的设备,包括前视红外探测系统导航吊舱,新的平视显示器和飞行员夜视镜。从1991年1开始,F/A-18C开始使用F404-GE-402EPE增进性能型发动机,推力为7900公斤,比前一型增加700公斤。并且原来的AN/APG-65雷达换装成AN/APG-73雷达。共生产了398架。F/A-18D是C型机的双座型,仅有前舱对飞机具有飞行控制能力。它除了作为一种双座教练机外还作来一种双座夜间攻击飞机使用。位于后座的飞行员主要进行武器系统的操纵。它的武器控制系统与C型机相似。第一架飞机于1988年5月6日首飞,第1架生产型D型同于1989年12月1日装备帕特森河的海军试验中心。第1架执行夜间攻击任务的D型机于1999年5月1日交付第121攻击战中队。共生产113架。
  F-18E/F“超黄蜂”舰载战斗机是美国海军最新型的战斗攻击机,由F-18C/D发展而来,E型为单座,F型双座。采用了隐身外形设计,包括原来的圆形进气道改为方形进气道,涂漆含有吸收雷达辐射的材料。改换更大推力的发动机,推力加力达9986公斤。前机身延长0.86米,翼展加宽1.31米,机翼翼面增大9.29平方米,因此翼载减小;水平尾翼也有所增大,后掠角减小;机翼前缘边条面积增大了34%;机翼及机身的改进令空气动力性能有极大改善。最大起飞重量提高27%,达到30000公斤;因此载重量也有提高,内部燃油增加33%,达到6560千克;如果加上三个副油箱,载油量达到11000千克;F-18E/F电子设备有90%与C/D型通用,但增加了改进型火控雷达和机载电子设备,而且可带多种更先进的攻击武器;雷达为改进的ANPG73雷达。座舱增加了1个触摸显示器和1个新的油料显示器,并使用了超高速集成电路计算机;将来将把座舱三个显示器全部改为彩色液晶显示器;加装了夜间低空导航和红外瞄准系统。第1架E/F型机于1995年12月首飞。海军计划至少采购548架,但是2002年美国防部建议仅采购460架。
  最新设计的型号是最令人生畏的:F/A-18E/F超级大黄蜂。E型大黄蜂只能供一名飞行员乘坐,而F型大黄蜂则为武器系统指挥员准备了另一个座椅。同普通大黄蜂一样,这架超级大黄蜂也是一款多任务攻击战斗机,但是它还配备了一些相当出众的升级功能(而只利用了普通大黄蜂一半的部件):
  比早期大黄蜂长1.3米
  机翼区大25%
  F414-GE-400发动机提供的推进力高 35%
  任务范围大41%
  续航时间长50%
  所增加的两个武器站可携带更多的弹药
  增加了混合空对空或空对地武器的灵活性
  对“智能”武器(如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DAM) 和联合防区外武器(JSOW))的完美补充
  增强了负载能力:外部荷载为8,032 公斤
  增加了两个翼尖站
  四个内侧机翼站,用于携带其他燃料箱或空对地武器
  两个机舱机身站,用于携带传感器舱
  全天候、空对空雷达和一个控制系统,用于精确发射传统或制导武器
  一个中心线站,用于携带额外的燃料或空对地武器
  驾驶员座舱升级:一个触敏式前端控制显示屏;一个更大的液晶多用途彩色显示屏;以及一个新的发动机燃料显示屏
  在电子和光电对抗方面,E/F型准备采用综合防御电子对抗系统(IDECM),其核心部件是AN/ALQ-214射频干扰器,同时还可以集成ALR67(V)3雷达告警器,AAR-57通用导弹告警器、AN/ALE-47箔条和红外干扰弹分撒器、ALE-50(ALE-55)光纤拖曳诱饵(可以发射电磁波,吸引雷达制导的导弹)等对抗设备,形成一个总体的光电和电子对抗系统。在F/A-18E/F上还可能采用激光红外对抗系统,用激光器发射特定波长的激光对红外导引头进行主动干扰。
  F/A-18E/F可以携带多种战术吊舱。其中包括雷神公司新研制的ATFLIR先进前视红外吊舱。该吊舱采用第三代的红外凝视焦平面成像技术,可以提供导航、目标指示功能,并配备有激光目标指示器。海军还在1999年开始为双座型的F/A-18F开发共享侦察吊舱(SHARP),希望用装备这种吊舱的F/A-18F来取代目前装备TARPS的F-14飞机,使之具备战术侦察能力。该系统使用光电和红外传感器,允许F/A-18F在斜向距离83KM的距离上搜集图像,并通过数据链传输给地面。该吊舱还可以接受APG73雷达的合成孔径数据。
  经过各方面的改进,F/A-18E/F的作战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改进后的飞机机动性基本保持不变,9000米以上的爬升和加速能力稍有下降。最大过载从9G降低到7G,可能会降低瞬间盘旋能力,但是只要保持足够的敏捷性,配合上头盔显示器和大离轴发射的AIM9X导弹,近距空战性能不会受到影响现在。
  现在的空战中超视距空战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F/A-18E/F具有先进的雷达和电子战系统,优良的人机工程,并具备一定的隐身能力,配合AIM120导弹,超视距作战能力在第三代战斗机中应该是比较强的。如果换装主动相控阵雷达,这一能力还会进一步增强。它在执行攻击任务的时候也可以携带AIM120导弹,遇到空中威胁时可以依靠超视距攻击来自卫。
  F/A-18E/F所装备的APG73雷达具有良好的对地探测功能。配合雷达高度表、GPS导航系统和数字化地图,可以低空高速突防;也可以远距离发射防区外对地攻击导弹以降低作战的危险性。它所装备的ATFLIR先进前视红外吊舱使飞机可以在夜间超低空突防。
  F/A-18G。也称为EF-18,主要以F型的机体加装EA-6B的多种标准电子战设备及吊舱,用于完成前沿电子战任务。2002年初美空军计划其EA-6B电子战飞机的“性能改进系统III ”电子战系统的初步作战能力应于2005年形成,并计划安装在EA-18平台上。性能改进系统III 系统功能先进,作战力强,将显著改进美军的电子战能力。预计F/A-18G飞机将在2009年达到最初作战能力。 海军目前的计划是购买90架EA-18G电子战飞机。
  美海军计划为F/A-18E/F安装新型APG-79有源相控阵雷达。这种新雷达将为网络中心数据共享提供有利条件。 雷声公司准备为波音公司生产415部该型雷达,其中一部分用于装备新生产的飞机,另一部分用于改装已经在海军服役的123架F/A-18E/F战斗机(该机原来装备的是机械扫描的APG-73雷达)。APG-79有源相控阵雷达除了可靠性有很大的提高外,还可在更远的距离上提供即时的空对空和空对地探测能力,从而为飞机提供了更好的环境感知能力。2004年8月27日,美海军陆战队成功在F/A-18D战斗机上对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的蓝亭(LITENING)先进瞄准系统进行了试验。该系统是一种安装在飞机上的目标定位与识别吊舱,可以昼夜向地面部队提供激光侦察搜索/跟踪、激光标记以及数据链接。海军陆战队将为72架F/A-18D战斗机购买60套"蓝盾"先进瞄准吊舱。
  作战使用
  F/A-18A-D能执行空对空和空对地攻击任务。E/F携带自卫空空导弹时还能执行攻击性加油机的任务。其主要担负的任务包括舰队防空、压制敌防空火力、拦截、自我护航、进攻性和防御性空战和近距离空战支援。在一般压制敌防空行动中,F/A-18携带2个副油箱,2枚AGM-88A反辐射导弹、2枚AIM-7和2枚AIM-9导弹。在典型的拦截任务中,F/A-18一般携带3枚MK20集束炸弹、2个副油箱,2枚AIM-7和2枚AIM-9导弹。在拦截行动中,一在攻击反舰导弹阵地中,F/A-18使用AGM-142“斜视”、斯拉姆、MK80普通炸弹。F/A-18一般部署在航母上,与航母战斗群一起执行部署任务。
  实战表现
  F/A-18的第一次作战巡航行动于1985年2月至8月,美海军第25、113攻击机中队部署在星座号航母,前往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执行部署任务。1986年,利比亚卡扎菲将锡德拉湾视为利比亚的领水,其它国家的舰只不得通过。美国里根总统命令珊瑚海号航母前往锡德拉海湾展开航海自由行动。航母上的F/A-18执行作战空中巡逻任务保护航母战斗群。F/A-18经常对利比亚的米格-23、25和苏-22进行拦截,有时与利比亚的飞机相距几米。在1986年3月的“草原烈火”行动中,F/A-18首次参与实战,对利比亚的岸基设备实施打击,其中包括SA-5的导弹基地。此次行动也是AGM-88A哈姆反辐射导弹首次参与实战行动。1986年4月15日的“黄金峡谷”行动中,F/A-18与A-7E使用哈姆导弹攻击了利比亚的萨姆导弹阵地。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共190架F/A-18参战,海军有106架,陆战队有84架。在行动中,一次损失于战斗,两架损失于非战斗事故。另外有3架受到地空导弹攻击,但是返回基地,经过维修又恢复作战行动。在1991年1月17日,美海军两架F/A-18C与伊拉克的两架米格-21机遇,F/A-18C使用AIM-9击中了这两架米格飞机后,对伊拉克的目标又投放908公斤的炸弹。2002年11月6日,林肯号航母上部署的F/A-18E/F首次参与实战行动,使用精确制导弹药对伊拉克的两套萨姆导弹、1个指挥、控制和通信设施实施了打击。


X-20
X-20“代纳索”是波音公司为美国空军设计的一种载人航天轰炸机,可以超过 5 马赫的高超音速飞行,执行侦察、武器投放等军事任务。X-20 由“大力神”火箭送入地球轨道,可进行多圈轨道飞行。从某种意义上说,X-20 是后来航天飞机的“先行者”。
X-20 长 14.50 米,翼展 6.22 米,采用无尾三角翼布局,头部呈圆拱形,机翼后掠 72 度,翼尖上折充当垂直安定面。后来由于耗资过大和设计目标不切实际,X-20 项目在只完成一个全比例模型后就于 1963 年 12 月被取消了。
现实中的X20和游戏里的外观完全不同

A-10A Thunderbolt II
A—10“雷电 Ⅱ”(有别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P—47雷电),是美国费尔柴尔德(又译仙童)公司于60-70年代为美国空军研制的亚音速近距双发单座空中支援攻击机,也是当前美国或西方最好的亚音速攻击机。主要作战目标是坦克群、战场其他活动目标和重点火力点。
1966年,空军提出新一代攻击机研制要求,1970年3月,费尔柴尔德公司设计方案选定,原型机于1972年5月试飞后,参加了和诺斯罗普公司A—9之间展开的竞争试飞。1974年12月,A—10中标,转入批产。1975年,第一种批产型A—10A服役。
A—10从设计开始就确定为亚音速飞机,因为战术攻击作战并不需要太大的速度,亚音速飞行更能提高对小目标的攻击命中率。A—10采用无后掠角的平直近矩形下单翼,机头处有一个用38毫米防弹钢制作的澡盆形座舱,加上机腹另有50毫米厚的装甲,低空飞行生存力很高。全机装甲重量达到550千克,有利于突防。据称,可抗23毫米(苏式)机炮的打击。
A—10的矩形平尾两侧装有双垂尾,2台TF34—GE—100涡轮风扇发动机并列安装在后机身上方,呈“推进式”构形。该机主起落架可向前收入机翼前缘的短舱内,一门使用贫铀弹头的30毫米7管速射机炮装在机头下方,可攻击装甲车辆。全机共有11个挂架,最大外挂量7250千克,可挂Mk 80型常规炸弹28颗或“宝石眼”Ⅱ型集束炸弹20颗或若干CBU—52/71/38/70子母弹箱或6枚“幼畜”型空对地导弹加2枚AIM—9E/J“响尾蛇”空对空导弹或4个火箭发射巢……
  A—10的生产型是A—10A,至1984年3月停产时只生产过713架 。1991年海湾战争中A—10A有120架参战,在反坦克战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预定于1996年A—10退役。  双座全天候改型A—10B未投产。

  动力装置 两台通用公司的TF34-GE-100高流量比涡扇发动机,单台推力为40.94千牛。

  主要机载设备 AN/ALQ-69雷达告警接收机,AN/AVQ-19平视显示器,CPU-12导航计算机,AN/ASN-141惯性导航系统,AN/ARN-118特康导航设备。AN/AWG-(ACS)武控系统,AN/ARN-108仪表着陆系统,AN/AAS-35激光搜索和跟踪系统吊舱,AN/ALQ-87及AN/ALQ-119电子对抗吊舱等。

  武  器 装1门30毫米GAU-8/A 7管速射机炮,射速为2100-4200发/分,可使用1350发贫铀弹。11个挂架,最大外挂量为7250千克。可挂各种对地攻周武器,典型挂弹方案为:28颗Mk80炸弹、20颗“石眼”II集束炸弹、若干CBU-52/71/38/70子母弹箱、6枚“幼畜”空地导弹和2枚AIM-9E/J空空导弹、4个火箭发射架等。

  尺寸数据 机长16.26米,机高4.47米,翼展17.53米,机翼面积47.01平方米。

  重量及载荷 出厂空重9771千克,作战空重11321千克,起飞重量(最大)22680千克,(正常)20032千克,机内载油重量4853千克,最大外挂载荷7250千克。

  性能数据 限飞速度834千米/小时,作战飞行速度(高度1500米,6枚Mk82炸弹状态)713千米/小时,巡航速度(高度1525米)623千米/小时,(海平面)555千米/小时,实用升限9144-11000米,转场航程4850千米,作战半径(近距支援)463千米,(侦察)750千米,(纵深攻击)1000千米,起飞距离610-1372米,着陆距离325-762米。


F-16 FIGHTING FALCON        F-16“战隼”战机
 F-16原本是美国通用动力公司研制的低成本、单座轻型战斗机,第1种行产型于1979年1月进入现役。几经改进,前后有A、B、C、N、R、XL、ADF和AFTI/F-16、F-16/J79、NF-16D等11种型种,有些型别的最大起飞重量已近20吨。截止到1996年已生产了3500架以上,装备了17个国家的空军和海军。
  F-16C/D是F-16战斗机的主要型别。1984年7月开始交付给空军。武器系统包括AN/APG-68多功能雷达、广角平视显示器、任务计算机等火控设备和20mm M61“火神”6管炮、AIM-7“麻雀”以及AIM-9“响尾蛇”空对空导弹、AIM-120先进中距空对空导弹、AGM-65“幼畜”空对地导弹、反辐射导弹和各种炸弹等武器。D型是C型的教练型,1983年首飞,1984年9月开始交付给空军。目前C型和D型共约生产了1780架。
  F—16原型机于1974年2月首飞成功,逐渐成为美国空军的主力歼击机种之一。虽然F—16单价为2000万美元,仅为F—15的一半,但其总体性能并不比F—15差多少,除了载弹量等个别指标低于F—15外,因研制晚于F—15,其他的指标甚至要优于F—15。
  研制背景:
  70年代中期,越南战争全面爆发,美国的第二代战斗机F—4等投入实战。这代飞机的特点是强调高空高速性能和多用途,对机动性能重视不够。从实战效果来看,第二代战斗机研制并不很成功;甚至可以说走了一段弯路。这倒并不是说它的技术水平和性能没有提高,也不是研制工作本身有问题,而是由于对作战方式的预测与实际情况不符。于是,美国从6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考虑研制第三代战斗机。
  第三代战斗机有以下一些主要设计特点:
  (l)有优良的飞行性能,强调中低空跨音速机动性能和远程作战能力;
  (2)机载电子设备先进,有良好的全天候作战能力,下视下射能力大为提高;
  (3)机载武器毁伤威力强。有相当强的近战火力,还普遍配备了中远距全向全高度拦射导弹;
  (4)突出空战能力,但也多兼有良好的对地攻击能力;
  (5)飞机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能好,改进发展潜力大。
  F-16在设计制造之初,就采用了不少新的技术,这在当时来说,也是甚为先进的。
  这些新的技术主要有:边条翼。沿前机身装有大后掠角、前缘锐利的边条翼,在机翼和机身连接部分提供可控涡流,因而即使在大迎角时也可保持附面层不分离,提高了升力和安定性。前缘机动襟翼。这种襟冀使机翼翼型有可变弯度,在持续大过载转弯中能提高升阻比。翼身融合体。F—16的外形据说是从50多种方案中挑选出来的,特点是机翼机身结合处经过仔细整流,使之平滑过渡,融为一体。主要优点是减小波阻,提高升阻比和跨音速颤振边界,增强刚度,使飞机具有良好的机动性。并且增大机内容积和减轻飞机重量。
  高过载座舱。普通座椅向后倾斜12一13度,而F—16采用高过载座舱,其座椅向后倾斜30度,脚蹬提高。这种姿势能提高飞行员抗过载能力至少0.6-1G,一般均可承受到9G,超过原来允许的7.3g。此外,还可以维持飞行员的视觉功能。电传操纵系统.主要由信号转换装置、飞行控制计算机、电缆和动作装置组成。这种操纵系统是将飞行员发出的操纵信号,经过变换器变成电信号,再通过电缆直接传输到自主式舵机劝一种系统,优点是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易于安装,维修,改善了飞机操纵品质,提高了操纵系统的可靠性,减轻了飞行演的工作负担。
  放宽静稳定性。采用放宽静稳定性技术,即放松了对静稳定性的严格限制,气动中心可以很靠近重心,也可以重合,甚至在重心前面。飞机的静稳定性则变得极小或不稳定.因而飞机在低速飞行时静稳定度是负值,飞行时主要靠“增稳系统”自动控制舵面,保证稳定飞行;在高速飞行时,飞机的静稳定度才为正值。这样做的优点是可减小尾翼尺寸,降低结构重量和阻力,改善飞机的操纵性和机动能力。
  使用复合材料。 F—16飞机的尾翼采用复合材料,比采用铝合金材料的尾翼轻30%。
  F—16飞机的座舱它采用气泡式座舱盖,飞行员的视界很宽,其上半球的视野达36O度,侧向为260度,前后为195度,侧下方40度,前下方15度。飞行员的坐椅能向后倾斜30。这有利于提高飞行员的抗过载能力,据称其短时间的抗过载能力可达8—9g。为便于飞行员在身体后倾状态下操纵飞机,F—16采用了前所未有的“侧杆”方案,即将驾驶杆装在坐椅的扶手上。这样也提高了在高机动环境下,驾驶员对飞机的控制能力。 这使 F—16具有结构重量轻,外挂载荷大,对空和对地作战能力比较好等特点。
  由于F—16飞机的气动布局先进;发动机的推重比高,因而其飞行性能、尤其是机动性能是相当不错的。F—16的最大飞行速度与大多数第二代战斗机差不太多,约在M2左右;但其最大飞行表速大,可达1480公里/小时。由于F—16飞机的推重比大、翼载荷低,因而机动性能相当好。F—16在M1.5前的水平增速性能是相当好的。在高度6000米时,从 M0.9增速到M1.2仅需19秒钟,增速到M1.5需48秒钟。F—16的可用升力系数较大、翼载荷又低,所以瞬时盘旋角速度较大。超低空低速飞行时,其瞬时盘旋角速度可达25.5度/秒。稳定盘旋性能也较好,在飞行速度为M0.7时,其盘旋半径仅为650米。当飞行高度超过11000米、特别是进行超音速飞行时,其盘旋性能下降较为明显。
  F—16的升限并不很高,约18000米左右,但其爬升性能很不错。在海平面,其最大爬升率为305米/秒左右;在6000米高度,爬升率为183米/秒;高度为9000米时,其爬升率仍达120米/秒。当速度超过M1.5、高度大于I1000米时,爬升性能下降较快。F—16飞机的气动性能较好、机内载油系数较高、发动机的耗油率较低,因而飞机的航程较大。其不带副油箱的航程为1825公里,外接3个副油箱时的最大转场航程为3800公里左右。执行截击任务时的作战半径可超过900公里;空中巡逻时的作战半径为700公里左右;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时,根据外接和飞行剖面的不同,其作战半径为440—1400公里左右。
  机载设备
  早期的F-16A主要设备有:APG一66脉冲多普勒雷达,下视距离37—56公里,上视距离46—74公里;AN/ARN—108仪表着陆系统;SKN-2400惯导系统;雷达光电显示设备;中央大气数据计算机;飞行控制计算机等。F—16A装AN/APG—66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进行空战时有四种工作状态,即仰视搜索和跟踪,俯视搜索和跟踪,格斗自动截获目标,自动工作。对于雷达反射面积为5米的目标,APG—66雷达的发现距离,仰视为60—90公里,俯视为46—65公里。对于图—95飞机这样的大型目标,其最大发现距离可达140公里左右。
  在空对地工作状态,APG—66雷达有7种工作模式:空对地测距,真实波束地图测绘,扩展的真实波束地图测绘,多普勒波速锐化,信标,图象冻结,对海搜索。而改进型的F—16C采用AN/APG—68火控雷达,这种雷达是由APG—66发展而成的。主要是对三个部件进行了改进,即可编程信号处理机,发射机和低脉冲重复频率组件。据称,APG—68的探测距离比APG—66增大40%。这种雷达具有随要求和武器变化而重编程序、高分辨力地图测绘、超视距目标识别等能力。它能与“响尾蛇”、“麻雀”、AIM—120等空对空导弹配用。在空对空边扫描,边跟踪状态时可同时跟踪10个目标。
  在使用航炮时,可先用前置角计算光学显示和快速热线显示模式。在执行对地任务时,有8种工作状态可选用,即连续计算命中点,连续计算投点,甩投,光电式制导武器投放,扫射,信标,目视地标点和人工方式等。此外,F-16C和F-16A相比,还多了夜间低空导航和瞄准红外吊舱系统,显示装置和计算机也作了改进。
  武器系统
  F—16飞机装有1门M61A1型6管航炮,备弹515发,可与雷达和计算机配合计算前置角,有效射程1000米左右。F—16A有9个外接点:左右翼尖各1个,左右机翼下各3个,机身腹部1个。翼尖和机翼外测挂架只能挂装“响尾蛇”导弹,翼尖挂架最大承受过载9g,机翼外侧挂架过载限制为5.5g。机翼中挂架可挂装格斗导弹或各种空对地武器,机翼内侧挂架可挂装制导炸弹,核弹和常规炸弹,空对地导弹、子母弹箱和火箭弹或1个1400升的副油箱,这2对挂架的最大承受过载均为5.5g。机身腹部挂架可挂炸弹或1个1135升的副油箱。F—16A的最大外挂载荷为4760公斤(机油),6890公斤(机内减
  F-16A的主要武器是空战武器是“响尾蛇”空对空导弹,其型号为AIM—9L,还有一种出口型的编号为AIM—9P—3。AIM—9L的最大射程为7公里左右,最大过载26—35g,离轴发射角正负30度,有一定购全向攻击能力,其实战战果较好,AIM—9P—3是由AIM—9或AIM—9J改进而成,其性能不如AIM—9L。和F-16A相比,改进型的F—16C外接点的数量没有变化,但可挂装“麻雀”中距空对空导弹。而更加先进的AIM—120先进中距空对空导弹,现已成为F-16C/D的制式武器,F-16A/B并不能装载。F—16C桂装“蓝盾”短舱后,投放激光制导炸弹时可由本机进行激光照射。新生产的F—16C还可使用空对舰导弹、反雷达导弹、“幼畜”AGM—65空对地导弹等对地攻击武器。
  F—16主要型别
  F—16至今已有10多种改型,如单座战斗机、双座战斗/教练机,侦察机、先进技术试验机等类别其不同的构型可能达几十种,但最主要的型别只有4种:A型,基本型;B型,双座战斗/教练型;C型,A型的改进型;D型,B型的改进型。
  F—16A/B型一起装备部队。A型与B型的比例是2:1,也就是说,每装备两架A型战斗机,就要同时装备一架B型,主要作为教练型。最初美军装备的都是这种A/ B型战斗机。后来经过不断改进,在1984年出型F-16A/B的改进型F—16C/D。刚一开始,美国国会不批准向国外输出F—16A/B这样的战斗机。后来,F—16C/D诞生了,美国国会才批准向国外销售F—16A/B战斗机。
  目前美国空、海军共有F—16战斗机2800余架,大部分为F—16C/D型。第15批生产型F一16B飞机 第15批生产型 F—16B是新一代战斗机。由于它加大了尾冀,所以在大迎角操纵时更加安全,同时也改变了低速飞行和进场着陆时的操纵性。但是,尾翼加大也带来了机动飞行中阻力增大的问题。F—16B战斗机在左右翼尖上各挂一枚AIM-9L“响尾蛇”空空导弹,在翼根挂两个1400升或2271另的副油箱;翼下外挂架也可以挂载武器,机腹中心线上的接架可挂一个1400升的副油箱,或一个AIQ一131电子对抗吊舱或一个侦察吊舱。90年代使用的第30批生产型F—16战斗机更加先进。这批F—16将装备休斯公司的AIM—120先进中距空空导弹和LANTIRN夜间低空导航和红外瞄准吊舱。机身的左侧装有美国空军20毫米M61六管“火神”航炮,备弹510发。机身下部的进气道和深深的附面层吸除缝给人以深刻印象。但是,这种装备容易吸入外来物,如果在脏跑道上起降,就可能带来问题。前机身边条改为与座舱垂直,不但增加了机冀的升力,也改善了飞机横向安定性,这等于增加了安定面的面积。
  1975年,美国空军第一种第三代战斗机F—15服役。这是一种研制得很成功的飞机,与上一代战斗机相比,不仅性能水平有台阶性的提高,而且作战效能明显增强,在实战中战果累累。截至目前,F—15在空战中已取得96:0的好成绩。但是这种飞机的价格较昂贵,即使是美国也难于承担购置大量F—15飞机的费用。美国空军为了解决经费与所需战斗机数量之间的矛盾,提出了“高低搭配”的原则,即数量较少的高性能飞机与数量较多、性能和价格较低的飞机配合使用。F—16飞机就成为这种低档飞机”的候选对象。
  其实,F—16一开始并不是作为与F—15搭配的“低档飞机”来研制的。它是美国空军“轻型战斗机原型机研制计划”的竞争机。1972年1月,美国空军正式提出"轻型战斗机"研制计划,目的是验证在战斗机上采用新技术。并没打算真的搞一个投产型号.其主要技术要求是最大飞
  机速度M2,升限18000米,在9000米高度从M0.9加速到M1.5所需时间不超过1分钟,在12000米高度、速度为M0.9时的过载为3—4g,飞机的体积小、重量轻、价格便宜。四个月后,就从五家参加强标的公司中选定通用动力公司的401和诺斯罗普公司的P600两个方案,并签订合同要求两家公司各制造两架原型机,进行试飞竞争.通用动力公司的4O1方案军用编号为YF—16;诺斯罗普公司的P600军用编号为YF—17.原型机制成后,经过一年时间的竞争试飞。
  1972年4月,美国选中了通用动力公司和诺斯罗普公司的方案,并签订合同要这两家公司各研制两架原型机进行试飞竞争。通用动力公司方案的军用编号为YF—16,诺斯罗普公司方案的军用编号为YF—17。1974年4月,美国政府决定从YF—16和17两种原型机中选择一种投人生产,与F—15飞机搭配使用,即充当“高低搭配”中的低档飞机。1975年1月,美国空军宣布YF—16中选,正式确定飞机的军用编号为F—16。1978年末,F—16开始装备美国空军,目前生产总数已达4000架左右,F-16现已成为美国空军的主力机种之一,共订购了1859架。且向向多个国家出口,国外用户有比利时、丹麦、荷兰、娜威等四国,以及以色列、埃及、希腊、土耳其、巴基斯坦、南朝鲜、泰国、印尼、新加坡、巴林和委内瑞拉等.前四国还与美国合作生产.外国用户订购总数超过千架,难怪F—16有"国际战斗机"之誉,F16生产型机 技术特点
  虽说F—16是一种“低档”飞机,但这是与F—15相比而言的,从F—16本身的性能水平来看,应当说是相当好的。“低档”的低,主要是指价格和一些性能,从技术水平来讲,F—16不仅不低,有些方面比F—15更先进。另外,当时F—16为了降低成本,因而机载电子设备比较简单,后几经改进其机载电子设备已日趋完善和先进,作战效能和价格也随之上升。因而,是否还能冠以“低档”的称号,也是值得商榷的。
  实战表明,F—16飞机的空战性能极佳。它问世不久,美国就把约40架F—16A式歼击机卖给了其中东盟友以色列。素以英勇善战著称的以军飞行员很快就将这处飞机的性能发挥得非常出色,以两次远程奔袭作战使F—16名扬四海。在海湾战争中,美国空军在实战中首次使用了F—16。F—16名扬四海。在这场战争中部署量最多:251架;出动量最大:13480架次;在美军飞机中出动率最高:平均每架飞机出动537次;执行任务种类最多:有战略进攻、争夺制空权、压制防空兵器、空中遮断的近距支援,堪称是“沙漠风暴”等行动中的一大主力。



YF-12A
YF-12战斗机是美国空军根据A-12侦察机所发展的三马赫拦截机,也是美国唯一成功试飞验证过的三马赫拦截机。
发展历史
  1959年美国空军取消预定取代F-106的XF-108三倍音速拦截机计划,除了整个计划成本高涨之外,苏联在弹道导弹领域方面的发展以及部署,使得美国本土面对的主要威胁不再是越过北极的轰炸机。当时为中央情报局设计生产A-12侦察机的洛克希德公司,提议以A-12的设计为基础来设计一款成本较低,还是具备三马赫飞行能力的机种。
  1960年下半年美国空军同意让洛克希德修改三架A-12的机体作为测试载具,这三架飞机当时给予的编号为AF-12,到了1962年9月根据三军飞机通用编号改为YF-12A。YF-12再外观上与A-12最大的差异在于机鼻的部分。YF-12采用原本为XF-108研发的AN/ASG-18雷达,因此在A-12上延伸到机鼻的两侧延伸面被切除一部分,用以容纳雷达和直径更大的鼻锥。此外,YF-12由单座改为双座,后座专门操作复杂的ASG-18雷达。在风洞测试过程中发现YF-12有方向轴上的稳定问题,于是在机身下方加上一片大型可折叠的安定面,另外在两个发动机舱下方加上较小的固定安定面。
  第一架YF-12于1963年8月进行试飞,次年3月,一架YF-12A成功进行一次拦截演习;以高度19695米(65000英尺),2.2马赫的速度拦截一架在12120米(40000英尺)飞行的Q-2C。4月进行的AIM-47A隼(Falcon)式空对空导弹的无动力释放测试并不太成功,导弹脱离YF-12的姿态显示在火箭发动机点火下,这枚导弹将会击落发射的YF-12。1965年3月开始进行AIM-47的有动力飞行测试,七枚发射的导弹当中,有六枚击中目标,包括一枚自75000英尺,3.0马赫状态下发射,对头攻击一架飞行高度1500英尺的靶机。
  试飞与测试的结果让美国空军非常满意,1965年决定由洛克希德生产93架F-12B量产型,国会也同意拨款9千万美金进行这项计划。可是国防部长麦克玛拉以越战需要的军费和没有必要另外生产一种型的拦截机为理由,终止F-12B的生产计划。不过YF-12A仍在后续几年担任许多高速飞行试验的任务。1969年两架YF-12转交给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达顿试验中心,以进行更多的高速飞行验证,不过1971年其中一架YF-12于飞行中发生燃料线路故障引发火灾,两位飞行员不得不跳伞。剩下的一架YF-12A于1979年转交给美国空军博物馆作为永久展示。
  第一架YF-12原型机在1969年自储存状态中取出,分解之后作为SR-71双座教练机的零件来源。
一般特征
  机组员:2名
  全长:101呎8吋(30.97米)
  翼展:55呎7吋(16.95米)
  全高:18呎6吋(5.64米)
  翼面积:1,795平方呎(167平方米)
  空重:60,730磅(27,604公斤)
  一般起飞重量:140,000磅(63,504公斤)[2]
  最大起飞重:124,000磅(56,200公斤)
  引擎:2具普惠(Pratt & Whitney)公司JTD11D-20A高旁通比有后燃器涡轮喷射发动机
  军用推力:每具20,500磅(91.2 kN)
  最大后燃推力:每具31,500磅(140 kN)
飞行表现
  极速:3.35马赫(2,275哩/时,3,661公里/时),80,000呎
  航程:3,000哩(4,800公里)
  升限:90,000呎(24,000米)
武装
  3枚休斯(Hughes)公司AIM-47A隼(Falcon)式空对空导弹
  内挂于机腹弹舱
航电系统
  休斯(Hughes)公司AN/ASG-18俯视(look-down)/俯射(shoot-down)射控雷达


F-117 NIGHTHAWK         F-117A“夜鹰”隐身攻击机
F-117A是美国前洛克希德公司研制的隐身攻击机。是世界上第一种可正式作战的隐身战斗机F—117。而它本身的初步解密也仅仅发生在不久之前,设计却始于70年代未。 1981年6月15日预生产型飞机在绝对保证秘密的情况下试飞成功,1982年8月23日向美国空军交付了第一架飞机,F-117A服役后一直处于保密之中,直到1988年11月10日,空军才首次公布了该机的照片,1989年4月F-117A在内华达州的内利斯空军基地公开面世。

  1. "海弗兰"计划

  本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美国军用飞机(尤其是战斗机)发展的高峰。目前美国空、海军现役的主力战斗机,差不多都是那时候研制的,例如F—14、F—15和F—16战斗机均为70年代初问世,只有F/A—18稍晚一点。美国人发展军用飞机,往往始一种新型号出现后,马上就开始考虑它的后继机,有时甚至还要提前。隐形战斗机的研制就是从那时候开始萌芽的。后来,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提出了一个称之为“海弗兰”的隐形战斗机研究计划,要求有5家主要合同商参加。起初,洛克希德飞机公司并未被列于这5家之列。原因是说该公司缺少现代战斗机的设计经验。实际上,洛克希德是一个老牌的飞机公司,创始于1916年,先后研制出P—38、 F—80、 F—104、 C—130和SR—71等一系列优秀军用飞机,有些甚至是世界名机。近年来,虽然没有再搞战斗机的研制,但一直在独立地进行隐形技术的研究。由于洛克希德具有实力,而且在隐形飞机的研究上先行了一步,因此经过努力,终于被挤进了“海费兰”计划,并最后在原型机的竞争中获胜。“海弗兰”计划始于70年代中期,先搞了两架小型原型机进行可行性试验。这两架小型原型机也叫“海弗兰”,装两台发动机,采用奇特的多面体外形。这种外形设计的依据,主要来源于一个计算飞机雷达反射截面积(RCS)的数学模型。因为计算雷达反射截面积,平面外形比曲面外形要容易些。没想到这一数学模型真的得到了应用。

  “海弗兰”原型机的放大型就是F—117A,1978年由洛克希德“臭鼬工厂”开始研制。研制工作进展顺利,1981年6月首飞成功。1983年10月进入托诺帕试飞基地的第4450战术大队服役(现为第37战术战斗机联队)。美国空军共订购59架,现已全部交付,并无后续采购计划。59架中有4架分别于1982年、1986年和1987年及1997年坠毁。59架F—l17A飞机总耗资将达66亿美元,计划价格为1.112亿美元。

  2. F-117A隐形措施

  在F-117的设计中,其外形的设计已不能仅从常规气动力(如升力和阻力)角度来考虑,而必须把外形与隐形联系起来,尽可能做到二者统一。前据介绍F—117A飞机的RCS值只有0.001、0.01平方米(沿方位BCS值),比一个飞行员头盔的RCS值还要小。如此小的RCS值,部分是由于F—117A采用了各种吸波(或透波)材料和表面涂料,但更主要的是由于它采用了独特的多面体外形。

  比如,一般来说地面雷达和机载雷达的探测角大都处于飞机轴平面的正负30度范围之内,所以设计师们把F—117A大部分表面的倾角都设计成大于30度,这样就可以将雷达波偏转出去,而避开辐射源。设计师还把F—117A机身表面和转折处设计成使反射波集中于水平面内的儿个窄波束,而不是象常规飞机那样全向散射。这样就能使两波束之间的“微弱信号”与背景躁声难以区别。这种波束很窄,以致于雷达不能够得到足够连续的回波信号,而难以确定是飞机目标,还是瞬变噪声。在对待一些小部件的设计上,设计师也作了周密考虑。如座舱盖接缝、起落架舱门和发动机维修舱门,以及机头处的激光照射器边缘都设计成了锯齿状嵌板,并让这些锯齿边缘与上述某窄波束方向垂直,这样其反射汲就不会形成另外的波束,而与该窄被束方向一致。

  为了防止雷达波进入进气口,设计人员除对发动机进行了专门处理外,重点对进气口进行了特殊设计。进气口用相距1.5厘米的吸波复合材料格栅屏蔽起来,以防止雷达波直接照射到具有强反射特性的发动机风扇叶片上。F—l17A的进气口高约0.6米,完1.5米左右。这么大尺寸的进气口,一可以绘发动机提供进气,二可以提供冷却空气。冷却空气从进气口旁路通过,在尾喷口处与发动机的排气混合,然后排出去。这样做,可大大降低发功机的排气温度,减少红外特征。此外,F—117A还采用了V形尾翼(全动式)、埋入式武器舱、可伸缩的天线等。总之,这一切都是为了减小飞机的RCS值,达到隐形的目的。

  3.F-117A设计特点

  F—117A是一种高亚音速的战术飞机,装两台F404—GE—FID2涡扇发动机。几何尺寸与F—15战斗机相当。概括起来,F-117A有两个特点:一是外形奇特,二是机载武器和设备通用性强。F—117A的外形与众不同,整架飞机几乎全由直线构成。连机翼和V型尾翼也都采用了没有曲线的菱形翼型,这在战斗机的设计中是前所未有的。对于F—117A的进气口为“网状格栅隐蔽”式,尾喷口为沿展向的“开缝”式(也有人称其为“口琴”式喷口)。没有采用推力矢量控制技术。两侧发动机短舱—止部装有辅助进气口。之所以这样设计,美国空军官员解释说:由于气流通过格栅式逃气口会产生压降,因此发动机效率会有所损失,但在大迎角和侧滑飞行的情况下,格栅式进气口可为发动机提供均匀的气流。辅助进气口只在起飞和复飞时打开使用。

  F—117A可进行空中加油,加油口位于机身背部。全机干净利索,没有任何明显的突出物,除了机头的4个多功能大气数据探头外就连天线也设计成可上下伸缩的。此外,座舱益框架、起落架舱门和炸弹舱的边缘以及机身后部的平面形状均做成锯齿形,这些便构成了F—l17A的独特外形。F—117A的最大重量为23835千克。内部武器舱长4.7米,宽1.75米,可携带2枚900千克的BLU—109激光制导炸弹,也可带AGM—88A、AGM—6S空对地导弹和GBU—15炸弹等。这些武器其它多数战术战斗机均可使用。

  F—117A的机载设备也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很多都是其它飞机现成或稍加改进就可以:用的东西。其中包括F—16的4余度电传操纵系统,C—130的环境控制系统,F—15的刹车装置,F—15、F—16和A—10的ACES2弹射座椅,以及与其它飞机通用的通信、导航设备和保障系统笺。就连动力装置也与海军的F—18具有较高的通用性;这样做,既可降低成本、减少风险、加快研制进度,同时也仪于维护使用。据美国空军官员说,F—117的维修勤务与F—15及F—16类似。其维修费用也与其它战术飞机差不多,只比麦?道公司的F—15战斗机略离。

  在飞行训练方面,F—117A从1983年10月开始装备部队以来,已有175名飞行员飞过这种飞机。据说,凡是飞过F—117A飞机的飞行员都认为该机的起飞、着陆和其它飞行性能都不错。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可以说F—117A并不是什么都是全新的东西。

  4. F-117A的武器装备

  F-117A战斗机的所有武器都挂在武器舱中。武器舱长4.7m、宽1.57m,可挂载美国战术战斗机使用的各种武器,如AGM-88A高速反辐射导弹、AGM-65“幼畜”空对地导弹、907kg口径的GBU-10/24/27激光制导炸弹、GBU-15模式滑翔炸弹(电光制导)、B61核炸弹和空对空导弹等。

  5. F-117A实战情况

  1989年12月20日,美国入侵巴拿马。为了支援美国防军别动队在巴拿马里奥阿托的空降作战,空军首次出动了F—l17A隐形战斗机参战。20日消展,英国第37战术战斗机联队的6架F—117A,从内华达州的托诺帕基地起飞前往巴拿马。中途飞行18个小时,经过4、5次空中加油,才飞到目的地。当飞机飞过里奥阿托上空时,其中2架F—l17A轰炸了里奥阿托军营,各投下l枚900千克的激光制导炸弹。这两颗炸弹并没有直接扔在兵营内,而是投在兵营附近的一片开阔地上。这样做据说是旨在使效忠于诺列加将军的军队“惊慌失措,以削弱其战斗力”,而不是为了消灭他们。另外4架F—I17A,有2架留作备用,2架中途返回基地。美国军方认为,F—117A的这次行动是成功的,在军事上,该机的轰炸确实在巴拿马国防军中造成了混乱削弱了对方的战斗力,为美军突击队的空降减少了障碍。另外对飞机而言,经历了一次实战考验。美国空军也认为,这次行动证明F—l17A使用装在尾翼上的激光制导装置可精确地轰炸目标。此外,他们还有一种想法,就是利用F—117A的这一次作战来证实美国在隐形飞机研制上投入大量资金是值得的。而经过了海湾战争之后,F-117所起的不可磨灭的特殊作用已使它名扬四海。

  1989年12月20日,美国在武装入侵巴拿马时首次动用了6架F-117A隐身战斗机。当时预定攻击两个目标,用两架飞机突击1个目标,两架作为预备队。它是多国部队唯一突入巴格达市区进行攻击的机群。巴格达被击毁的目标中,95%是被F-117A飞机用激光制导炸弹击毁的。

 

Mig-21 Fishbed  米格-21“鱼窝”战斗机
米格-21是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轻型超音速歼击机。1953年开始设计,1955年原型机试飞,1958年开始装备 部队,米格-21是60年代苏联空军的主力飞机。拥有大量改进型号,主要型别有:米格-21F,白天型截击机,安装一台R11F-300发动机;米格-21PF,有限全天候型,安装一台R11F2-300发动机,去掉机炮,装RP-21雷达,2~4枚空对空导弹;米格-21PFS,PF的改进型;米格-21FL,PF的出口型;米格-21PFM,PFS的改进型;米格-21PFMA, PFM改进的多用途型;米格-21M,印度仿制的PFMA型;米格-21R,PFMA改装的侦察型;米格-21MF,多用途型,1970年开始交付使用,生产数量较多;米格-21SMT,MF的改进型;米格-21BIS,较新的多用途型,安装一台R25发动机,改进机体结构和电子设备,增加塔康导航系统,雷达探测距离可达30公里;米格-21-93,最新的米格-21-93换装了拥有更大直径天线的新型雷达,并可携带主动雷达制导中程空空导弹,拥有一定的超视距作战能力。
米格-21战斗机-发展历史
  米格(mig)-21战斗机是一种单座单发超音速轻型战斗机,是前苏联空军 50年代末和60 年代装备的主力制空战斗机。其主要任务是高空高速截击、侦察, 也可用于对地攻击。 西方称为“鱼窝”。 米格-21于1953年开始研制,1955年装备前苏联空军,自60年代起出口至世界37个国家和地区,捷克斯洛伐克和印度等国还进行了特许生产。现已停止生产, 总产量超过6000架。仅在60年代,前苏联空军就装备了2500余架。该机是世界上生产数量最多的超音速战斗机,与西方同级别的同代战斗机相比,它的价格是很低的米格-21有20余种改型,除几种试验用改型,其余的外形尺寸变化不大,虽然重量不断增加,但同时也换装推力加大的发动机, 因而飞行性能差别不大。 由于机载设备不同和武器不同,各型号的作战能力有明显差别。米格-21飞机最大起飞重量9600公斤,装1台P-13涡轮喷气发动机,推力(最大/加力)5100/6600公斤,最大平飞速度2.1倍音速,实用升限18400米,机内燃油航程1300公里,作战半径270公里。该机机载设备简单,中、后期改型加装了小直径天线火控雷达和自动驾驶仪。早期型号只在机头锥中装雷达测距器。主要武器有1门23毫米G3-23双管机炮,备弹200发,有4个外部挂架,可携带红外制导或雷达制导的近距空空导弹或对空、对地火箭和炸弹。
米格-21战斗机-研制思想
  高空、高速、轻巧、爬升快,能截击入侵的敌轰炸机和高速目 标, 作为国土防空截击机使用。 针对这一设计思想, 采用了很薄的大后掠角三角翼,全动式增尾,细长机身和带进气锥的头部进气道,使得该机跨、超音速阻力小,高空高速时发动机推力较大,因而得到很大的平飞速度。但由于高速时方向安定性减弱,飞行中严格地限制速度不得大于规定。这种气动布局在当时是新颖的,实现了研制目的,足以与当时西方主力战斗机F-104相抗衡。但该机除了大速度、减速性能好以外,其机动性能不好,加上机载设备过于简单,武器挂载能力过小和航程过短,因而作战能力有限。米格-21价格低廉,对第三世界国家很有吸引力,曾广泛使用于越南、中东、印巴和两伊等局部战争。由于该机轻小、设备简单、操纵灵便,越南战争中越方飞行员曾多次击落名声赫赫的美军F-4“鬼怪”战斗机。海湾战争中,伊拉克空军仍使用这种战斗机,但终因技术差距过大,且指挥失灵,战术运用不当,不但未建战功,反而被击落多架。
  Mig-21技术参数
  型号:F型◇PF型◇PFM型◇MF型◇BIS型◇。
  外形尺寸:F型—15.76(机长)×7.15(翼展)×4.1(机高)米。
  PF型、PFM型—14.5(机长)×7.15(翼展)×4.125(机高)米。
  MF型—15.4(机长)×7.15(翼展)×4.13(机高)米。
  BIS型—15.4(机长)×7.15(翼展)×4.125(机高)米。
  机翼面积:均为23㎡。
  空重:F型—4819千克。
  PF型—5700千克。
  PFM型—5750千克。
  MF型—5900千克。
  BIS型—6050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F型—6850千克。
  PF型—7750千克。
  PFM型—7820千克。
  MF型—825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F型—8376千克。
  PF型—9100千克。
  PFM型—9100千克。
  MF型—9600千克。
  BIS型—9680千克。
  最大平飞速度:F型—2175公里/小时(2.02马赫)。
  PF型—2185公里/小时(2.05马赫)。
  PFM型—2230公里/小时(2.10马赫)。
  MF型—2330公里/小时(2.20马赫)。
  2330公里/小时(2.20马赫)。
  实用升限:均为18700米。
  爬升率:F型、PF型—135米/秒(高度5000米)。
  PFM型—140米/秒(高度5000米)。
  MF型—150米/秒(高度5000米)。
  BIS型—170米/秒(高度5000米)。
  航程:F型、PF型、MF型—1300公里(不带副油箱)。
  PFM型—1670公里(带副油箱)。
  BIS型—980公里(不带副油箱)。
  载弹量:1000千克。
  发动机:F型—1台R11F-300涡轮喷气发动机,推力5750千克。
  P型—1台R11F2-300涡轮喷气发动机,推力5950千克。
  PFM型—1台R11F2S-300涡轮喷气发动机,推力6175千克。
  MF型—1台RF13-300(P25)涡轮喷气发动机,推力6600千克。
  BIS型—1台R25-300涡轮喷气发动机,推力7500千克。
  电子设备:PF型—RP-9-21截击雷达,发现目标距离约20公里。
  MF型—RP-MA雷达,搜索距离20~30公里;RP-21截击雷达;“天弓一号”自动引导系统。
  BIS型—新型雷达探测距离可达30公里;“天弓一号”自动引导系统。
  武器系统:F型—2门30毫米航炮,备弹60发。可挂2枚AA-2红外制导空空导弹,或挂炸弹和火箭。
  PF型—机翼可挂载2枚AA-2红外制导空空导弹,或挂炸弹和火箭。
  PFM型—1门Gsh-23型23毫米双管航炮,备弹200发。机翼可挂载2枚AA-2红外制导空空导弹,或挂炸弹和火箭。
  MF型—1门Gsh-23型23毫米双管航炮,备弹200发。机翼可挂载4枚AA-2红外制导空空导弹,或4枚“先进环礁”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或挂炸弹和火箭。
BIS型—1门Gsh-23型23毫米双管航炮,备弹200发。机翼可挂载4枚AA-2获AA-8空空导弹,或挂炸弹和火箭。
米格-21战斗机-生产研制
  米格-21是前苏联50年代初期研制的一种单座单发轻型超音速战斗机,1953年开始设计,1955年原型机试飞,1956年6月24日前苏联航空节时参加飞行表演,1958年开始装备部队,北约组织称它为“鱼窝”(Fishbed)。
米格-21是根据朝鲜战争中喷气战斗机空战经验研制的,要求轻巧、灵活、爬升快、跨音速和超音速操纵性好,火力强。米格-21是一种设计较好的战斗机,被大量使用,总生产量在5000架以上,在生产的高峰期,仅前苏联国内就有5条以上的生产线。另外,在捷克和斯洛伐克及印度还各有一条。米格-21在60年代曾是苏军的主力机种,最多时装备了2500架以上。70年代以来,逐渐被米格-23等机种所取代。到80年代中,苏军仍使用着780架左右,多 数是后期的新改型。米格-21还被苏联大量销往国外,至少有37个国家和地区的空军装备了这种飞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空军中的米格-21已退役。在米格-21的研制初期,共制成两种原型机,一为三角翼型,另一为60度后掠翼型,两者除机翼不同外,其它部分设计相似。后掠翼型编号为E-2A,北约称之为“面板”(Faceplate)。两种型别对比试飞后选中了三角翼型,并由此发展了以下十几种改型:米格-21(E-5)为原型机;米格-21Ф是第一批生产型,是一种短距白天型截击机;米格-21ПФ为第二种批生产型,增强了全天候作战能力,1961年首次公开展出;米格-21ПФ/СПС也称为米格-21ПФС,出现于1967年;米格-21ФЛ是米格-21ПФ系列的出口型;米格-21ПФМ是ПФ/СПС的改型;米格-21ПФМA为多用途型;米格-21М是印度仿制的ПФМA型,第一架于1973年2月14日交付印度空军;米格-21P基本与米格-21ПФМA相似,主要增强了其侦察性能;米格-21МФ为多用途型,基本与米格-21ПФМA相似,1969年装备苏军,印度进行了仿制;米格-21PФ是由米格-21МФ改装而成的战术侦察型;米格-21CMT与МФ型相似;米格-21БИС是1976年以后出现的第三代多用途空战/对地攻击型;米格-21БИС改进型的电子设备有所改善;米格-21УТИ为双座教练型;米格-21УС是米格-21ПФ型的双座教练型;米格-21УМ是米格-21МФ型的双座教练型;超音速运输机实验机采用了米格-21ПФ的机身;米格-21垂直起落实验机由ПФМ型改装而成,1967年7月前苏联航空节时首次展出。米格-21装一台P-13-300涡轮喷气发动机。主要机载设备有:机头进气锥内装一部РП-21MA雷达,搜索距离20公里。装有РСИУ-5超短波电台,АРК-10无线电罗盘,СОД-57M应答机,PB-УM无线电高度表,MPП-56П信标接收机,CP30-2敌我识别系统,CПO-10护尾器。陀螺仪瞄准器可在2.75g时保持精度,自动测距的结果可输入瞄准器中。主要机载武器有:机身下装一门23毫米的ГШ-23双管机炮,备弹200发。翼下有4个挂架,可带4枚K-13A“环礁”红外制导空空导弹和“先进环礁”雷达制导空空导弹,也可带火箭发射巢、C-24空地火箭、250或500公斤炸弹。

Mig-25 Foxbat    Mig-25狐蝙式战斗机
MiG-25是米格系列中极特殊的一种。为了对抗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研制的 YF-12 截击机,米高杨设计局从 50 年代后期开始研制这一机型,MiG-23 和 MiG-25 实际上是同时研制的,不同的只是 MiG-23 由于要取代 MiG-21 做主力战机所以米高杨亲自挂帅抓具体研制,MiG-25 从开始设计到造原型机由格列维奇具体负责,64 年他退休后改由他人负责。那时苏联航空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两倍于音速的飞行已在 MiG-21 上实现,设计局不少人都在谈论何时能以三倍音速飞上三万米。但是,大家也都明白,要想飞三倍音速,就必需突破另一障碍--热障!
  最终所有的难题都解决了,第一批原型机的建造开始了。在此原型上 80% 的材料是钢,8% 是钛合金,11% 是 D19 抗高热铝合金。装配时点焊一百四十万个焊点,氩弧焊四千米,其他还用了气焊等方法。焊好的油箱占据了机体 70% 的空间。原型机的基础上生产了几种不同的改型:
  高空截击型:苏联部长会议在 1962 年 2 月发出了由 MiG-25 原型机为基础生产高空截击型的命令,其时研究工作已作了两年。截击型用 R-15B-300(静推力 7,500 公斤,加力推力 10,210 公斤)发动机,机内燃油总量 17,760 升。1964 年 9 月 9 日首飞,但其后研制中碰到大量问题:飞机的稳定问题等很长时间解决不了,带导弹高速飞行及发射一侧导弹时稳定问题尤其严重,截击型直到 1970 年才通过国家验收,1973 年开始进入苏空军服役。该型可带 4 枚 R-40 中程空空导弹,机载雷达搜索距离 100 公里,跟踪/打击距离 50 公里。在 197 8年,一种换装了更大推力的发动机和新的雷达的截击型投入生产,此即 FD 型。所有当时在苏军航空兵中的 P 型都在大修厂被改装成 PD 型。此型一直生产到 1982 年。不久又全部加装了空中加油管, 更名为 PDS 型。阿尔及利亚,伊拉克,伊朗,叙利亚都买了这一型飞机。
  侦察型:以 MiG-25R 为代表,1964 年 3 月 6 日首飞,装和截击 P 型一样的发动机,只是没武备,机头处装了一套照相设备,以后进行的改进和在 P 型上的改进一样,1969 年开始在高尔基城量产。此型先后被出口到阿尔及利亚,保加利亚,印度和伊拉克。在伊拉克的侦察型全被伊拉克人自己改成了侦察/轰炸型。有趣的是 R 型在苏联也被用来侦察森林火灾和洪水等民用方面。
  侦察/轰炸型:花了大把银子搞出来的飞机只好做单一的侦察用,苏军大概是觉得太浪费,在 69 年提出要求生产侦察/轰炸型,编号 RB 型,70 年开始量产且把所有的 R 型都改成了 RB 型。MiG-25BM 是改来专门挂反辐射导弹,用于摧毁敌方地面雷达的改型。
  教练型:先后于 1968 年和 1972 年投入生产。两型均无武备及格斗能力,她们与世界上其它教练型的不同在于教员和学员座舱是分开的而且教员座舱在前下部学员座舱在后上部。最大平飞速度马赫 2.65。在七十年代中后期,苏联女飞行员驾教练型先后创下 4 项世界妇女飞行纪录。
  MiG-25 的初期发展原型 YE-266 从 65 年到 73 年先后创下 16 项世界飞行纪录(其中三项至今未被打破),而另一种未量产的后期发展型:YE166M 先后创下六项世界纪录,从没被打破!
  1984年MIG-25停产.
  这六项是:
  1975 年 5 月 17 日:
  自海平面爬升到 25,000 米:2分34.3秒!
  自海平面爬升到 30,000 米:3分9.85秒!
  自海平面爬升到 35,000 米:4分11.7秒!
  1977 年 7 月 22 日:
  带 2,000 公斤有效负载飞上:37,090米!
  带 1,000 公斤有效负载飞上:37,090米!
  1977 年 8 月 31 日:
  无负载飞上:37,650米! 这是绝对世界纪录!

Mig-29 Fulcrum米格-29“支点”(Fulcrum)战斗机
米格-29(MИГ-29,英文写成MiG-29)是前苏联米高扬-古列维奇实验设计局研制的单座双发高机动性战斗机。预生产型飞机于1979年10月首飞,1982年投产,1983年开始装备部队。米格-29战斗机的基本作战任务是,能在任意气象条件下和苛刻的电子干扰环境中、在全高度范围和以各种飞行剖面摧毁距其200m~60km范围内的空中目标。所以它最适合于空中优势和近距机动空战;其后期的一些型号也可以进行空对地攻击和进行近距空中支援,对付地面上的活动或固定目标。1978年美国的卫星曾从试习基地拍摄到该机的照片,北约一度称之为“拉明”L。后来北约给与的正式绰号是“支点”(Fulcrum)。

  米格—29是与苏—27平行研制的,当时规划这两种战斗将构成一个新的战术航空系统。该系统的任务是确保空中优势并承担所有前线作战任务,包括对地攻击。原设想苏—27重型战斗机在系统中是能满足各种要求的主力机种,而轻型战斗机米格—29则是作为补充的辅助性矾种,但进入设计阶段后,米高扬设计局力求使米格—29多承担任务。因此,到1971年该机已成为一种“微型”前线战斗机。也就是说,米格—29同时具有优秀的格斗能力和对地攻击能力,可以单独自主地用于作战,只是作战半径有限。米格—29(代号9)是在米格—23多用途战斗机和米格—25截击机之后研制的。最早的总体方案与后来的米格—31很相似,进气道在机身两侧,中等后掠角的上单翼,双发双垂尾,主起落架为前后串列双轮。以后在苏联中央流体力学研究院的参与下,同时美国F—15、F—16、F—17(F—18的原型机)设计方案的影响, 总体方案进行了多次调整,最后形成了翼身融合体、带边条中等后掠角、双垂尾、机腹进气的布局方式。米格—29没有采用电传操纵,但在操纵系统中装有较先进的CIIY—451自动控制系统。米格—29的l号原型机于1977年10月6日首飞。这架飞机与批生产型没有多大的区别,随即生产了10架试制批和8架试生产批的飞机,用于进行飞行试验。这19架飞机的代号分别是9—01。9—19,其中2号机和4号机在试飞中坠毁。由于第12架是批生产的首架飞机,所以外国刊物也有将米格—29统称为“9—12”飞机。1982年,米格—29开始在莫斯科和高尔基的工厂投入批量生产,1983年6月交付部队试用。其装备部队的时间比苏—27早约3年。1988年,米格—29在范堡罗航展上首次公开展出。 1986年开始,先后向古巴、前捷克斯洛伐克、前东德、印度、伊朗、伊拉克、朝鲜、波兰、罗马尼亚、叙利亚、南斯拉夫和马来西亚(米格-29S)等国出口。

  米格—29装有先进的机载设备和武器系统

  其火控系统包括脉冲多普勒雷达、光学雷达、头盔瞄准具和火控系统计算机,自动化程度高,抗干扰能力强。该机可携带P—27雷达制导中距拦射空空导弹和P—60、P—73红外制导近距格斗空空导弹,还可携带57毫米、80毫米、240毫米火箭弹。最大武器外挂量为3000千克,装有1门30毫米航炮。动力装置为2台克里莫夫设计局的PII—33加力式涡扇发动机,单台最大推力49.39千牛,加力推力81.34千牛。

米格—29的主要技术数据:

  翼展l1.36--13.965米,机长17.32米,机翼面积38平方米;正常起飞重量1524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850O千克;海平面最大速度1500千米/小时,最大马赫数M2.3,实用升限17000米,航程1500千米(不带副油箱)、2900千米(带1个500升、2个800升副油箱),起飞滑跑距离250米,着陆滑跑距离600米。米格—29YB是双座型,首架原型机于1981年首飞。该型机身加长了0.1米,为安排后座而减小了燃油箱,还取消了雷达。

  米格—29KBII是用早期批生产型改装的舰载机的过渡型,加强了机体结构,主要作为舰载矾飞行员在陆基机场使用的教练机,可用于训练斜甲板滑跳起飞和使用拦阻钩着陆。首架飞机于1982年8月21日首飞。

  米格—29K是1988年6月23日首飞的舰载战斗轰炸机,换装了增大推力的PII—33k发动机。机翼外段可上折,加强了起落架和后机身的结构,加装了减速板、拦阻钩和空中加油装置,可挂4枚反舰导弹和4枚近距格斗空空导弹,火控雷达换成新型号的“甲虫”。1989年 l1月21日米格—29K(首次在“第比利斯”号(现改称“库兹涅佐夫海军上将”号)航空母舰上试飞,成功进行了斜甲板滑跳起飞和使用拦阻钩着陆。但由于苏联解体后军方经费不足,米格—29K未被采用。米格—29KY是米格—29K的双座型。

  1993年,米格-29CMT出现。米格-29CMT的性能非常接近俄罗斯的第五代歼击机。研制专家称,它的空战能力大约要比米格-29高出8倍,续航能力从2900公里提高到3500公里,战斗载荷也从原来的2吨提高到4吨。米格-29CMT上装备7个具有高速计算能力的电脑,俄罗斯国防部也允许在米格-29某些部位的改装过程中使用西方生产的电子元器件。初步估算这将使飞机机载设备总重量减少近600 公斤,使米格-29CMT能够加大燃料携带量及装配新的雷达设备,可以携挂多种型号的空空导弹和空地导弹及其它一些高精确度武器。   

  米格-29CMT是一种多用途战斗机。它可以完成歼击机、截击机、强击机、侦察机及空中指挥平台等多种功能,俄罗斯国防部决定要在 2020年前把150多架米格-29歼击机改装米格-29CMT。米格—29除装备独联体空军外,还出口到其它十几个国家。1991年,俄罗斯空军停止装备米格—29,该机全部转为出口外销并继续出现新的改型。其中米格—29C是1992年公开发表的改进型号,主要是换装了新型号的H—019At脉冲多普勒雷达。该型号生产数量很少。米格—29CM是在米格—29C基础上进一步改进的型号,主要是增强空对地作战能力。为此,扩展了雷达的对地功能,加挂了Q-29T电视制导空地导弹、KAB—500电视制导炸弹、Q—31A反舰导弹。米格—29CE是出口马来西亚的型号,装备H—019M雷达和P—77中距空空导弹,可同时改击2个目标,还可携带Q—29电视制导空空导弹。



Mig-33 SuperFulcrum  超级支点
米格-33又称米格-29M,是俄罗斯在米格-29基础上研制的多用途战斗机。
  米格—33(曾称为米格—29M)是在米格—29基础上经全面现代化改进而成的新型多用途歼击机。按照俄罗斯的战斗机划代标准该机被视为从第四代向第五代过渡的“四代半战斗机”。而按照国际通行的战斗机划代标准,则应划为第三代战斗机。米格—33的气动外形与米格—29相比变化不大,但作战效能有大幅度提高。主要改进有:
  一、修改了边条形状,增大了副翼、前缘襟翼和水平尾翼的面积,水平尾翼前缘带锯齿;
 二、采用了CIIY—915三余度电传操纵系统;
  三、升高了座椅位置,使飞行员向下视野从1.5度增大到15度,座舱内采用了多功能显示器;
  四、修改了进气道、辅助进气门结构,加大了机背高度,在这些空间增设的油箱使燃油量增大了1445升;
 五、换装了新型H—010“甲虫”雷达和多样化的武器装备,在充分保留并发展了米格—29卓越空战性能的同时,还进一步提高了对地 面和海面目标的攻击能力;
  六、换装了增大推力的PII—33K发动机。米格—33的首架原型机米格—29M先于米格—29K于1986年4月25日首飞,1991年和1995年曾先后两次计划作为俄罗斯首批标准多用途战斗机投入批量生产,但由于资金困难而未能实现。
   米格—33的主要技术数据:正常起飞重员1668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230O0千克,机内载油量4460千克;高空最大速度25O0千米/小时,航程2000千米(不带副油箱)、3200千米(带副油箱),起飞滑跑距离250米,着陆滑跑距离600米。
  米格—35是1996年公开的最新型多用途战斗机,预计将于1997年首飞。该机以米格—33为基础,换装了新型机翼和鸭式前翼。带矢量喷管的发动机是PII—33的改进型,加力推力提高到98千牛。该机还换装了新型相控阵雷达,据称可同时跟踪24个目标并攻击其中8个目标。米格—35有10个武器外挂点,可携带多种武器,包括最新的发射后不管空空导弹。

Su-25 Frogfoot
  苏-25是前苏联苏霍伊设计局研制的亚音速单座近距支援攻击机,与美国的A-10相对应。1968年开始研制,原型机1975年2月首次试飞,代号为T-8-1,装两台图曼斯基设计局的P-195无加力涡喷发动机,单台推力44.13千牛(4500公斤)。机上装组合式双管机炮,炮管可由飞行员控制向下偏转。编号为T-8-2的2号原型机装推力更大的P-13无加力涡喷发动机,机炮炮管为固定式。1976年装P-195涡喷发动机的生产型投产,1984年形成全面作战能力。
  70年代末,西方侦察卫星在莫斯科附近的拉明斯科试验中心发现前苏联有一种外形与A-10相似的新型强击机,并将它称之为拉明-J,后命名“蛙足”,这就是苏(Su)-25强击机。
  苏-25作为一种对地支援的强击机与A-10强击机相比,尺寸要小, 速度却快得多。该机机长14.75米,翼展15米,后掠角 15 度,机高 4.88 米。海平面最大飞行时速920公里,最大起飞重量20000公斤,作战半径300公里,主要用于战场空中遮断任务。
  苏-25共生产600多架,1992年交付完毕。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保加利亚、伊拉克(装备了45架)、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及朝鲜都装备了该机的不同型别。北约给该机的焯号为“蛙足”(Frogfoot)。该机在侵略阿富汗的作战中损失了23架。目前有一部分苏-25转到独联体海军航空兵服役。
  苏-25能在靠近前线的简易机场上起降,载各种炸弹在低空与武装直升机米-24协同,在战场上配合地面部队作战,攻击坦克、装甲车等活动目标和重要火力点。苏-25主要靠低空机动性来躲避敌方战斗机的截击和地面炮火的打击。1982年苏军进入阿富汗作战时,该机被用于执行对地攻击任务,西方在那里首次拍摄到苏-25的照片。
  苏-25有以下型别:
  苏-25(“蛙足”A)单座近距支援飞机,其出口型为苏-25K。
  苏-25UB(“蛙足”B)串列双座教练型,装有全套导航攻击系统用于武器训练,机高增加到5.2米,换装了新型的敌我识别器,武器部分保持不变。其出口型为苏-25UBK。
  苏-25UT不带武器系统的苏-25UB型。1985年8月6日原型机首次试飞,机长为15.36米,只少量生产。1989年参加巴黎航展时的编号为苏-28。
  苏-25UTG与苏-25UT基本一样。在机身下加装一个拦阻钩,用于着舰试验。1989年11月1日在“库兹涅佐夫”航空母舰上试飞,成为继米格-29K和苏-27K之后第三种在该舰试验的飞机。该型别开始生产了5架,1992年初又生产了5架。
  苏-25BM拖靶型,与苏-25“蛙足”A基本一样。翼下增加了挂架,可携带用于战斗机驾驶员导弹训练的由火箭推进的靶机。
  苏-25T/TK专门为执行反坦克任务而发展的新改型。原型机于1984年8月试飞。该机从苏-25UB改进而来,其座舱后的机背向上拱起,内部容积加大,可加装新型电子设备及更多的燃油。所装设备包括导航/攻击系统、激光测距及目标标识器、平显及下视阴极射线管、雷达告警系统等。导航系统包括两台计算机及惯导平台。可带微光电视导航/攻击系统吊舱(即将被前视红外吊舱替代),可在夜间识别3公里外的主战坦克。所携带的武器包括装于机腹前起落架左侧的30毫米双管机炮,每侧翼下各带一束代号为“旋风”的管发射式反坦克导弹,每束有8枚,可击穿1000毫米厚的装甲,射程10公里。其它武器包括激光制导的AS-10及AS-14、火箭/冲压发动机推进的AS-17、反辐射的AS-11等空-地导弹,以及KAB-500激光制导炸弹及AA-8空-空导弹。此外该机翼尖还有电子对抗设备吊舱。苏-25T在设计中吸取了侵阿作战中的经验教训,其导航/攻击系统基本具备自主进入及脱离战区的能力,目标跟踪、武器的选择及发射的自动化能力也增强。在1991年迪拜航展上的出口编号为苏-25TK。同年生产的首批10架用于部队的验收试飞。
  机翼悬臂式上单翼,三梁结构,采用大展弦比梯形直机翼,机翼前缘有20°左右的后掠角,从翼根起有下反角。整个机翼后缘分三段,外段是液压驱动的副翼,手动操纵功能作为备份。里面两段是双缝襟翼,每侧副翼有多重补偿片。机翼前缘有分成两段的全翼展前缘缝翼,机翼外段前缘突出,在机翼中段形成锯齿形。翼尖处有小舱,内装电子对抗设备,在此小舱下部有可收放的着陆灯。小舱的后部可向上向下分别张开,形成减速板。
  机身全金属半硬壳式结构,机身短粗,座舱底部及四周有24毫米厚的钛合金防弹板,飞行操纵面由推拉杆(而不是通常的操纵索)驱动。主要承力件采用耐损结构。发动机装在由不锈钢板做成的舱内,油箱间充有阻燃泡沫。为强调生存力而增加的重量占正常起飞重量的7.5%。维持该机正常飞行所需的工具可装在四个吊舱内随机带走。发动机可使用前线机场中的各种燃油。机头左侧是空速管,右侧是为火控计算机提供数据的传感器。
  尾翼平尾为悬臂式结构,其安装角可变,并有小的上反角,其后缘是手动操纵的升降舵。方向舵分两段,液压驱动,上段方向舵通过皮托管上的风标及传感器以及电动-机械控制自动偏航阻尼系统来操纵,下段方向舵及每侧升降舵上均有补偿片。
  起落架可收放前三点式,液压驱动。主起落架收起时机轮水平放置在进气道下的起落架舱内。每个摇臂式起落架上都装单轮,用低压轮胎。前起落架向前收,机轮可转向,有挡泥护板。主轮尺寸为840×360毫米,前轮尺寸为660×200毫米,主起落架带有刹车装置。机尾装两个十字形减速伞。
  动力装置两台P-195涡轮喷气发动机,装在后机身侧下方,进气道较长,无加力燃烧室,单台推力44.13千牛(4500公斤),发动机尾喷口作了红外屏蔽处理。在座舱与机翼前梁之间、机翼后梁到垂尾前缘之间是机身油箱,机翼的中段也有油箱,总载油量5600升,内侧翼下挂架可各携带一个850升的副油箱。
  座舱单座K-36D零-零弹射座椅,座舱盖与中央段机身顶部齐平,后部加有装甲板。座舱盖向右侧打开,顶部有一面小的后视镜,风挡为平板防弹玻璃。机身左侧内有折叠式登机梯。
  机载设备机头风挡下面有激光测距器及目标标识器,风挡前面及尾翼下部有SRO-2敌我识别系统天线。“警笛”3雷达告警系统的天线位于垂尾的上部。机头的顶部装有拍摄对地攻击效果的录像设备。
  武器前机身左侧有一门30毫米双管机炮,机翼下总共有8个挂架,可携带4400千克空-地武器,包括57毫米和80毫米火箭,500千克燃烧弹、化学集束炸弹、空-地导弹,“旋风”反坦克导弹,两个外翼挂架可带“环礁”或“蚜虫”空-空导弹,尾锥内有用于电子干扰的金属箔条投放器。
  外形尺寸
  翼展14.36米
  机长15.53米
  机高5.20米
  翼面积33.7米2
  重量及载荷
  空重950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19500千克
  内部燃油重量3840千克
  最大载弹量4400千克
  性能数据
  最大平飞速度(高空)950公里/小时
  (高度1000米)880公里/小时
  实用升限10000米
  作战高度30~5000米
  作战半径
  (带2000千克武器,高-低-高)560公里
  (带2000千克武器,高空)700公里
  (带2000千克武器,低空)400公里
  航程1850公里
  转场航程(带副油箱)2500公里
  起飞滑跑距离(在未铺设的跑道上)600~700米
  着陆滑跑距离(在未铺设的跑道上)600~700米
  限制过载(带1500千克武器)+6.5g
  (带4400千克武器)+5.2g

Su-32 FN
苏—32战机是俄罗斯苏霍伊实验设计局专为海军研制的新一代(西方称为第四代半)超音速远程岸基海上攻击机。2003年8月25日,俄罗斯宣布,俄空军计划将在2005年开始装备部队。
  苏—32是一种独特的并排双座位打击型战斗/轰炸机,机体与苏—30相比稍大,配备两台装有矢量喷嘴和加力燃烧AL—31FP或AL—35涡扇发动机,航程更远、续航时间更长。
  苏—32重要特征是采用前置鸭翼,巨大的扁平机头前部采用边缘设计,能减少雷达横截面,类似美国的SR—71高空高速侦察机。装备新型“甲虫MFSE”多模式无源相控阵雷达,可发现和同时跟踪24个空中目标,并同时引导空空导弹攻击其中的8个,具有导航/攻击、地形跟随和地形回避模式,发现驱逐舰类目标的距离为135千米,发现歼击机类目标的距离为120千米。
  苏—32飞行速度与苏—27相比降低很多,海平面高度航速达到1300公里/小时,高空航速达到1900公里/小时。但航程更远,最大航程4000公里,经空中加油后可达7000公里。
  苏—32有12个外挂点,能够携带包括R—73、KH—59M、KAB—1500等各种先进导弹、激光制导炸弹,以及各种火箭和集束炸弹等。由此可见,苏—32的攻击能力非常强大。
  俄罗斯空军认为,苏—32首先用于实施对地和海上目标打击,其次是用于空中格斗,因而同时具备了苏—27战斗机的格斗性能和图—26战略轰炸机的对地攻击能力。

Su-34 Fullback
  苏-34战斗轰炸机,由著名的SU27战斗机改进而来,准确的说,是由SU27的海军型改进而来。
  苏-27飞机航程远、载弹量大,具有对地攻击能力,所以,苏-27的设计者们在其诞生不久,就考虑让它跻身轰炸机行列。经过改进,苏-27“摇身一变”成为战斗轰炸机。苏-34战斗轰炸机于80年代中期开始设计,早期称为苏-27NE(战斗轰炸机),90年4月在新西伯利亚进行了首飞,西方称为苏-27IB。苏-34突出了对地攻击能力。该机装有空中加油设备,不实施空中加油的作战半径为1000千米。
  苏-34飞机第一架预生产型飞机于1993年12月18日上天,目前正在茹科夫斯基试飞基地进行定型试飞。预计到2002年全部取代苏-24战斗轰炸机。苏-34飞机与苏-27飞机的区别为:
  一是座舱改为并列双座,右座飞行员主要负责领航和武器操纵使用;
  二是在前起落架减震支柱上安装了登机梯,方便飞行员进入座舱,便于飞机的维护,飞机运行时收入前起落架舱内;
  三是机头呈宽扁平状,有三对水平翼面,增大了机翼的前缘翼根边条,为此,俄罗斯人也称苏-34为“鸭嘴兽”;
  四是机头加宽,飞行员座椅后的一小块空地,设计师们充分利用,为飞行员设计了一个微型厨房和厕所,并安装有按摩设备,飞行员长时间执行飞行任务时可加餐,按摩一下消除疲劳,或在长途飞行中解决“问题”;
  五是在机身下部的关键部位装有17毫米的钛合金装甲,用于对地攻击时防御地面炮火攻击。
  六是装有一个大型尾锥,内装有一部后视后射雷达,用途与SU35、SU37相似,可以控制导弹向后发射。
  苏-34飞机作为一种执行对地攻击任务的战斗轰炸机,具有载弹量大、航程远的特点。该机的发动机为苏-35使用的先进发动机。机上可携带空对空和空对地导弹、电视制导炸弹、超音速反舰导弹、普通炸弹。机上装有惯性导航和全球定位系统,可实现误差不超过l米的精确导航。机载雷达可保证自动进行地形跟综飞行。
  苏-34首先装备俄罗斯海军航空兵,布置在“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上。
  苏-34将替代MIG-27、SU-24战斗轰炸机等。右图是苏-34的前起落架和进入座舱使用的梯子,这种登机方法与B1等大型飞机类似。
  基本技术数据
  最大起飞重量:35000kg
  战斗外挂重量:8000kg
  最大速度:M1.8
  最大航程:4000km(无副油箱及空中加油)
苏-34战斗轰炸机的作战特点
  苏-34战斗轰炸机区别于苏-30战斗轰炸机,它是一种战略导弹攻击平台。 
  苏-34的一项重大改进,是克服了苏霍伊战机在航空电子设备方面逊于美式战机的弱项。苏-34装备有全新的无线电电子设备、卫星导航系统和独特的通信系统。所配备的新型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具有地形跟踪/回避能力,可保障战机在任何天气和昼夜条件下打击空中和地(水)面目标。
  强大的武器系统和多种攻击能力是苏-34的又一主要特色。它的固定武器为一门GSH-301型30毫米航炮,备弹180发,射速1500发/分,炮弹初速860米/秒。机上共有10个挂架,可挂带R-77型中程空空导弹、R-73型近程空空导弹,Kh-31P、Kh-59M和Kh-15PM等空地、空舰导弹,FAB-250系列制导炸弹、RBK-500型子母弹、BETAB型反跑道/混凝土炸弹、PTAB-1M型反坦克弹、ShOAB型人员杀伤弹,还有23毫米6管加特林机枪。机舱内还装有70个无线电声呐浮标的浮标箱。必要时它可挂载核弹药。它的武器门类显示它既可对地面、海面实施攻击轰炸,又可进行空中格斗。它能打击250公里外的地面或水面目标,轰炸的精确度比普通轰炸机的精确度高出4倍。它配有大功率后视空空雷达,作用距离4公里,具有后视打击本领。它可携带经改装的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空射巡航导弹,可对数千公里之外的敌目标实施精确打击。苏-34有可能成为俄空军最强悍的对地攻击机。难怪俄生产商说: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与苏-34同类型的战斗轰炸机。
  苏-34采用了AL-37FU推力矢量控制发动机,加力推力达142.2千牛,推重比为8.7。为满足长途奔袭的需要,苏-34座舱左前方设有空中加油头,经一次加油航程可达7000公里。如果再加上巡航导弹的射程,那样,苏-34就一跃成为一种令人生畏的战略导弹攻击平台。
  国际传媒有关俄空军将用苏-34取代图-22M3战略轰炸机的猜测大概不会是事实。因为图-22M3载弹量远远多于苏-34;作战半径达4400公里,又是苏-34远远不及的。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苏-34将和图-22M3搭配使用,构成有强大威慑力的俄罗斯战略空军优势。

Su-27 Flanker  苏27(侧卫)重型歼击机
性能简介
  机长:21.935米
  机高:5.932米
  翼展:14.70米
  机翼面积:62.0平方米
  空重:16000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2250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30000千克
  内载燃油:9400千克
  最大武器载荷:6000千克
  最大平飞速度:M2.5
  实用升限:18000米
  作战半径:1500千米
  航程:3680千米
  动力设备:两台 Lyulka AL-31F;涡扇发动机
  最大推力: 55,000 磅
  制空性能:最大马赫数 2.5
  实用升限:59,055 英尺,作战半径900 英里
  自重:最大起飞重量 66,138 磅
  武备:一门 30mm GSh-301-1 机炮可挂载空空导弹、攻地导弹先进指导/惯性制导。
简要说明
  苏-27是前苏联苏霍伊设计局研制的单座双发全天候空中优势重型战斗机,主要任务是国土防空、护航、海上巡逻等。北约组织给予的绰号是“侧卫”(Flanker).该机于1969年开始研制,1977年5月20日首飞,1979年投入批生产,1985年进入部队股役。该机采用翼身融合体技术,悬壁式中单翼,翼根外有光滑弯曲前伸的边条翼,双垂尾正常式布局,楔型进气道位于翼身融合体的前下方,有很好的气动性能,j进气道底部及侧壁有栅型辅助门,以防起落时吸入异物。全金属半硬壳式机身,机头略向下垂,大量采用铝合金和钛合金,传统三梁式机翼。4余度电传操纵系统,无机械备份,按静不稳定设计。该机主要是针对美国的F-16和F-15设计的,用以取代雅克-28P、苏-15和图-28P/128截击机,具有机动性和敏捷性好、续航时间长等特点,可以进行超视距作战。该机完成的“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动作显示出了其优异的飞行性能和操纵性能,以及发动机良好的加速性能,飞行性能要高于第三代战斗机,但其机载电子设备和座舱显示设备相对来讲要落后许多,且不具隐身性能。该机有多种改型,包括苏-27P单座陆基型、苏-27UB串列双座教练型、苏-27K舰载战斗/攻击型、苏-27KU并列双座战斗轰炸型、P-42(由苏-27专门改装的飞机,创造了31项官方世界纪录)等。至1992年,独联体国家已装备了300多架苏-27飞机,目前生产的飞机主要用于出口。
  苏(su)-27战斗机是俄罗斯苏霍伊设计局设计的一种远程战斗机,于1986年陆续装备部队,目前是俄罗斯空军的主战飞机。
  该机机长21.935米,翼展14.7米,机高5.932米,最大起飞重量29000千克,装有两台推力为13500千克的涡扇发动机,总推力27000千克,最大飞行速度为M数2.35,作战半径 1500千米。
  苏-27飞机采用了双立尾布局、翼身融合体先进气动技术,置于机身下方两侧的方形二元进气道有可调进气斜板, 并配有四余度电传操纵系统。良好的气动外形和操纵品质可以使飞机一改机头在前的飞行姿态。 1989年在巴黎航空展览会上,普加乔夫驾驶苏-27飞机做出了机尾前行,机头后仰, 最大飞行迎角为 110度-120度的“眼镜蛇”机动,在时速为125公里的条件下不失速,引起了西方国家航空界的轰动。
发展史
  
  60年代的战斗机设计师们认为:最大的飞行速度、最高的飞行高度是战斗机取胜的法宝,在未来的空战中,远程导弹的使用将使近距离格斗成为历史。因此,能够 携带远程空对空导弹将比飞机的机动性更加重要。但在越南战场上,具备这些特点的美国F-4 "鬼怪"战斗机却屡屡被“落后”的米格-21 ,甚至米格-17 击落。美国开始反思这种设计思想,并于1969年开始设计远距离与近距离空战能力并重的F-15 ,到1974 年,第一架F-15A 和TF-15A (后改编号为F-15B)正式进入美国空军服役。
  苏联一直在关注着美国的研究。当美国正式开始设计F-15 时,苏联认为有必要研制一种在空战能力上至少与F-15 相当的制空战斗机,并在1969-1970 年间将设汁任务下达给苏霍伊,米高扬和雅可夫列夫三个著名的飞机设计局,1971 年,苏联国防部要求未来新型战斗机(PFI)的性能必须相当于美国的F-15 , 军方对PFI 的设计指标是非常苛刻的,要求飞机的最大马赫数在2 . 35 以上;在11 000 米的最大速度为2 500-2 700千米/时之间;海平面最大大速度为1400-1500千米/时之间;海平面上最大爬升率为300-350米/秒;实用升限在21000-22000米之间;海平面上不带副油箱航程为1000千米;高高度上不带副油箱肮程为2 500千米;使用过载8-9G;从600千米/时加速到1100千米/时的时间在12-14 秒之间;从1 100加速到1 300 干米/时的时间为6-7 秒:起飞推重比为1 . 1-1 . 2。另外,PFI项目还提出了详细的任务与武器要求。总之,未来的新型战斗机将在性能上达到美国F-15 和尚在设计的F-16 的水平。它的典型作战目标是美国的F-4 和F-111 、欧洲的“旋风”、“美洲虎”和中国的歼-6 。
  PFI项目
  苏霍伊设计局经过一番精心的设计,在1971 年早期时候提出了T-10方案,该方案的设计编号最初的T-10原型机方案为苏-27 ,不过这一编号在当时是严格保密的。鉴于T-10 的方案采用了较为独特的腹部进气式布局。为了减小竞争风险,苏霍伊设计局同时还提出了“备份”版的T-10 方案,该方案的侧面非常类似美国的F-14 ,原来的T10 被称为T-10-1 。巧合的是,同样参与竞争的雅可夫列夫设计局也搞了两种方案,只是其中的一种是另一种的放大型罢了。尽管如此,苏霍伊设计局认为T-10-l 的气动性能潜力非常大,因此把它作为重点发展项目,总设计师帕雷尔.苏霍伊亲自领导该方案的选型与发展。
  T-10-l 的机翼采用了固定式后掠冀,后掠角为45度。从俯视图上看,整个机翼象是鲨鱼的背鳍。预计两种T10的起飞重量都在18000千克左右,而且已经决定采用双发市局,如果要让起飞推重比达到1.15,推力必须达到20 600-20800千克之间,即单发最大推力至少达到10 300-10 400千克之间。在当时,能达到这种推力的发动机有二种:AL-31F,D-30F-9 和R59F-300,由于飞机的结构设计还未完成,具体的发动机型号将在以后决定。接下来是武器系统的选择。最初计划为苏-27 挂载2 枚K-25 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和6枚K-0 红外制导近距导弹,并安装-门备弹250发的AO-17A双管30毫米机炮。雷达使用的是米格-23M的Sapfir-23MR雷达,对空探测距离为40-70千米,对地为20-40千米;带红外探测追踪传感器和光学/电视瞄准系统的光电系统;头盔瞄准具和两部处理器, 可以直接处理雷达和光电系统的数据资料并显示在阴极显示器上。
  另外,导航、自卫、无线电系统也经过了严格的挑选。在综合了这些系统之后,苏霍伊设计局根据风洞实验结果对T-10-1的大概性能进行了计算,结果发现该机无法完全满足空军的要求。苏霍伊设计局便改进了一些没计,如加大起飞重量、减少武器数最,改善了飞机的性能。在此时,飞机也根据要求可以挂载新一代的空对空导弹如K-27和改进过的K-60M 。
  1972 年,空军召开了第一次与PFI有关的设计局会议。在会议上,各设计局都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如苏-27(当然还有“备份”版的T-10) ,米格-29 (当时该机采用高单冀,两侧进气和单发结构,此时的米格-29还不是我们印象中的那种米格-29)和雅克-45轻型战斗机、雅克-47重型战斗机。两个月后,召开了第二次PFI会议,米高扬设计局映示了新设计的米格-29,并且起飞重量为12 800千克。而雅可夫列夫设计局的方案由于将发动机布置在机冀上、容易因发动机故障导致飞机失事而被淘汰。但真正有关PFI的决定将在第三次会议上公布。米高扬设计局在此次会议后,提出了一个意见:将PIF项目分解成两个独立的项目,即同时发展苏-27 那样的多任务重型故术战斗机 ,和米格-29那样的轻型战术战斗机,它们将使用统一的主要设备和武器。这是自1971 年以来的,苏联空军和飞机制造工业首次面临这样一种情况:80 年代的苏联空军战斗机群将由两种飞机组成!就象美国空军计划的那样。
  让我们先偏离一下主题。美国空军在YF-15开始试飞后,就认为F-15过于昂贵,不可能经受得住大规模战争中的大量消耗,因此必须有另外一种飞机与之配合;简而言之就是由重型的F-15担负争夺和掌握制空权的任务,而由另一种便宜的战斗机与敌方战斗机进行空中格斗。这种轻型战斗机的武装不必很强,只要能带两枚近距导弹和机炮就行了,但它的机动性要好。1972 年1 月,美国的“轻重量战斗机”计划开始实施,这就是后来的F-16。事实上,苏军的多次研究也表明:截击任务要求飞机能够保持与地面指挥所之间得通讯联系、同时必须具备高性能的爬升率和加速性,另外还必须装备有可以上视和下视的大功率雷达;如果是掩护任务,就要求飞机有较大的航程;而在近距离格斗空战中,高敏捷性、推重比、大速度才是最重要的。在当时,这些高性能要求很难在同一种飞机上有效地结合起来。从另一方面讲,也没有什么限制说空军只能装备一种战斗机。于是,事情就这样决定了:空军未来的主力战斗机将由两种机型构成,一种是多任务的重型战斗机,它必须有能力控制敌方防线后战役纵深(250-300千米)范围地区的制空权---这个指标与美国空军给F-15的指标一样;另一种是轻型的战术战斗机,它的作战范围主要在敌我交战的前线或敌后战术地域(100-150千米)争夺制空权---这个指标也同F-16一样。
  多用途重型战斗机有很大的燃料携带量,并且要增加远程导弹的数量(增加到4 枚)、可资料上传的导航系统,先进的通讯和自卫系统;同时它还必须能执行截击。而轻型战术战斗机则必须容易制造和操作,如果没有什么特别问题的话,稍加地面训练的飞行员也能操作它,它的武器只需要2 枚远程导弹和相应的近距离格斗武器。在生产花费上,生产l 架重型战斗机的资源可以生产2 架轻型战斗机,由这两种战斗机组成的战斗机群(轻型战斗机与重型战斗机的组成比率大约为7 : 3 )将得到最大的效费比。在1972年末,苏霍伊和米高扬设计局都得到了各自的合同,以发展苏联空军未来的下一代战斗机---苏-27和米格-29。
  原型机的制造
  
  根据国防部的命令,苏霍伊设计局又开始了T-10原型机方案的起草工作。首光要从大量的制造中的T-10-1、不同的(不完整的)外形结构中选出一种理想的基体。在1970-1975 年间,苏霍伊设计局挑选了大量的模型,以试图找到起落架和进气道的最佳结构。最后采用了一种三轮车式的起落架结构,这种设计很稳固,起接架的各个系统全部由液压系统来控制。进气道和发动机舱的组合也很让人头疼,经过人量的试验和计算,还是采用了将二波系进气道分开布置在机身边条翼下的布局。另一个大麻烦是苏-27的重量限制问题,注意的焦点都集中在如何减少飞机的重量上。经过精心安排,实际起飞重量仅增加9千克!这种重量上的“斤斤计较”使飞机的飞行性能没有发生行什么明显的变化。
  根据空军的要求,新型战斗机必须具备大航程,并且苏-27的航程必须比对手大10%。这样,美国的F-15 在没有外挂油箱时航程为2300千米,苏-27至少要达到2500千米,这使苏-27至少要携带5 .5 吨燃料。但根据苏联的有关强度标准的要求,任何飞机都必须携带达自身燃料重量的80%的备份燃料,这就使飞机重量又增加了3 .5 吨之多。其实苏霍伊设计局并没有打算让苏-27 多飞1500千米,但有关规定使苏-27不带副油箱便可以飞行4000千米。
  到了1975年,苏-27的初期设计工作终于结束了,苏-27战斗机的空气动力结构、机体设计已经完成,基本设计思路也已经找到,现在是制造原型机的时候了。在长长的挑鼻内是雷达舱。座舱及风挡内可以看到360度全向视野,另外还有一个后设备舱。前起落架被安装在座舱下、红外传感瞄准系统安装在座舱正前方的机身下沿中轴线上。两台发动机被安装在机身下沿中轴线对称布置的发动机舱内,发动机舱之间的空间可以用来挂载空对空导弹。为了能让发动机在各种速度和高度上都能在最好的状态下工作,进气道被装在机冀边条冀下,并安有进气导流板,以控制在各种角度上 的进气量。飞机总共有8个武器挂架:机身下发动机舱之间有2个、进气道下各有l个,每边主翼下各有2个,除了主翼下最外侧的挂架只能携带100千克级的近距格斗导弹外,其他挂架都可以挂载250-300 千克级的远程空空导弹。
  尽管制造中的原型机比设计指标中的更大,更重,飞机的基本性能却没有大的改变,如正常起飞时翼载为375千克/平方米,起飞推重比1.15也与设计一致。飞机的空重为14 300千克,在挂载武器并装上正常的燃料(5 300千克)时起飞重量为22 100千克,满载燃料时的最大起飞重量为25700千克。机长1 9.65 米,翼展14.7 米,机翼面积59.4 平方米,在地面上的飞机高度5.87 米。
  一波三折的发动机研制
  苏-27 的动力系统计划采用2 台大功率的新一代可加力的涡扇发动机,但这种发动机的技术要求非常高:如果要让飞机在起飞和空中格斗中的推重比超过1,发动机在打开加力时推力达到12500 千克,这比AL-21F-3 高出了12% ;但同时发动机的单位油耗必须低,否则就不能满足飞机的大航程要求,与当时大量生产的AL-21F-3 相比,新型发最后选择了AL-31F涡扇发动机动机的油耗至少要降低25%。同时,苏霍伊设计局也没有足够的时间供他们“慢慢”研制。经过研究,设计人员们决定采用3 级低压、9 级高压和高、低压涡轮各1级的结构(“3 +9+1+1”方案),涡轮要进行抗热增强设计(与AL-21F-3相比,工作温度要高350-400度) ,最后决定采用单晶结构的转子叶片。但在1970 年初,苏联获得了F-15的F100-PW-100发动机的资料,根据这些资料,决定在AL-3lF上采用4级风扇、12 级高压和高、低压涡轮各2级的基本结构。新结构的AL-3lF发动机在1974 年8月完成了第一台,但在测试中发现它还存在结构缺陷。留利卡只能再次考虑原来的“3+9+1+1”方案方案,但4 级风扇已经设计完毕,于是也被加在了这个“3+9+1+1”方案上,这样,AL-3lF发动机的压缩机机构部分就有些类似另一种著名的发动机---为米格-29 研制的RD-33 。
  从制造单晶涡轮转子的苏联航空材料制造厂传来了一个坏消息,该叶片在进行热实验时发现无法满足热强度要求,假如要冷却的话就只能从压缩机中引气。那样做既降低了发动机的推力,又增加了油耗。这样,AL-31F就赶不上T-10-1的试飞了。一直到T-10-3/ T-10-4制造出来的时候,AL-3IF才满足了性能要求,正式成为苏-27的动力系统.但就整个原型机来说,这只是确定了飞机的外形。
  航电及武器系统的研制
  电子设备与武器的挑选 光有外形和发动机的飞机是不能作战的。为了让T-10-1具备作战能力OEPS -27光电火控系统,苏霍伊设计局开始为它挑选航空电子设备和武器。按照PFI项目中的规定,苏-27和米格-29的主要设备必须是一样的。但由于对苏-27的使用要求更为严格,空军对苏-27的航空电子和武器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型的多模式雷达必须具备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和全周上视/下视追踪目标的能力;可以利用多种设备追踪目标;新的数字式数据处理器。装备新型的光电追踪红外瞄准具,并且在使用该设备瞄准时可以发射近距导弹和机炮;座舱内要装上平视显示器和单色阴极显示器。根据情报,苏联飞机在雷达、电子和计算机水平上要大大落后于国外对手,这就需要研制一种新型的火控系统。经过一番综合论证,决定为苏-27 安装OEPS -27光电火控系统(有趣的是,另一种类似的OEPS-29也被装在了米格-29上)、RLPK-27雷达系统等一些先进的设备。到了1982年,这种火控系统正式装备在苏-27 上。
  苏-27的固定武器选用和米格-29一样的30毫米AO-17 双管机炮,导弹也采用同样的K-27 、K-73 和K-60M ,两机的不同处在于挂载导弹的数量上。由于最初是把苏-27作为截击机来设计的,因此,它虽然有8 吨的载弹量,但只能挂载无制导炸弹和火箭弹。挂装的导弹也根据空军的要求进行了改变。到最后,苏-27可以使用K-13M1 、K-14 、K-60和K-73 四种近距离空空导弹,以及K-27ET 和K-27ER 型中程空空导弹.原来准备使用的AO-17 机炮通过了地面测试,但随后被放弃,而采用了重新设计的30毫米TBK-687单管机炮。1977年完成了TBK-687的全尺寸模型,1983 年正式命名为Gsh-301装备苏-27 和米格-29 ,而AO-17 机炮在1982 年成为了米-24P 和苏-25 的标准武器.AO-17 和Gsh-301 的炮弹可以通用。
  T-10的试飞
  由于AL-31F发动机尚未完成,T-10-l只能使用人AL-21F-3涡喷发动机,这种发动机比AL-31F更加笨重、功率更小、效率更低。但这并不影响T-10在1977年进行首飞,1978-1979年,AL-31F投入大批量生产后,T-10才使用了新的发动机。试飞工作在试飞组(以后的苏-27M的首席设计师尼基汀就是其成员之一)严格监督下开始了。在通过了地面测试和高速滑行测试之后,试飞组给予了试飞许可。
  1977年5月20日,在苏霍伊设计局首席试飞员、苏联英雄瓦拉米尔? 伊留申的驾驶下,T-10-1(机头号10 )首次冲入了蓝天。随后,试验了新型战斗机的操控系统。当时,T-10-1还没有安装火控系统。在以后的8个月中,T-10-l进行了38 次飞行。到了1985年,T-10-l圆满地完成了它所有的飞行任务,被送到莫斯科附近的莫尼诺空军博物馆保存。1978年,苏霍伊设计局制造了另一架原型机---T-10-2 ,它的飞行测试由苏霍伊设计局的耶夫格尼? 索诺约夫进行。1978年7月7日,索诺约夫驾驶它进行中、高空飞行项目的测试。当他在11 000米和5000 米飞行时,一切都很正常,但当他下降到1 000米高度准备测试一下1000千米/时速度下的性能时,飞机的过载一下子高得超出了他的预料。飞行员立即向前推杆试图保持飞机的平衡,这使飞机的过载立即变为-8G。这些无意义的努力没能挽救他,飞机的动能损失之快超出了飞行员的想象,飞机终于坠毁在地面上.这次事故促使苏霍伊设计局为苏-27加装了线控操作系统。
  苏霍伊设计局又开始制造第二批的两架---T-10-3和T-10-4。与此同时,留利卡设计局也加紧为T-10-3 / 4 制造AL-31F 发动机,不过,现在的发动机还不是正式的生产型,而是AL-31FN 。等到T-10-3 / 4 制造出来,AL-3lFN 也完成了,并被迅速地安装在T-10-3 / 4 的发动机舱内。1979年3月,T-10-3 的组装完成,试飞员还是瓦拉米尔? 伊留申。但完成了地面测试之后,试飞组和试飞员都不批准它上天,因为运来的AL-3lFN 存在缺陷。最后,大家的结论是必须将发动机送回去改进。留利卡设计局立即展开改进工作,改进了这些缺陷。1979年8月23 日,伊留申完成了T-10-3 的首次飞行。1个月后,装有雷达的T-10-4 也被运到机场,用于雷达系统的测试。
  从T-10到苏-27
  1980年6月,试验型的T-10-5制造完毕,随后又制造了T-10-6/7/8/9/10/11。这些飞机被同称为“苏-27的T-10-5型”。到了1980年,能参加飞行测试的T-10总共又9架,其中7架装AL-21F-3AI发动机,两架( T-10-3 / 4 )装AL-31FN 发动机。T-10-5 型在1981 年首次装上了完整的火控系统进行测试。但在1981年9月3 日的一次飞行中,T-10-7在进行最大航程测试时,因燃料耗尽坠毁在离机场不远的地方,试飞员伊留申跳伞成功。不过因为此次事件,主设计师科辛被解职,主工程师雅马科夫被开除,伊留申也被勒令不得再执行飞行任务。似乎“祸不单行”。
  1981年12月23日,刚制造完成、使用了不到l 年的T-10-12 因为高速飞行时、前机身断裂而坠毁,试飞员科马诺夫丧生。
  1982 年,测试基地又增加了几名新成员:T-10-14/15/16/17 ,其中T-10-14 被用于T-10-17为第一架正式生产型原型机地面静力测试。1982年6月2日,试飞员伊沙科夫驾驶着苏-27 的正式生产型T-10-17完成了试飞。接着,共青城飞机制造厂又造出了9 架:T-10-18/19/20/21/22/23/24/25/26/27。这些飞机加人试飞项目后,让设计局进一步掌握了飞机的特性。针对飞行测试中出现的各种事故,苏霍伊设计局不断地改进和完善飞机。终于在1985 年,第一批苏-27截击机开始在苏联空军中服役。年底,大批苏-27交付给空军和防空军。之后,又根据作战需要,为苏27加装了通讯、协同作战控制系统。当整个系统调试完毕后,1990年8月23 日,苏联国防部长批准将苏-27作为苏联空军和国土防空军的标准战斗机,至此,经过近20 年的研制和发展,苏-27终于成为了苏联空军战斗机群的主力。
  苏-27UB
  早在苏-27刚刚开始正式研制的时候,苏联空军就提出需要一种教练型,SU-27UB的第一架原型机:T-10U-1SU-27UB的第一架原型机:T-10U-1
  以使新飞行员们能快速掌握苏-27的飞行特性和火控系统,教练型的代号苏-27UB 。70年代末,苏霍伊设计局开始研制苏-27UB(工厂代号T-10U)。按照要求,教练机将具备同单座型战斗机一样的结构、设备和性能。1980 年,教练机的设计草案完成。教练机与战斗机的外形非常相似,但前机身不同,并有一个新设计的座舱和一前一后两个座椅。机头也不一样,这是为了保持飞机的重心而采取的设计。1984年,共青城飞机制造厂制造了一个苏-27UB 模型进行静力实验。1985年3月7日,第一架苏-27UB 在试飞员萨多厄科夫的驾驶下完成了首次试飞。本来苏-27UB 的生产也应该由共青城飞机制造厂进行,但由于苏-27 战斗机的大批量投产,所有苏-27的变型机都交给伊尔库茨克飞机制造厂生产。第一架批生产型苏-27UB ( T-10U-4 )于1986年9月10日在伊尔库茨克飞机制造厂首飞成功。很快,苏-27UB战斗教练机随着苏-27的大量装备而进入空军和防空军服役。
  向世界纪录冲击
  在1989年巴黎航展上,苏联宣布了一条震惊世界航空界的消息:在1986-1988 年,苏-27创下了爬升和飞行高度两项世界纪录。当然,创下这些记录的是被称之为P-42的验证机。
  P-42正式公开是在1986年后半年(有资料说应该是在10月27日)。11月15 日,试飞员普加推重比达2,屡破世界记录的P-42乔夫驾驶它创造了爬升记录:从地面爬升到3 000 米用了25.4 秒,之后又创造了爬升到6 000 、9 000 和12 000米的记录。这些记录分别比10 年前美国飞行员用F-15创造的记录快了2 秒。创造这些记录的P-42就是苏霍伊设计局的T-10-15 。当时,T-10-15 已经快完成了它的测试项目,面对着这架对苏-27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飞机,没人愿惫拆掉它,这时,主设计师西蒙诺夫说话了:“这架飞机对我们的意义如同卫国战争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一样。现在我们可以让它接着完成它的使命。从现在起,它的设计编号就是P-42 。”就这样,T-10-15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创造飞行记录。包括雷达和光电瞄准系统在内的火控系统被拆下,尾锥也缩短了,垂尾面积也减小了,减速伞和腹鳍被取消,机鼻罩被更轻的金属罩取代,另外还采取了大量措施来进一步减少飞机的起飞重量。同时还将机内载油量减少到最低,再换装功率更大的发动机(2x13600千克),这就使飞机的起飞推重比达到了2 。就这样,P-42 诞生了,1993 年P-42 还创造了携带外挂的爬升记录。
  在80年代后期,另一架飞机也被改装成“记录突破者”,这就是T-10-20 。这架飞机在完成了苏-27K 的飞行项目之后,也拆除了火控系统和军械,然后也对机体结构做了一些调整,但保留了尾锥。同时增加机内燃油携带量,达到12900千克,这使它的起飞重量达到26 600 千克。T-10-20主要用于创造航程方面的世界纪录。在完成了它的创记录飞行之后,T-10-20 被送到莫斯科的航空博物馆保存。
  后记
  由于苏-27飞机具有良好的设计和较大的改进余地,目前该机已经向一机多用方向发展。在苏-27飞机的基础上,俄罗斯先后推出了苏-27PU(苏-30),苏-27K(苏-33),苏-27IB和苏-27KU(苏-34)以及苏-35等多种型号,发展成苏-27系列飞机。
Su-27系列机型  
  Su-27(设计局号T-10S) 共青城厂为空军制造的基本空优型
  Su-27IB(设计局号T-10V) Su-34的原型机,由新西伯利亚厂制造 Su-27K(设计局号T-10K) Su-34的电子战派生型
  Su-27KM 配备Su-35武器系统的Su-33,由共青城厂制造
  Su-27KPP Su-33的电子战型
  Su-27KRTS Su-33的侦察型
  Su-27KU 并列式座舱教练机
  Su-27KUB(设计局号T-10KUB) 由共青城厂制造的并列式座舰载机 Su-27M(设计局号T-10M) Su-35的原型机
  Su-27P 共青城厂为防空军制造的基本生产型 (就是常说的Su-27S)
  Su-27PD 加装空中加油装置的Su-27P
  Su-27PU(设计局号T-10PU) Su-30的原型机
  Su-27R Su-34的侦察型
  Su-27SK(设计局号T-10SK) 共青城厂制造的Su-27出口型
  Su-27SMK 由Su-27SK改良的多功能出口型
  Su-27UB(设计局号T-10U) 伊尔库斯克厂制造的Su-27双座纵列教练机
  Su-27UBK(设计局号T-10UBK) 伊尔库斯克厂制造的Su-27UB出口型 Su-30 伊尔库斯克厂制造的双座纵列空优战机
  Su-30I-1 Su-30MKI的首架原型机
  Su-30K 伊尔库斯克厂制造的Su-30出口型
  Su-30K2(暂时型号) 共青城厂制造的双座并列型战机
  Su-30KI 共青城厂制造出口印尼的Su-27SK
  Su-30KN 伊尔库斯克厂制造的换装先进雷达的改良型
  Su-30MK(设计局号T-10PMK) 双座纵列多功能战机的通用型号
  Su-30MKI 伊尔库斯克厂制造的印度Su-30MK,装有前翼、矢量推力和先进火控系统
  Su-30MKK 共青城厂制造的中国Su-30MK,采用Su-30的标准机体 Su-30MKR 发展中俄国Su-30MK,采用Su-30MKI的机体装备俄制航电系统
  Su-32FN 供出口用的Su-34陆基海上攻击机
  Su-32MF 供出口用的Su-34多功能型
  Su-33 共青城厂制造的舰载空优战机
  Su-33UB Su-27KUB的军用型号
  Su-34(设计局号T-10VS) 新西伯利亚厂制造的双座并列攻击机
  Su-35 共青城厂制造的先进多功能战机
  Su-35K 在1995年出现在多功能海军型编号
  Su-35UB(设计局号T-10UBM) 共青城厂制造的Su-35教练型
  Su-37MR Su-35的最终派生型,并装有新型的航电系统和矢量推力,原型机编号T10M-11。
  Su-47 改进为前掠翼

Su-35 SuperFlanker  “超级侧卫”单座攻击战斗机
苏-35(苏-27 M)“超级侧卫”单座攻击战斗机在1983年12月29日开始设计,首架原型1988年6月28日首飞,1993年早期完成最终测试,1992年首次在英国范堡罗航展上公开展出,1994年9月完成11架原型机和预生产型飞机的生产。2004年4月90年首批飞机正式装备部队。苏-35与西方“阵风”、“台风”和“鹰师”同被列为三代半战斗机。
  苏-35共有十二个外挂点,采用多用途挂架可有十四个外挂点,最大载弹量8吨,可装备R-77,R-73,KS-172,R-27EM/AE,R-27E,R-27,H-31,H-29L/T,KAB-500L/KR,KAB-1500,H-15,H-65,H-59M和S-25LD各种型号的导弹等武器,以及500千克和250千克的炸弹。安装两台留里卡设计局的AL-35F涡扇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可达137千牛,航程4,000公里。
  采用新的翼面设计来提升机动性能 苏霍伊设计局采用该机采用翼身融合气动布局和放宽静安定技术,前置鸭翼、主翼、平尾“非稳一体化三翼面”设计增强苏-35的机动性能。前置鸭翼可分别操纵,由液压装置驱动,沿用苏-33的设计。与苏-27相比,过载能力增加,灵活性增加,滚转以及高攻角稳定度增加。采用了四余度数字式三维电传飞控系统,使得苏-35没有攻角限制。
  机载设备大量更新 苏-35装备新型数字驾驶控制和数字发动机控制系统,更换最初苏-27的模拟计算机。机首装有一部N011M脉冲多普勒雷达,最大探测距离150公里,可同时跟踪15个目标,并同时攻击其中6个目标;尾锥管内装有一部NO14后视雷达,可对尾追目标进行攻击。后来装备的新型“甲虫”(Zuk)雷达性能惊人,具有偏移能力 (+/-130度),同时跟踪24个目标和同时打击其中的8个目标。后部尾锥管装有后视雷达系统,同时使飞机的重心后移,改良和增强战术能力,可以根据攻击目标的不同完全自动地进行飞行模式和武器的控制。
  创新的“越肩发射”能力 苏-35是第一种具有后射空对空近程导弹能力的机型,也被称为“越肩发射”。这种能力的实现首先,尾锥管内装有一部NO14后视雷达具有火控能力;第二点,在机翼下装有能水平180度转向的发射架,根据作战模式来选择自动转向或指令转向;第三点,俄专门研制出R-73型可后射近距空中格斗导弹。这种能力具有极强的实战价值,在近距空中格斗中,尤其是机群格斗中,被对方追尾攻击是无法避免的,这种能力可以直接打击后面的敌机而无需转向,避免被迫转向带来的速度和机动能力下降的不利影响。
  世界上一些其它先进机型也借鉴这种实用的后射能力,例如欧洲“台风”战斗机,采用先进近距格斗导弹发射后在火控系统指引下向后回转180度的方式,没有采用转向发射架。

Su-37 Terminator  “终结者”
苏-37,是苏-27的改进型,是一种具有矢量推进器的超机动战斗机。苏-37的试验机(内部编号T10M-11)是从苏-35的原型机发展而来,于1996年四月在莫斯科附近的Zhukovsky试飞基地进行了处女航。苏-37的发动机不仅比以前的苏-27系列有更强的常规推力,而且它的Lyulka/Saturn AL-37FU(Forsazh Upravlaemoye意为“补燃,可控”)发动机有液压控制的喷管可以在水平 /-15度范围内转动。矢量推进器和飞行控制系统完美结合,不需要驾驶员操控。一个紧急系统可以使喷管在飞行时失控的情况下恢复水平。苏-37装备了新型的更强大的NIIP NO-11M脉冲多普勒相控阵雷达和NIIP NO-12后视雷达及后射导弹系统,使驾驶员能向在苏-37后方的目标开火。苏-37是第一架装备了矢量推进器的航空器因此能与F-22一较高下。而Lyulka并未就此止步,一种新型的轴对称(即三维可控)喷管正在研制当中,它将用于S-55,苏-35的单引擎改进型。同时矢量喷管也将装备到苏-35上,使之具备末段速度控制能力。
苏-37是俄罗斯苏霍伊实验设计局开始型联合股份公司研制的多用途全天候超动性战斗机,苏-37在苏-27基础上为俄罗斯空军研制一系列第四代战斗机和第五代多功能战斗机计划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一步。苏-37采用“不稳定三翼面”气动布局和推力矢量控制技术,实现了发动机推力量控制系统与收音机电传操纵控制系统的一体化,使其获得了前所未有所优异的气动性能,因此,使苏-37在“零”速度和大攻角下同样也可以具有高机动性,超敏捷性使其可以在任何位置锁定和攻击目标。该机采用了集成式远程电子控制系统以及现代化的数字式武器控制系统,可以推带14枚空空导弹或8000千克的武器,多功能前视相控阵雷达可以风时跟踪15个目标,4个厂角液晶显示器用于显示器用于显示战术和飞行-导航数据。苏-37原型机于1996年4月2日首飞,在1996年范堡罗航展上首次分开露面,它所完成的“尾冲”、“钟”等机动动作都属首创,使其成为公众先进军机中的“明星 ”.
苏-37用于替换苏-30MK型机,以及改进型歼击机苏-27SK和苏 -27SM。据称,在第五代歼击机还未制造出来之前,该型机可提高苏-27系列歼击机的出口潜力。苏-37型歼击机也是向第五代歼击机发展的过渡机型,它保留了苏-30MK型机的结构,同时利用了在前掠翼苏-47型机上已经试验的新技术。此外,苏-37型机也将使用为第五代歼击机而研制的机载设备和武器,并对其进行试验。该机将于2006~2008年间制造,因为第五代歼击机不会早于2010~2012年才能开始制造并装备部队,而且形成战斗力。专家指出,在苏-37型机上使用的AL-31F改进型发动机也是第五代歼击机所使用AL-41F型发动机的过渡型,AL-41型发动机由"萨图恩"企业设计。

设计者: 苏霍伊设计局 (Sukhoi Design Bureau)
原制国: 俄罗斯 (Russia)
机种: 多用途战斗机 (Multi-role fighter)
乘员: 1
首飞: 1996
服役: ?
引擎: 两台 Lyulka AL-37FU 补燃涡轮风扇发动机,单台推力 30,855 lb
尺寸
翼展: 15.16 m / 49 ft 9 in
机长: 21.94 m / 72 ft
高: 6.84 m / 22 ft 5 in
重: 40,565 lb 空载 / 74,956 lb 最大起飞重量
升限: 59,055 ft
速度: 2,440 km/h / 1,516 mph
航程: 3,500 km / 2,175 miles
武备: 一台 GSh-30-1 30mm 机炮150发炮弹, 十四个外挂点 18,075 lb 弹药,包括空空导弹 R-73/R-77 AAMs,空地导弹 AGMs, 炸弹,火箭,副油箱,和电子战舱ECM。12个外挂点,最多可以携带14枚空空导弹,空战时可带R-73E短距红外制导空空导弹和RVV-AE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对面攻击时可带各种红外和雷达制导导弹,包括X-29T/L,X-59M,X-31P/A等,也可携带KAB-500和KAB-1500带激光或电视制导系统的高精度炸弹。
主要机载设备 全天候/全高度数字式多功能远距前视N011雷达,具有相控阵天线,可以同时跟踪15个目标。N012后视雷达,光电监视和瞄准系统,激光测距器,雷达和导弹发射告警接收机、箔条/电子干扰诱饵投放器,液晶电子显示设备,头盔显示器等。
动力装置 2台留里卡设计局带推力矢量控制(TVC)的实验型AL-31FU加力式涡扇发动机,该发动机设计目标是静推力83.3千牛,加力推力142.1千牛。
俄罗斯开始制造四代半歼击机苏-37,其唯一的一架试验型机于2002年底坠毁。尽管该歼击机仍处于研制阶段,但其技术性能,以及与原型机苏-35型机的原则区别众所周知,而且将继续进行试验。据称,与原型机所不同的是,苏-37型机首先改变了机身结构,并且在机载电子设备方面有较大的改进。苏-37 与苏-35一样,都采用"非稳一体化三翼面"外形,这一外形被视为传统外形,早在带前翼的苏-27系列飞机上进行了试验。此外,在新型飞机上,安装了带推力矢量的AL-31FP型发动机,并且由机载计算机或通过专用的侧部手柄来手动控制喷气流。
飞机更大的改变是机载电子系统。由于使用了多通道数字电传操纵系统,包括人工智能系统,与苏-35相比,苏-37获得了补充的能力,例如,可对任何空中之敌(包括小型目标)实施提前攻击,所有信息和瞄准系统的多通道性和算法保护性,不进入敌防空区便可对地面目标实施攻击,超低空飞行并且飞越或绕过地面障碍物,包括自动飞行状态,对空中目标和地面目标的自动集群行动,对抗敌方的无线电电子和光学电子设备,所有飞行阶段和作战使用的自动化等。
苏-37还配备了最新型的脉冲多普勒机载雷达系统,带有固定式相阵控天线阵和后视雷达。此种全天候机载雷达可同时跟踪空中和地面上的数种目标。改进型光电瞄准系统包括热成像仪,它与激光测距目标指示仪一起工作。光学雷达系统与机载雷达和改进型飞行员头盔瞄准仪组成统一的系统,还配备与集群其它飞机进行目标信息交换的系统。在唯一的一架样机(机号711)坠毁后,有消息称坠毁的是苏-35。这主要是因为在飞行过程中,歼击机上安装的是使用在苏-35型机的老式发动机。

Su-47 Berkut   苏-47“金雕”
战斗机简介
  苏-47“金雕”是俄罗斯“苏霍伊实验设计局”开放型联合股份公司研制的一种多用途战斗机,是俄罗斯第五代战斗机的技术验证机,1997年9月25日首飞,最早被称为S-32,不久改称为S-37,2002年又被重新命名为苏-47。其设计重点突出在大迎角下的机动性和敏捷性以及飞机的低可探测性,基本的尺寸和重量数据与苏-37类似,机头、机尾和座舱与苏-35相似,起落架与苏-27K相同,采用苏-35/37的4余度数字式电传飞行控制系统。
  该机采用前掠机翼,有明显的机翼翼根边条和长长的机身边条,能降低阻力和减少雷达反射信号,改善飞机的起飞着陆性能,在亚音速和大攻角时有很好的气动性能,可增加飞机的航程和高空机动性,并能充分利用复合材料的结构特性。扇形不可调进气口道位于机身边条下方,S形进气道侧面靠近机翼前缘处装有鸭翼。双垂尾略向外倾斜,机身中部有两个大的辅助进气门,并且采用雷达吸波涂料对飞机进行了隐身处理。
  由于资金限制,该机的前两个阶段的飞行试验到2000年中期才结束,共飞行了90多次,进行了亚音速和超音速飞行。2001年5月,该机开始第三阶段的飞行试验,为研制俄罗斯的第五代战斗机积累经验,飞行试验将持续到2005年。2002年5月,苏霍伊被选中作为俄罗斯第五代战斗机的主研制商。俄罗斯的第五代歼击机在性能上不能低于美国的JSF,在一系列参数上不低于F-22,主要特点首先是多功能性(既可空战,也可打击地面目标)、超级机动性(能完成低速和大攻角的可控飞行)、隐身性(光学、红外和雷达波段的低可探测性)、短距起降(在使用长为300~400米的跑道起降),可能会在该机的基础上进行研制,但不会采用前掠翼布局。同时苏霍伊将该机重新命名为苏-47,强调该机不仅仅是验证机,以后会发展成为生产型飞机。
布局和设计特点
  S-47 为串置式三翼机,机翼为前掠式,采用了融合体技术。由于采用了吸雷达波涂层和大量复合材料,以及使用弯曲的进气道、保形外挂架、前掠机翼等设计措施,飞机对雷达的反射面很小,约 0.5~3 平方米左右。不含空速管,飞机长 22.6 米。机身头部为机载雷达舱,在带空速杆的卵圆形雷达罩内是雷达天线。后面是光学雷达、驾驶舱,驾驶舱下部为前起落架舱。驾驶舱采用 Su-27 型座舱盖,由无格框的固定前部(气泡型)和可打开的舱盖构成。机身中段与延伸的机翼边条相融合,其内为燃油舱、设备舱和发动机进气道,其下是主起落架舱。机翼边条下为不可调节的侧向进气道,其形状为扇形。机身后段为两个极其相似的发动机短舱、机翼承力梁、立尾和平尾的承力件,机身最末端为两个设备整流罩。
  机翼翼根有向前延伸的边条,其上装有前平尾和前掠式机翼,机翼前缘后掠角为 -20° 。机翼结构上大量采用复合材料。外翼后缘有副翼和襟翼(襟副翼),前缘可下偏。梯形全动式平尾的前缘后掠角较 Su-27 的大,达到 75° 左右,平尾翼展 8 米。全动式前置平尾亦为梯形,其前缘后掠角约 50° ,翼展约 7.5 米。双立尾的形状与 Su-27 的相似,但向外的安装偏角不大,并具有方向舵。飞机全重35 吨左右。
  飞机采用三点式可收放起落架。双轮式前起落架向前收入驾驶舱。前起落架舱门为单块式。单轮式主起落架装于机身上,收入时机轮转一角度向前收入发动机进气道之下。起落架主轮距 4 米,前后轮距 8 米。
  第一架原型机的动力装置为两台带加力燃烧室的 D-30F6 涡扇发动机,单台推力大于 15,200 千牛。按设计,飞机今后将装两台推力矢量喷管可偏转的新一代发动机。
  第一架原型机上尚未装火控系统,但可认为,在批生产飞机上将会装上 Su-35 和 Su-37 的通用火控系统,包括带缝隙天线或相控阵天线的机载雷达、光学雷达和头盔瞄准系统等。机载武器与改进型 Su-27 所带的不会有太大差别,包括向前射击的 Gsh-301 30 毫米口径的航空机炮、各种型别的 R-27 中距空空导弹、RVV-AE(发射后不管的空空导弹)和 R-73 近距格斗空空导弹,以及多种引导和非引导式对地攻击武器。各种武器均挂在机身下的保形挂架上,必要时,也可挂于翼下。
  气动布局和结构串置三翼面布局,前掠机翼结构的90%为复合材料,前缘前掠20°,有全展长襟翼,后缘前掠37°,内侧为普通襟翼,外侧为副翼,翼尖为弧型。全动近距耦合鸭翼,前缘后掠50°,后缘后掠-16°,可同步或差动偏转。机翼翼根向后延伸到机尾形成水平安定面,前缘后掠角70°,双垂尾向外倾斜约6°,前缘后掠45°,有内置方向舵。机身头部为机载雷达舱, 中段与延伸的机翼边条相融合,内有油箱、设备舱和进气道,机身后段为发动机短舱、机翼承力梁、尾撑、以及两个不对称的尾锥。
  动力装置两架原型机,第1架采用的是两台用于米格-31的D-30F6发动机,单台静推力93.1千牛,加力推力151.9千牛;第2架使用两台AL-37FU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142.2千牛,带有推力矢量控制及全权数字式发动机控制系统。
  座舱单座座舱,弹射座椅向后倾斜30°安装,风挡和座舱盖与苏-27相同。
  机载设备机头装有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右侧尾锥内有后视雷达。
武器配置
  武器一门30毫米GSh-30机炮,备弹150发,采用保形武器挂架,可携带的武器包括:R-77、R-77PD、R-73、K-74空空导弹以及X-29T、X-29L、X-59M、X-31P、X-31A空对面导弹和KAB500、KAB1500激光制导炸弹等。
外形尺寸
  机长22.2~22.6m
  机高6.30~6.40m
  翼展15.2~16.7m
  机翼面积56m2
  前翼面积5.7m2
  重量及载荷
  空重24000~26000kg
  正常起飞重量25600kg
  最大起飞重量34000kg
  性能数据
  最大平飞速度
  高空2500km/h
  海平面1400km/h
  实用升限18000m
  航程3300km
  限制过载+9g
作战性能
  作为将装备部队的第五代战斗机,在研制工作一开始,就把优异的作战性能作为必保目标。
  苏霍伊飞机设计局总设计师西莫诺夫决定 S-47 的两个研制方案均采用前掠翼,在这个问题上,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主要是与其他形状机翼相比,前掠翼具有许多突出的优点。前掠翼的许用迎角大,可增大飞机的转弯角速度;阻力小;不会出现翼尖气流分离现象,故可增大升力,从而显著提高飞机的升阻比;另外还可改善布局,减小迎面对雷达波的反射面积。美国在研制 F-16 的过程中,也曾研制了一架带前掠翼的原型机 SFW/F-16,在机翼后掠角为 -20°~-25° 的条件下,按计算,飞机的转弯角速度可提高 14%,飞机的活动半径可增大 34%,起飞着陆距离可缩短 35%~50%。但是,由于前掠翼存在一个致命的缺点—结构发散问题,在一般情况下,人们还不敢贸然采用这一诱人但又存在巨大风险的技术。
  在航空史上,只有三种前掠翼飞机完成了试飞,并取得了一定成就。第一种是纳粹德国的 Ju 287 四发轰炸机,于 1945 年 2 月完成了首飞,在后来的试飞中速度达到 815 公里/小时,当时仅有的两架原型机均被苏军俘获;第二种是美国格鲁门公司研制的 X-29A 前掠翼研究机,共制成两架,于 1984 年 12 月 14 日首飞。在 1984~1989 年间,两架研究机共试飞了数百小时,速度达到了 M1.6,飞行高度 15,000 米,过载 6.4g。不过 X-29A 只是一种研究机,机上没有武器装备,设计上也没有采用“隐身”技术;第三种就是俄罗斯的第五代战斗机—S-47“金雕”了。由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前苏联俘获了德国的前掠翼轰炸机 Ju 287 和大量资料及有关专家,对前掠翼技术取得了一定的认识。进入 80 年代以来,俄中央航空流体动力研究院的一些专家,又采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对前掠翼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突破,从而为从 80 年代末着手研制的 S-47 采用前掠翼技术打下了基础。
  按计划,S-47 将装两台由留里卡“土星”设计局研制的推力矢量可控制的 AL-47F 带加力的涡扇发动机,推力为 20 吨级,保证飞机具有良好的加速性能、操纵性能和不加力的超音速巡航能力。S-47 在设计上十分重视“隐身”能力,在飞机外形设计上大量采用包容、蔽挡、散射和冷却技术。如对雷达波反射信号强的进气道、发动机压气机和外挂武器,全采用了包容、蔽挡;对辐射红外信号强的发动机尾喷口等,则除用飞机结构对其蔽挡外,还用冷气流进行冷却并把尾气流吹散。再加上大量采用复合材料和吸波材料,飞机的雷达反射信号和红外信号非常小,另外飞机上还装有各种主动和被动干扰技术和欺骗技术,因此,可以达到敌机无法发现的程度。
  S-47 具有良好的低空低速机动能力和超机动能力,由于机上将装自动化程度很高的操纵系统和火控系统,故飞机可完成 0 速的机动动作,也可在保持航迹不变的情况下,完成 0 半径的转弯(定点转弯)和完成 0 半径的筋斗(定点筋斗),因此在空战中机头可以随时指向敌机,并实施攻击。由于飞机的升阻比大,故飞机的作战半径和留空时间都较大,加上飞机能不加力超音速巡航,它可迅速到达作战空域。
战斗机前景
  目前,S-47 仍在顺利地试飞中,然而也面临着经费拮据的巨大困难。但由于 S-47 是俄当前仍继续研制的唯一一种第五代战斗机,并于1997年实现首飞.公众对此惊诧不已,而俄军方却出奇冷静,根本没有任何反应.苏霍伊与印度军方的洽谈也无疾而终.俄军方称,这架战斗机无法满足2010年后的空战需求.

F-2
  二战后日本军用飞机重新崛起之作:F-2战斗机。日本在二战后经济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不少政客迫不及待得要使日本成为政治军事强国。相应的日本自卫队也飞跃发展,而其中F-2战斗机更是日本战斗机史上一块崭新的里程碑。但是在2005年,日本防卫厅一度宣布停止该机的采购计划。
  日本战斗机有着颇辉煌的过去,“零”式战斗机曾经横行亚太地区的天空。战后空中自卫队(空自)受和平宪法限制,无法自行研制先进战斗机,因此先后购入了美国的F-86F、F-1O4J、F-4CJ和F-15D/DJ“三代四型”的生产线,目前F-15系列是空自的主力。空自也自行研制了T-1、T-2、T-4教练机和F-1战斗机。
  其中以英法“美洲虎”为基础发展而来的F-1战斗机达到了第二代喷气战斗机的中上水平。F-1是日本自二战后的第一种国产战斗机,进入1990年代后,F-1将逐步退役。
  近年来日本大力扩张军事力量,自行研制装备了90坦克、87自行高炮、E-767预警机等先进装备,并向外派遣军事人员。这些动向引起各国的警惕。日本防卫厅从80年代中期就开始拟定研制新一代空中支援战斗机,1984年12月6日首次提出发展F-1后继机的FS-X战斗机计划。按日本岛国防御的特殊要求,这种新型战斗机突出了反舰攻击能力,可使用国产ASM-1和ASM-2反舰导弹,兼顾国土防空任务。上述特点与F-1近似。
  但日本人这次坚持要自力更生发展新机型,摆脱对美国的依赖。由此可见,FS-X计划不仅是研制一种可代替F-l的后继机,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型号研制的实践尽快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使得国家政治军事实力上一个台阶。
  日本防卫厅技术研究总部自1973年开始进行了一系列技术基础研究,其中包括气动外形、复合材料、高机动性、先进火控技术、航空计算机、惯性导航、隐形技术和整体电子战系统等。1984年12月6日防卫厅参谋会议开始探讨F-1后继机,FS-X计划初现原型。
  第二年3月,三菱重工提出独立自主开发、代名为JF-210的战斗机方案,外型类似瑞典JAS-39“鹰狮”(Gripen)。但采用双垂尾双发布局,进气口在座舱下方,两具F404型发动机,起飞重量11.5吨,最大速度1.9马赫,携带4枚反舰飞弹(ASM)时作战半径约930千米。可见日本人计划时雄心壮志,可惜这一计划未能实现。
  随后FS-X面临三种选择:一是独立开发、二是改进现有战斗机,三是购买外国先进战斗机。美国政府为继续控制日本军事力量、满足本国军工公司需求,这时开始向日方施加压力,当年12月提出了共同开发的方案。美国提出了一下理由:日本欠缺开发先进战斗机的技术与经验;独立研制价格过高,风险过大;独立研制与日本禁止武器输出政策可能有冲突,并会造成美日贸易失衡。美国各军工公司也不遗余力的游说国会、政府,并向日本政府企业推销各种方案,包括改进F-16、F/A-18和F-15。日本各方虽然希望能自力更生,但是面对经费、技术上的风险,选择改进现有飞机的办法似乎是最好的选择。美国在两国国防部首长级会议上不断施压。
  1987年下半年,日本国内三大报:朝日、每日与读卖新闻就不断地报道FS-X战斗机相关消息,关注对象不是飞机本身,而是美日两国政府关于FS-X的谈判过程。日本曾提出共同开发,但在美国的压力下,双方达成协议,采用改进的F-15J或F-16C作为FS-X战斗机。至此日本独立研制新战斗机的希望破灭了,但由于日本积累了较多技术储备,在FS-X计划中仍占有重要地位,整体科研制造能力也有较大提高。总的来说FS-X计划对日本政治、军事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
  接着日本防卫厅对F-15J、F-16C和F/A-18C等三种机种进行了改进工作的深入评估,结论是性能上最理想的原型机是F-15,然后是F/A-18,最差的是F-16。防卫厅得出了一下结论:
  •除了隐身性能无法满足外,F-15方案性能最好,但是研制费用最高;
  •F-16方案航程和隐身性能不能令人满意,但是研制技术和费用要求最低;
  •F/A-l8方案性能可以接受,但是制造和维护费用都比较高。
  防卫厅初步倾向F/A-18方案,因为在费用上较符合要求,且是双发战斗机,性能比单发战斗机上一个档次。但1987年10月后,日美决定在F-15J和F-16之间选一种。防卫厅最后由成本方面考虑决定了F-16。88年FS-X战斗机计划正式启动。
  由于美国和日本利益上的冲突,FS-X一开始就陷入了困境。首先是双方争执合作协议书(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MOU)的细节,主要是双方都想在研制制作过程中占多一些比重,另外美技术转让也是一大难题。日本想在国内研制,美国却希望在美国进行以提高就业机会。技术移转方面美国不愿意把关键技术给日本,怕日本学会了以后与之竞争。因此美国坚持拒绝转让线控技术源代码,导致整个FS-X计划拖延了二年。最终协议是将FS-X主承包商是日本三菱重工公司,美国通用动力公司(现改为洛克希德公司渥斯堡厂)和日本川崎重工、富士重工为合作厂商。整机由三菱重工组装,并负责机身前段和左主翼;川崎重工负责机身中段、主起落架舱门和腹鳍;富士重工负责机头、进气口段与水平尾翼和垂尾;洛克希德渥斯堡厂负责机身后段和右翼。一架飞机两个主翼竟然在太平洋两岸制造,可谓绝无仅有。日本三菱电机公司负责火控雷达和电子战系统,美国通用电子公司负责发动机。
  1991年,FS-X案完成细节设计,92年4月通过审查,同年5月完成试验模型(Mockup Model),评估完成后正式对外公开。94年2月,各公司都完成了工程设计,开始制造一号原型机,上图和下图为原型机在飞行中。
  FS-X遇上的另外一个难题是费用问题。1987年度的经费预算是1650亿日圆,到了1994年已用掉了3270亿,几乎是原来的两倍。根源在于拖延签约造成了损失;美国不肯转让关键技术,导致计划有变;研制方式也有大的变化,例如美国通用动力公司提出要履行合同,必须重新建造新的生产线。日本舆论对上述问题大为不满,置疑当初选择F-16和共同研制都是出于节约经费的考虑,最后却落得如此下场。不过预算超支也是近年研制军用飞机的常见问题,加上有美国插一手,日本也只能认命了。
  FS-X第一架原型机于1994年初开始组装,1995年1月12日从三菱重工业公司的小牧南工厂出厂,同年10月第一次进行了38分钟的试飞。首飞成功,稳定性、机动性和操纵性均良好。第二架原型机于95年12月13日试飞,第三和第四架原型机分别于96年2月和4月上天,各机首飞均获成功,没有出现大的意外,这是各国战斗机研究较少见的。另外,还有两架原型机用于静态试验,其中结构和疲劳试验达到约6000小时。1996年3月,日本政府决定:FS-X正式投入批量生产,飞机编号正式定为F-2,在1996财年将首批采购11架。这标志着,继F-1之后,在日本研制生产的又一种先进战斗机正式诞生。
  最终研制成功的F-2采用了单发、单垂尾、大边条、翼身融合和腹部进气道的总体布局,从外形上看几乎与F-16没有什么区别,两者的尺寸也差别不大,只是F-2的翼展和机长稍大、机高稍小。F-2战斗机以第40/42批生产的F-16C为基础,其中新研制的部分约占50%。按照日本军方的要求,F-2在设计上主要作了如下改动:
  •机身加长40厘米,以增加机载燃油量;
  •改变机头形状,以安装新型雷达设备;
  •加大机翼和尾翼面积,以增大有效载荷和航程,减小翼面载荷;
  •机翼采用先进的一体成形复合材料技术,也就是说机翼是一整块复合材料构成的,而不是象传统的设计那样由各种骨架和蒙皮构成;机身和机尾也采用了复合材料及较轻的结构设计;
  •采用更多的随控布局技术,具有更好的稳定性、操纵性和机动性;
  •换装推力更大的Fl10-GE-129发动机;
  •换装日本自行研制的先进火控雷达和电子战系统,性能优于美国产品;
  •采用新的座舱设备和两片式的加固风挡;
  •能够携带日本生产的AAM-3、AAM-4空空导弹和ASM-1、ASM-2反舰导弹;
  •在主翼前缘和其它部位使用了吸波材料,提高了隐身能力;
  •增设减速伞,以减小飞机的着陆距离。
  下图为AAM-4(99式)主动雷达制导中距导弹。该导弹的主承包商为日本的三菱电气公司,日本技术发展研究院参与研制,最初合同经费为1500万美元,原计划到90年代初完成全面发展阶段任务,但由于技术和经费原因,到1994年才进入全面发展阶段,1995年底成功地进行了2枚原型导弹的地面试验,1998年底结束全面发展阶段, 1999年开始进入批生产,并将该导弹定名为99型导弹。2005年4月~2006年3月,日本航空自卫队为F-2A/B集成了AAM-4空空导弹。据报道,日本航空自卫队目前正在为F-2A/B战斗机集成AAM-5近程红外制导空空导弹,及相配的头盔瞄准具。由于F-15EJ战斗机的主要任务是空对空拦截任务,它已优先装备了这些导弹。据报道,日本于2005财年对AAM-4导弹的多项改进进行了试验,包括增加射程、可对付多个目标的能力,以及对制导与控制系统部件进行改进。AAM-4导弹的主动雷达导引头也进行了改进,使得对付侧行目标的能力得到了提高,采用了改进的相控阵天线,并提高了发射功率。
  AAM-4导弹长3.66m,弹体直径0.203m,正常式气动外形布局。战斗部装高爆炸药,重40kg。弹体重量227kg。飞行速度M4,半主动/主动雷达双模制导,近炸引信/触发引信。采用1台固体火箭发动机,射程据称为100km。
  总的来说,在气动外形方面F-2相对F-16改动不大。为了得到更好的机动性,原本在机头两侧会加装一对鸭式前翼,以获得直接升力、直接转向、直接偏移等主动控制能力,这将会是第一种使用主动控制技术的战斗机。但后来由于技术经费原因,这个设计被放弃了。
  在制造F-2飞机的机翼时,应用了“共同固化”的先进技术,即在自动调温炉内将复合材料的成型和加工会在一起,一体完成复合材料机翼的制造。采用这一新工艺加工的机翼部件光滑无缝,有利于减小气流干扰和阻力,改善飞机的气动性能。这一技术进步有点象坦克装甲由铆接发展到焊接,再发展到铸造的过程。该机翼展增加不多,但翼面积增加了25%,看来翼根弦长也有所加大,其前缘后掠角和根稍比随之改变。F-2还采用了控制增稳(CA)、放宽静稳定度(BSS)、机动载荷控制(MLC)、非藕合偏航(DY)、直接侧力控制(DSC)、机动增强(ME)和直接升力控制 (DLC)等七种方式的随控布局(CCV)技术,加上日本自行开发的四余度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从而为提高飞机的操稳性能提供了技术保证。
  对于F-2的动力装置,防卫厅先选择了两家美国公司的产品,分别为通用电气公司的F110-GB-129和普惠公司的F100-PW-229发动机,经过对比最后选中了前者,同时1990年13月第50批生产的F-16C飞机也使用了这种发动机。该发动机的全加力推力为131.6千牛(13400公斤力),推重比大于8。若按采购130架飞机计算,加上备用,共约需要200台发动机。一开始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提供了8台F110-GE-129型发动机供原型机研制使用,以后将转让技术在日本石川岛播磨公司仿制生产。
  与F-16相比,F-2的最大变化是在航空电子系统方面。该机采用的很多电子设备都是新研制的,其性能有不少优于F-16飞机上的设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火控雷达。它采用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有源相控阵技术,大约由800个3瓦砷化镑发射接收模块组成。这种雷达的特点是每个天线都可单独发射电磁波进行电子扫描,不需要机械转动天线,搜索范围大,处理速度快,可靠高。美国的F-22战斗机装的就是这种雷达。F-2的雷达由三菱电气公司研制,1991年初已将4部样机交付日本防卫厅技术研究部,以用于地面试验,适应性检查,以及可靠性和电子干扰试验。该雷达对于驱逐舰大小的目标,其作用距离为148至185千米。据介绍,日本生产的F-15J很可能将换装这种雷达。
  但近期据日本传媒披露,F-2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某些时候探测距离极端缩短,据传目标机已进入视距在雷达上仍无显示;目标突然在屏幕上消失;准备发射导弹时,在跟踪模式下丢失目标。主要原因可能是机头的空速管干扰雷达。
  F-2在青森县的三泽基地的第三飞行队装备了19架,正在进行"运用试验"。计划在"运用试验"完成之后进入防空的"实战配备"任务阶段。由于F-2的雷达系统出现问题,第三飞行队将暂时与装备F-4EJ的第八飞行队交接,由后者承担防空战备任务。
  F-2的综合电子战系统也由三菱电气公司研制,它包括雷达告警接收机、电子干扰机、箔条曳光弹投放器等,由专用的计算机控制器综合管理。F-2的激光惯性导航系统由日本航空电子公司研制,这种惯导系统有四个传统的两自由度陀螺仪作备份。
  在座舱设计中,F-2充分利用了现代技术设计的座舱在某些方面具有相当先进的水平。象美国的F/A-18、中国台湾的IDF以及其它许多改进型的战斗机,尽管它们的座舱内都采用了两三个阴极射线管(CRT)多功能显示器(说白了,就是复杂的电视),但其主仪表扳上还要保传统的模拟式仪表作备份,这主要是人们对CRT显示器的可靠性还有疑虑。而F-2飞机采用的是日本岛津公司和横河公司研制的平显仪和大型液晶显示(LCD)多功能显示器,两者都安装在正中间,平显仪在上,显示器在下。平显仪的支座正好起到了遮光罩的作用,即使是在较强的光线条件下,飞行员也能看清ICD显示器上的显示。在平显仪支座下还有两个传统式的多功能显示器。除这些之外再没有什么,可以说几乎去掉了主仪表板上所有的仪表。他们之所以能这样做,主要因为CRT和LCD显示技术的可靠性大为提高,它比传统的模拟式仪表已经超出了好几个数量级,也就是说没有必要拿低可靠性的仪表来为高可靠性的显示器作备份。而LCD又比CRT先进得多。这就是F-2飞机座舱设计的先进之处。但是,在现代的许多飞机(包括刚出现的飞机)上,这种用仪表为显示设备作备份的情况依然存在。由于传统习惯的影响,要想使人们完全改变这一不合理做法,恐怕还需要一段时间。另外,F-2的座舱采用了两片式强型风挡玻璃,其抗鸟撞性能要比F-16采用的单片式风挡好得多,这大概是考虑到日本岛国的特殊环境。
  按照日本防卫厅的要求,研制F-2战斗机主要是为了打击海上目标,以达到歼敌于海上的目的。这就决定了F-2在武器配备上要以反舰作战为主,在性能上要突出航程和载荷能力,那么该机是否达到了这一要求呢?据介绍,F-2具有携带和使用多种武器装备的能力。如在空对面武器方面,可带ASM-1/ASM-2反舰导弹、340千克(750磅)炸弹、CBU-87集束炸弹,以及RL-4、AU-3A和RL-7火箭发射器,这三种火箭发射器分别可装4枚137毫米火箭、19枚70毫米火箭和7枚7O毫米火箭。此外,F-2还可装备两种型号的CCS-1光学反舰制导炸弹,其中1型重227千克(500磅)、H型重340千克,这种制导炸弹完全可发射后不管。这些装备使得F-2能在远距离精确攻击敌海上和滩头目标。
  尽管F-2以对海作战为主,但其空战能力也不弱。它不仅保留了原F-16C飞机上的M61A1型20毫米六管加特林机炮,射速每分钟6000发,最大携弹量511发。还装备了先进的空空导弹,具有较好的近距格斗性能和超视距作战能力。可携带的对空武器有:红外制导的AAM-3和多种型别的AIM-9“响尾蛇”近距导弹、半主动雷达制导的AIM-7“麻雀”中距导弹、以及主动雷达制导的AAM-4先进中距导弹。其中AAM-3和AAM-4为日本研制。AAM-3是在“响尾蛇”的基础上改进而来,据说其寻的头视角比AIM-9L导弹还要广,敏捷性更高,弹头威力更大,弹体前方四片翼鳍根部较细长,很像四支有把柄的鳍,确保了高速机动性。AAM-4与美国的AIM-120先进中距导弹相似,由三菱电气公司研制,1995年10月在太平洋一个小岛上进行过地面发射实验,1996年开始交付日本航空自卫队使用。
  F-2战斗机两侧翼下各有6个外接点,机身下1个,总共有外接点13个。在作战中可同时使用11个外接点,比F-16C多两个。从左翼翼尖到右翼翼尖的13个外接点,依次编号为1、2、3、4L、4、5、6、7、8、8R、9、10、11,其中4L和4、8和8R两对外接点在一次使用中只能根据需要各选用一个,1和11号两个翼尖接架现在只能携带近距红外空空导弹。在对诲(地)作战中,3-9号挂架可携带ASM-1、ASM-2反舰导弹,CBU-87、340千克或227千克炸弹,凡可携带CBU-87集束炸弹的桂架均可挂火箭发射器。在对空作战中,除了中间三个挂架外,其余接点均可携带AIM-9、AIM-7或AAM-4近、中距空空导弹,也就是说该机最多可带8枚空空导弹。中间三个接点,5和7号接点各可挂一个2271升副油箱,6号机身接架可挂一个1136升副油箱。
  具有良好攻击能力的战斗机的必要条件是本身必须是优秀的武器装载发射平台,可以弹性地携带各式各样的武器。FS-X是以执行空中阻隔作战和陆海近接空中支援作战为主,而应状况需求兼以执行防空作战,其外挂载武器也依上述之用途而可分为:
  •空中阻隔作战:ASM-1和ASM-2空射反舰导弹、227公斤激光制导炸弹;未来将装备ASM-3隐身远程空射反舰导弹;
  •近距空中支援作战:227公斤激光炸弹、227公斤普通炸弹、CBU-87/B集束炸弹、JLAU3-A(70毫米)和RL-4(127毫米)火箭发射器;
  •防空作战:AIM-9L、AAM-3短程空对空飞弹和AlM-7F/M中程空对空飞弹。
  为能携带上述的武器,FS-X的两翼及机身中线下,一共有13点可挂载武器。其中STA4-8和STA4L/8R等四点是不能同时挂载的,因此实际可用的只有11点。加挂的副油箱有1136升(300加仑)和2271升(600加仑)两种。1136升副油箱是挂在机身中线下,而2271升的副油箱是挂于主翼下方,这是美国为FS-X所研发的新式大型副油箱。主翼下方的挂架每一点都可以使用三联装挂架挂载3枚227公斤炸弹,大幅增加炸弹携带量。
  F-2翼展10.8米(含翼尖导弹发射架时为11.13米),全长15.52米,机高4.96米,这些尺寸也都与F-16差别不大,只有翼面积大得比较多,达34.84平方米,这主要是弦长加大所致。F-2的正常起飞重量12吨,最大起飞重量可达到22.1吨,比F-16C重了近3吨。内部燃油为2602公斤,也比F-16多了的近500公斤。其高空最大平飞速度两者相同,均为M2.0。据介绍,F-2在带四枚反舰导弹、两枚空空导弹和两个副油箱的条件下,按高-低-低-高的模式作战,其作战半径可达到830千米。
  防卫厅最初预计F-2总产量为130架。不过国际形势变化,日本面对的威胁减少,再加上严重超支,有一种意见认为应该放弃批量生产F-2。但日本空自的F-104已经退役,F-1也正逐步退役。放弃已投入的三千多亿日圆,改选其他机种取代F-2,会造成更大的浪费;而且从政治和经济角度去考虑,生产F-2不仅给目前日本低迷的相关工业带来了工作机会,也可以使得日军工企业在F-15J战斗机和P-3C反潜飞机结束生产后不致停产,维持必要的生产线。因此防卫厅预计会生产75架F-2。
  但是装备F-2也要面对一些新的问题。F-1飞行员可直接在T-2教练机上进行基础训练。F-2则需要更先进的教练机种来达到此目的,因此适当地增加双座型(右图)是有其必要的,所以F-2的数量可能增加至80架左右。除了数量增减外,防卫厅也必须考虑到美国强烈希望加入生产的要求。这一要求相当令人头疼。目前F-2的单价和别的日本先进武器一样,十分惊人。最初在1985年所估计的单价为五十几亿日圆,如今加上约10年的币值变化,一架飞机的价格已接近70亿日圆。如果算上研制经费,单价已达到100亿日圆,而过高的单价将会限制生产架数。而且日本二战后确立的和平宪法禁止日本向外出口武器,而出口是各国军用飞机增加产量、降低单价的有效措施。
  F-2集先进性和争议于一身。其先进性有事实作证,不容否认;但日美勾结加斗争的关系又令它多了很多争议,最难听的说法是F-2是又一个美国强暴日本的私生子。和不管怎么说,F-2的成功研制和先进性能还是值得日本军方和军工企业高兴的,也搅活了右派的军国复活梦。据称日本防卫厅已经开始酝酿研制下一代战斗机的问题,即与美国F-22相似的双发重型隐形战斗机。按照传统,日本即使不自行研制,也可以购买到F-22或JSF的生产线。这意味着日本将长时间的在亚太地区保持战斗机质量上的优势,这值得我国各方面多多注意。
  随着日本60年代研制的F-1战斗机停产,F-2近距离空中支援战斗机数量将在未来五年内增加一倍。2001年日本执行战备作战任务的F-2战斗机有32架,至2005年这一数量将增加到65架。到2004年航空自卫队执行作战任务飞机的总量将达到377架,但随着27架F-1战斗机的退役,2005年总数会降到365架。此外到2005财年,航空自卫队F-15J/DJ战斗机数量将从203架减至199架,103架F-4EJ中也将有两架退役。为此F-2的生产将缓慢而稳定的进行下去。
  2002年4月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签署为日本三菱重工F-2战斗机制造零部件的合同,总额2亿美元。这是洛•马得到的第六个F-2生产合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将为12架F-2生产后机身、机翼前缘襟翼、外挂物管理系统、80%的左翼盒和其他航空电子部件。制造出的零部件运往日本三菱重工的名古屋小牧南工厂进行装配。以前的5个合同包括为45架飞机生产零部件。截止目前,已有28架F-2战斗机交付日本空军。
  2003年,在负责制造F2战斗机的日本三菱重工业名古屋航空宇宙系统制作所,日前曝出社内员工将该战斗机有关修复资料外泄的事件。针对这一事件的发生,爱知县警方以涉嫌触犯了与日美防卫援助协定等相关的秘密保护法为由,对该制作所展开了详细调查。据了解,这名员工为了在家中完成未完的工作,将公司的有关资料用电子邮件给自己发送了一份。但是,之后不久,一名与之关系比较亲近的朋友却将一张装有该资料的软盘交给了三重县警方。不过,在警方与防卫厅联络确认后得知,该资料只属于公司级秘密,遂结束了调查。其实,早在2001年11月,在与三菱重工有业务关系的公司,也曾发生过储存有战斗机设计数据的电脑被盗、导致情报外泄的事件。
  2004年8月,日本读卖新闻报道,防卫厅7日决定空自在2到3年内停止F-2战斗机的采购计划。今年年底将出炉的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中的重要一环是建立新战斗机体制,在案新体制的概念下防卫厅认为F-2价格高性能不足应立即终止早期进入后续机种的选定。根据以上方针防卫厅检讨得出的结果是:F-2研制时由于技术和种种原因一拖再拖导致价格高腾(从原定的一架80亿涨到了与F-15相同的价格150亿)。与F-15的近代化修改相比F-2机体过小修改余地小。F-2搭载武器量已达极限。为此,应该尽早终止F-2项目,而着手于逐渐退役的F-4后续机种的选定。F-2的采购数量在95年安保会议时定为130架,现在以配属和签约的为76架,估计明年在签署10至20架后完全终止。由于F-2的开发和制造都牵涉到美国公司,终止计划必将遭到美国的反对。防卫厅发言人称不能只关注F-2,日本和美国的武器贸易还包括其他方面很多,并指出今后的新战斗机机种选定和无人机购入都需要美方协助。
  2006年,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3月31日获得日本三菱重工(MHI)公司的一份价值1.45亿美元的合同,为5架F-2生产型飞机制造零部件。洛克希德•马丁公司F-2项目主管Jim Shidler表示,目前已有超过60架的F-2生产型飞机在日本航空自卫队服役。在F-2飞机项目中,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负有两重任务,一方面为F-2飞机提供零部件及其他系统,另一方面为日本F-2机队的作战能力提供必需的技术保障。日本于1987年选定以F-16战斗机为基础进行改型,以满足日本航空自卫队对支援飞机的需求,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与日本三菱重工共同为日本航空自卫队研发F-2战斗机。加上此项合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共为81架F-2生产零部件,零部件包括F-2后机身、机翼前缘襟翼、外挂物管理系统、80%的左翼盒和其他航空电子部件及配件。生产的零部件运往日本三菱重工的名古屋Komaki-South装配厂进行装配。
  2006年9月,日本政府已规划其2007财年的防务预算为48000亿日元(410亿美元),包括购买50架飞机,其中航空自卫队14架,陆上自卫队22架,海上自卫队14架,购机总数是2006财年的2倍。航空自卫队申请了1485亿日元的采办预算,打算购买10架三菱/洛.马公司的F-2战斗机,1架雷声公司的“苍鹰”U-125A搜救机,2架三菱/西科斯基(Mitsubishi/Sikorsky)公司的 UH-60J通用直升机,以及1架川崎/波音公司的CH-47J“支奴干”运输直升机。空中自卫队的F-2飞机大笔订单(总值1265亿日元)预期能带来136亿日元的经费节省,而陆上自卫队的UH-1飞机交易也将能节省19亿日元。海上自卫队共申请了604亿日元的经费支持,包括原计划购买的2架新明和工业公司的US-2(前称US-1A)水陆两用型飞机和1架UH-X训练直升机。其中US-1飞机的购买价为230亿日元,将从2010财年开始交付。海上自卫队还指派了8亿日元用于其首批15架TH-X教练机的采办,这些飞机将替代其当前机队中的川崎/波音OH-6D/DA飞机,候选的机型有阿古斯塔•韦斯特兰公司的A109E飞机和欧直公司的EC135飞机。此外,海上自卫队还打算购买5架SH-60K巡逻直升机,4架富士T-5教练机和2架“比奇”TC-90教练机。
  2006年10月,日本用F-2战斗机试射了ASM-3隐身远程空射反舰导弹(ASM)。该导弹采用双冲压式喷气发动机。试验获得成功。ASM-3的研制工作始于2000年,并计划在2010~2015年投入使用,该导弹具备主、被动雷达制导和红外制导能力。ASM-3是日本自主武器研制项目的一部分。
  2007年6月16日至22日,美日“对抗北”年度联合演习在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举行。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演习创下了两项纪录:日本自卫队最先进的F-2战斗机首度跨越国境;日本实施二战结束以来首次境外实弹轰炸。引人关注的是这一举措背后的政治意味:美日军事协作已经从政治象征和纸面协议走向实质动作;未来美日联合应对日本“周边有事”的可能性大增。据美国空军新闻局、关岛《太平洋日报》16日报道,参加本年度“对抗北”演习的美国空军官兵约380人,12架F-16战斗机。日本航空自卫队方面则抽调228名精锐官兵、2架升级版的E-2C空中预警机、8架F-2战斗机和数量不明的空中加油机参演。日本战斗机和预警机组成一个庞大的作战编队远程飞赴关岛,途中进行空中加油和双机、3机以及多机编队的“热身”操演。美国空军方面透露,日本航空自卫队将在演习中完成346架次的任务,“演习强度相当大”。本年度“对抗北”演习的另一个看点是日本战机战后首度出国实施实弹轰炸。军事观察家认为,此举极有政治象征与军事实质。战后,因和平宪法的限制和政治因素的考虑,日本战机出境参加联合演习只限于“比划”——只搞模拟攻击,从不使用实弹。但美国空军和日本航空自卫队均证实,在此次演习中,日本的F-2战斗机将演练实弹轰炸与对舰攻击。
  为给日本F-2战机二战后首度境外轰炸攻击创造条件,美军破天荒地允许它使用北马里亚纳群岛的默迪尼拉岛靶场。在本次演习前的通报会上,一名美国空军中校表示:“这是一个非常出色的靶场,我们能在那里一起操演,从而成为更加亲密的盟友。”默迪尼拉岛靶场位于关岛以北约290公里处,无人居住。自1976年美国政府与北马里亚纳群岛行政当局签署协议以来,就成了太平洋美军惟一不受东道国影响的实弹射击场,其租期要到2075年。默迪尼拉岛靶场实际上成了美军的战争演兵场:在越战期间,美国空军平均每个月要在该岛上倾泻22吨的炸弹。当时的太平洋美军司令夸口说,几乎每个赴越南参战的美国空军飞行员,都得先过默迪尼拉岛实弹射击这一关。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参战的美国空军战机都要先到这里操演,被认定“合格”后才开赴战场。鉴于默迪尼拉岛实弹射击场的重要性,美军从不允许其他国家使用,包括英国、澳大利亚等“铁杆盟国”都没有被允许使用该靶场。因此,美军这次对日本航空自卫队开放堪称史无前例。

F-35 LIGHTNING II
美国联合攻击战斗机(Joint Strike Fighter JSF)是20世纪最后一个重大的军用飞机研制和采购项目。JSF被定位为低成本的武器系统,这是因为目前先进战斗机,如F-22的成本不断高涨,美国及其他国家均感到,单纯依靠这样的高性能且高价格的战斗机组成战斗机部队,在财政上难以承受。因此美国各军种改变以往各自研制战斗机的传统,联合起来,共同研制一种用途广泛、性能先进而价格可承受的低档战斗机。这就是JSF。随后英国看到了JSF的种种好处,也加入了进来。按F-16的销售往绩,JSF也将进入众多国家的空军,这将令JSF的成本更加低廉。在竞争阶段,波音公司(Boeing)和洛克希德•马丁(LockheedMartin)公司形成了两个竞争集团。目前洛克西德的X-35已经取得胜利,将为美国空军、海军、海军陆战队和英国皇家海军4个用户提供21世纪的20吨级新型F-35单发战斗机。
电子系统
  F-35有四大关键机载电子系统——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的AN/APG-81有源相控阵雷达和光电分布式孔径系统(EODAS)、英航宇系统公司的综合电子战系统及洛-马公司的光电瞄准系统(EOTS)。
  其中EODAS由分布在F-35机身的6套光电探测装置组成,可实现360°的环视视场,图像投射到头盔面罩上,使飞行员能通过自己的眼睛,“穿透”各种障碍看到广域外景图像。EOTS则是一个高性能的、轻型多功能系统,包括一个第3代凝视型前视红外(FLIR)系统,可以在防区外距离上,对目标进行精确探测和识别。
  此外,EOTS还具有高分辨率成像、自动跟踪、红外搜索和跟踪、激光指示、测距和激光点跟踪功能。
  机载雷达
  F-35上的APG-81 AESA雷达阵面尺寸较小,而且仅拥有1200个发射/接收模块,另外,APG-77的功率(据说达到16.4KW)要远大于APG-81,因此。F-22A的雷达对于空中目标的探测距离比F-35远大约1/3。
  APG一81的优势在于其对地工作模式,其合成孔径雷达地图测绘(SAR)/地面移动目标指示(GMTI)/海上移动目标指示能力等空对地/空对海工作模式上的性能则超过APG一77。
  APG-81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拥有同时进行合成孔径雷达地图测绘(SAR)和地面移动目标指示(GMTI)的能力,虽然其对空中目标的探测距离远小于F-22A,但是APG一81的对空中目标的探测能力要远强于F/A一18系列和F-16系列战斗机的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APG-81在对地工作模式上的优势也不是绝对的,据报道:美国正在通过更换雷达模块和升级雷达软件的办法,着手对F一22A的APG-77雷达进行性能升级,不久后,升级后的APG-77雷达在各种工作模式下的性能将更加强大,相对而言,APG-81雷达的性能升级空间却很小,首先F-35机头雷达罩的尺寸本来就小,而且APG-81雷达还要和EOTS系统共用本来就拥挤的机头空间,其次APG一81雷达受到其电力供应和冷却系统的限制,因此。很难进一步对APG-81雷达的硬件进行升级。
  另外,F-35的APG-81雷达在成本和重量上都只是F一22的二分之一,而且其工作寿命有望达到了8000小时,同飞机寿命一致,即在全寿命周期内不用更换雷达。在这些方面,APG-81雷达优势明显,但是更换了部分雷达模块后的APG一77雷达的重量和成本也会大幅降低,工作寿命延长。
  座舱
  1、液晶屏:显示面积超过F-22
  不论罗盘、水平位置仪,还是速度表、高度表,老式的仪表统统在F-35的座舱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块大型液晶显示屏。这种显示器相比老式的MFD显示装置,不但可以显示更多的信息,而且色彩更为丰富。由于液晶强度不如传统的CRT显示器,因此F-35的显示屏实际是由2块20×25厘米显示器组成。相比之下,F-22一共装备了3块液晶显示屏--两块17×17厘米和一块20×20厘米。在显示面积上,"闪电"Ⅱ已经超过了"猛禽"。
  2、触摸屏: 最大程度显示“最重要的”信息
  值得称道的,还不止更大的显示面积。F-35的显示装置创造性地使用了触摸式显示技术。
  F-35首席试飞员比利斯曾经参与过F-117的研制,并试飞过F-22。他介绍说,F-22的原型机上曾经用过触摸显示技术,但相关的技术还没有成熟,所以正式生产型上并没有使用这项技术。到了F-35研发的时代,触摸屏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极大地减轻了飞行员的操作负担。
  例如,飞行员在进行飞行控制系统检测或者选择进行空中加油,过去要在丛林般的开关中扳动好几个按钮。但是现在,全都可以通过触摸屏幕来解决。除此以外,所有的无线电通讯、任务系统计算机、敌我识别以及导航控制也都可以通过触摸屏实现。而且飞行员还可以根据情况的需要,自行定制和分割F-35的显示屏。例如两个20×25厘米窗口,或者四个10×25厘米窗口,或者更多的"Windows"组合。
  驾驶过F-35的试飞员都反映,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上显示最重要的信息,例如来袭的导弹或者急需打击的目标。
  F-35显示界面的先进性是由其复杂的任务决定的。与争夺空中优势的F-22不同,F-35的任务涵盖范围更广。飞行员不再是简单的驾驶员,而是更高级的空中战术决策者。F-35的设计者认为,战斗机越来越复杂,向飞行员展示所有系统的情况和工作状态只能使人疲于奔命。
  而作为空中决策者的工作界面,F-35的显示装置突出态势感知,确保飞行员能得到最为需要的信息,而不是迷失在布满机关的座舱里。
  大型液晶显示器丰富的色彩为态势感知提供了有效支持。例如友好的目标用绿色显示,疑似目标用黄色,敌人用红色,此外还应用到了蓝色、紫红色以及灰色来显示不同子系统,比如燃料,飞行控制,还有武器。
  设计理念:以飞行员为中心
  以用户需要为准不同于以往的飞机,F-35座舱设计的最初阶段就参考了大量飞行员的意见。
  空军中校杰夫•卡内斯,曾经飞过F/A-18"大黄蜂"和"鹞"式。他就是设计与测试F-35座舱的高层小组的成员。用他的话说,F-35的座舱设计不但要从美国空军、海军、海军陆战队飞行员的角度出发,同样要从英国、加拿大、丹麦、挪威、荷兰、意大利、土耳其,还有澳大利亚等国的飞行员角度出发。
  F-35的常规型和垂直起降型就各有特点。各国飞行员身高不同,F-35座舱可以根据飞行员体态从矮小(高1.4米、重45公斤)到高大(高1.95米、重113公斤)进行调整。驾驶飞机要靠驾驶杆和油门。F-35驾驶杆和油门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以飞行员为中心的思想。为了适应不同国家飞行员体型和臂长,F-35右侧的油门杆和左侧驾驶杆的位置可以进行相应的调整。在高速机动的作战中,飞行员可能无法接触触摸屏,那么就可以通过油门杆和驾驶杆上的控制器来打开和关闭不同的显示模式,实现手不离杆操纵。
  F-35的驾驶杆和油门杆都是主动的,可以根据飞行包线和飞行模式为飞行员提供反馈。例如,垂直起降型在降落或者起飞时,飞行员可能对油门的控制过大或过小,这时主动的油门杆就会自动进行修改或者补偿,飞行员可以感到油门杆自动反馈的变化。
  特别要指出的是,尽管F-35的油门杆可以进行自动控制,但是飞行员不用担心它在故障的时候切断飞机的动力,因为这种油门杆没有切断动力的权限。事实上,切断动力是由一个单独的拉杆开关来控制的。同样,飞行员在使用驾驶杆时也可以感到与F-35的"互动"交流。
  此外,对于杆力和偏差,飞行员都可以编程对其进行修改,以满足自己的使用要求。
  4、语音控制系统:取代大量键盘输入工作
  除了智能化的油门和驾驶杆,F-35还引入了语音控制系统。类似的技术曾经在法国"阵风"战斗机上使用。在一般人的想象中,语音控制系统似乎更快捷,更能适应空战的要求。在某些科幻电影中,飞行员都用语言乃至于思维来控制未来的战斗机。
  然而在实际使用中,研究人员发现,语音控制的速度并不如指尖灵活。特别是在空战中需要争分夺秒作出决定的时候,驾驶杆上的按键要比语音控制效率高。
  在F-35的座舱中,语音控制应用的目的是取代大量键盘输入工作,例如装订一大串数字的导航坐标、无线电频率、最大航程油量等等。
  5、虚拟头盔显示器:首个使用该装置的战机
  头盔显示器的好处随着飞机的发展,飞行头盔的防护功能在逐渐降低,获取信息的功能却在不断增强。你可能听说过俄罗斯的头盔瞄准具,也可能见过美国的联合头盔指示系统(JHMCS),但是他们都落后了。F-35将是世界上首次使用虚拟头盔显示器的战斗机,安装在头盔上的显示装置直接把画面投射在飞行员的面罩上。
  凭借强大的运算处理能力,F-35的虚拟头盔显示器真正实现了"所见即所得"。在F-35上,飞行员用了几十年的"梳妆镜"--平显不见了。飞行员可以随意向不同方向转动头部,获取目标的实时信息,然后进行瞄准攻击。
  飞行员只需转动自己的头部,而不是飞机的头部来进行攻击。虚拟头盔显示器还改变了平显视场狭小的弊病。例如在使用前视红外系统的时候,过去的平显难以显示真实位置上的红外图像,但虚拟头盔显示器就能够做到这一点。
  虚拟头盔显示器还可以与F-35的360度红外传感阵列相联,使飞行员看到后方的情况。
武器与弹舱
  在隐形的前提下,F-35和F-22一样都采用了内置弹舱,但F-35不同于F-22,后者是一个空优战斗机,而F-35是多用途战斗机。F-22的弹舱容纳不了像GBU-31 和AGM-154 "杰索伍"这样的1000磅级别(450公斤)的对地攻击武器。而F-35的弹舱则必须能够装下这些大家伙。
  此外,F-35还装备有很多新型的对地攻击武器,如刚刚服役的GBU-39小直径炸弹。从公开的资料上看,F-35机内弹舱最多可同时携带8枚GBU-39小直径炸弹和2枚AIM-120导弹,总重量在1200公斤左右。这还仅仅是在全隐身状态下的挂载能力。
  F-35机内载油量巨大,以海军型为例,机内载油多达8.9吨,超出F-15双发重型战斗机2吨以上,与苏-27的水平大体相当。这意味着F-35在执行大多数任务时,无需挂载副油箱,外部所有挂点均可挂载攻击武器。
  尽管载弹总量不如F-15E,但是效能却大大增加,理论上具备攻击22个空地目标的能力。从这一点来看,F-35的任务复杂性远远超出了现有的战斗机。
  F-35B还将挂载新的武器,可能在机内携带两枚微型联合防空区外发射空地导弹,也可能挂载小型巡航导弹(SMACM),它具备在各种天气情况下打击移动目标的能力,射程达450公里。F-35B战斗机能够挂载8枚SMACM巡航导弹。
隐身设计
  F-35的隐身设计借鉴了F-22的很多技术与经验,其RCS(雷达反射面积)分析和计算,采用整机计算机模拟(综合了进气道、吸波材料/结构等的影响),比F-117A的分段模拟后合成更先进、全面和精确,同时可以保证机体表面采用连续曲面设计。F-35A的正面最小RCS估计为1平方米,比苏-27、F-15(空机前向RCS均超过10平方米)低。由于F-35武器采用内挂方式,不会引起RCS增大,隐身优势将更明显。
  在红外隐身方面,从一些资料可推断出该机在推力损失仅有2%-3%的情况下,将尾喷管3-5微米中波波段的红外辐射强度减弱了80%-90%,同时使红外辐射波瓣的宽度变窄,减小了红外制导空空导弹的可攻击区。
  F-35的隐身设计,不仅减小了被发现的距离,还使全机雷达散射及红外辐射中心发生改变,导致来袭导弹的脱靶率增大。这样该机的主动干扰机、光纤拖曳式雷达诱饵、先进的红外诱饵弹等对抗设备也更容易奏效。根据有关模型进行计算,取F-35的前向RCS为0.1平方米,与10平方米的情况比较,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前者的超视距空战效能比后者高出5倍左右
动力
  F一35飞机早期量产型的动力系统为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生产的F135涡轮风扇发动机,它是装备在F-22A战斗机上的F119-PW一1 00发动机的改进型号。其最大推力达181.4千牛。超过了F119-PW一100的最大推力(约15.8吨)多达12.5%;F135的最大军用推力达到131千牛,而F119-PW一100的最大军用推力仅为118千牛。因此,F135是有史以来最为强劲的战斗机发动机。
  F135使用了F119的核心机,配合高效的6级高压压气机,1级高压涡轮和高效的风扇(由一个2级的低压涡轮驱动)。F135采用了BAE系统公司的全权数字式发动机控制系统(FADEC),为了提高发动机的可靠性和可保障性,F135大量采用外场可替换部件(LRC),其零部件数量比F119减少了大约40%。按照计划.F135一PW一100将作为F-35A空军型的动力系统;F135一PW一400将作为F-35C海军型的动力;而F135一PW一600将作为F-35B海军陆战队型的动力。
  目前F135发动机的研发工作正在向前稳步推进,目前F135发动机的工作时间已经达到了7400小时,评估F135发动机的耐久性和STOVL型飞机的升力风扇的试验正在进行当中,升力风扇已经进行了1000小时的运行试验。另外连接升力风扇和F135发动机(或者F136发动机,如果后者能保留下来的话)的离合器的500个连接件也即将完成。
  常规起降型(CTOL)F一35空机重13.15吨,其内燃油携带量大约为8.16吨,其内部弹舱可携带8枚SDBII直径炸弹;F-22A的空机重量约为18.14吨,其内燃油携带量约为9.37吨。其内部弹舱也可携带8枚GBU一39/B/p,直径炸弹SDB。可见中型的F-35和重型的F-22A在重量/内燃油航程和载弹量上的差距并不大。
市场前景
  除了F-35计划的合作伙伴国家以外,还有韩国、以色列、西班牙等国,也提出购买F-35以更换目前装备的战斗机。2007年4月2日出版的美国《航空周刊与空间技术》公布未来20年美国和8个项目合作伙伴国家将订购总共3183架各型F-35战斗机,可以想象在未来的20年内,F-35很可能成为世界上装备规模最大的战斗机家族。
  在“联合攻击战斗机”计划开发之初,F-35B只是为美海军陆战队设计的,但其原型机几番亮相后,它的优异性能和3250万美元的身价吸引了美国空军和英国海军的注意。美海军陆战队希望能在2008年接收首架F-35B,到2020年共接收420架F-35B,主要执行近距离空对地支援、滩头支援和战场攻击任务。
  美国空军历经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迫切感到需要一种不管是在沙滩上、城市广场或开阔地上,还是远离内陆的偏僻场所都能起飞执行任务的新一代作战飞机。在2010年到2020年,美国空军将采购250架F-35B。
  根据以色列最近制订的5年计划,首支JSF中队的25架飞机所需资金得到落实,首批订单将于明年正式确定。以色列空军希望最终能获得100架以上的新型隐身战斗机,按原计划所有这些飞机的型别将为F-35A CTOL型。但是由于最近来自南部加沙地区、北部黎巴嫩的导弹威胁迅速增加(最严重的情况是威胁来自西海岸,对方将会具备直接打击以色列心脏地带的能力),导致空军基地内的机场跑道非常容易受到攻击,因此以色列军方认为将采购的JSF战斗机型别改为STOVL型可能更为合适。

JAGUAR
“美洲虎”是英、法两国合作研制的双发超音速攻击/教练机,是按执行战斗支援为主、教练任务为辅的要求而设计的。该机的单座型执行近距支援任务,双座型执行教练任务。法国用该机替代老式的“暴风”和“神秘”,英国用于取代“蚊”式及“猎人”。
 60年代初,英、法都需要一种新的教练机。1965年5月两国政府签订协议,由英国飞机公司(现已并入英国航宇公司)和法国布雷盖公司(现已并入达索飞机公司)共同组成“欧洲战斗教练和战术支援飞机制造公司(SEPECAT)”,并在布雷盖公司的Br.121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研制。同时两国商定,由英国罗耳斯•罗伊斯公司和法国透博梅卡公司共同研制飞机的动力装置-RB.172/T.260“阿杜尔”加力涡轮风扇发动机。在发展中共制造了8架原型机,2架供静力和疲劳试验用的机体。首架原型机1968年9月试飞,1971年首架生产型试飞,1975年5月和1973年6月分别开始交付法国空军和英国空军。“美洲虎”的生产量达573架,其中英国203架,法国200架,厄瓜多尔12架,阿曼24架,尼日利亚18架,印度116架(有45架在印度装配,31架由印度仿制)。到1985年底,英国和法国的生产线均已关闭,印度仿制的首架“美洲虎”于1988年初完成。全部31架于1991年交付完毕。1991年,“美洲虎”参加了海湾战争,对伊拉克作战。据1973年报道,研制费为30~31亿法郎(约合2.75~2.84亿英镑),由两国政府均摊,其中机体研制费为19亿法郎,发动机研制费为11~12亿法郎。
  飞机生产工作量由英、法均摊,在机体方面,法国负责制造前机身(含座舱)、中机身、起落架舱、起落架和前油箱;英国制造机翼、尾翼、主起落架之后的整个机身后段和进气道。在发动机方面,法国制造低压和高压压气机、中介机匣、传动齿轮箱、加力燃烧室和尾喷口;英国制造燃烧室、涡轮、混合器及其他部件。两国各设一条总装线负责本国定购飞机的总装。
“美洲虎”共有6种型别。
“美洲虎”A 法国型单座攻击机,共制造了两架原型机,于1969年3月试飞。法国订购了160架,1970年12月开始生产,1972年5月开始交付。
  “美洲虎”B 英国型双座作战教练机,空军编号为T.Mk.2。制造了一架原型机,1971年8月试飞。该型共制造了37架。

  “美洲虎”E 法国型双座高级教练机,制造了两加原型机,1968年9月试飞,第一架生产型于1971年11月首次飞行,1972年5月开始交付部队,总共生产了40架。

  “美洲虎”M 法国型单座舰载攻击机,只制造了一架原型机,1969年11月开始试飞。1973年法国海军决定不采用,故未投产。

“美洲虎”S 英国型单座战术支援飞机,空军编号为GR.Mk.1,基本上与A型相同,但装备先进的电子设备。共制造了两架原型机,于1969年10月试飞。第一架生产型于1972年11月开始飞行,总共生产了165架。


  “国际型美洲虎”出口型,由英、法使用的“美洲虎”直接修改而成,与“美洲虎”S的区别不大,不同的地方是换装了Mk.804 RT.172-26“阿杜尔”涡轮风扇发动机,原型机1976年8月试飞。改进后的Mk.811 RT.172-58“阿杜尔”发动机于1978年8月试飞,推力进一步提高(详见动力装置部分)。此外,用户要求“国际型美洲虎”采用的其他设备包括翼上挂架、汤姆森-CSF公司的“龙舌兰”多用途雷达、“马特拉”R550或AIM-9P“响尾蛇”近距空-空导弹,“鱼叉”、“飞鱼”、“鸬鹚”反舰导弹,微光电视等。
“美洲虎”ACT是英国以“美洲虎”为平台改进的主动飞行控制技术试验机,机体气动外形有较大改变,采用数字式先进飞行控制系统,用于验证高机动性技术。
设计特点       
飞机的机体是按8.6g使用过载(相当于12g设计过载)设计的。攻击型的结构疲劳寿命为3000小时,教练型为6000小时,铝合金用量约占结构重量的85%。

  机翼 悬臂式上单翼,1/4弦线后掠角40°,下反角为3°,展弦比为3.12。全金属双梁抗扭盒形结构,蒙皮为机械加工的铝合金带肋条整体壁板。机身两侧各有3个机翼安装点。机翼外段有前缝翼,使翼弦伸长形成前缘锯齿。前缘缝翼能在空战中使用,增加缝翼及襟翼的角度能提高横向稳定性。机翼后缘为液压操纵全翼展双缝襟翼,没有副翼,外侧襟翼前面有两块扰流板,低速时与差动尾翼配合,进行横向操纵。

  机身 全金属结构,主要用铝合金。大量采用铝合金夹层壁板,座舱周围 采用蜂窝壁板。后机身两侧、主起落架之后有两块减速板。攻击型和教练型在座舱之后的结构与系统是相同的;后机身下侧有两块腹鳍,发动机舱部分使用钛合金。

  尾翼 悬臂式全金属双梁盒形结构,方向舵及平尾的外段和后缘采用蜂窝壁板。全动平尾的下反角为10°,1/4弦线后掠角40°。两边平尾可以差动,以辅助机翼扰流板进行横向操纵,没有单独的升降舵。垂尾1/4弦线后掠角为43°。

  起落架 可收放前三点式起落架,采用低压轮胎,适合在简易机场使用。有油-气减震器,使起落架能承受下沉率为3.6米/秒的冲击载荷。主起落架为双轮式,向前收起时机轮转向水平收入舱内。前起落架为单轮式,向后收起,尾部装有拦阻钩,尾锥内装有减速伞。

  动力装置 起初装两台“阿杜尔”Mk.102涡扇发动机,单台推力22.31千牛(2275公斤),加力推力31.87千牛(3200公斤)英国空军的“美洲虎”及出口型分别装“阿杜尔”Mk.104和Mk.804,后者单台推力为23.7千牛(2417公斤)。加力推力35.75千牛(3645公斤)。后来的“国际型美洲虎”装“阿杜尔”Mk.811发动机,单台推力24.6千牛(2509公斤),加力推力37.4千牛(3814公斤)。座舱之后的机身两侧有一对不可调进气道。油箱有6个,机翼内有2个,机身内有4个,总载油量4200升。重要燃油系统附件有装甲保护。作战中,若有一个油箱损坏,飞机仍可返回基地。机身和机翼内侧挂架可带3个副油箱,各装油1200升。A型和S型可空中加油,座舱右前方有可收放的空中受油探管。

  座舱 B型和E型两个座椅串列,后座比前座高出38厘米,座舱盖向右打开。装马丁-贝克Mk.9零-零弹射座椅或Mk.4零-零弹射座椅。座舱前面有装甲,风挡能抗7.5毫米枪弹。A型和S型为封闭式单座座舱。其下侧有装甲,弹射座椅为马丁-贝克Mk.9(S型)和Mk.4(A型)两种。风挡的防弹能力与双座型相同。

  系统 空调系统和增压系统能使座舱在整个飞行范围内保持舒适的环境,有防冰、防雨、除雾装置,有液氧系统,同时给驾驶员的抗荷服增压。飞机用3轴全动力操纵,动力装置操纵系统用双余度串列设计。有陀螺自动增稳系统和横滚、偏航阻尼器。机上有两台15千伏安交流发电机,直流电由两台4千瓦变压整流器提供,应急电源为15安小时的电池及静止式变流器。两套独立的液压系统,分别由两台发动机驱动液压泵供压,工作压力为206×105帕(210公斤/厘米2),此外还有一套应急液压动力转换装置。
  机载设备(法国型) 甚高频/超高频无线电设备,甚高频全向信标/仪表着陆系统和敌我识别装置,AN/ARN-52塔康系统和克鲁泽公司10型导航指示器,RDN72多普勒雷达,测试仪表制造公司的153-6双陀螺惯性平台等。A型在上述设备的基础上增加或换装了一些设备,如测试仪表制造公司的250-1双陀螺惯性平台,给导航指示器增加了矢量加法器等。每个中队有6架A型在机头罩内装载了Omera40全景照相机。最后交付的30架“美洲虎”A能在机身中线挂架上携带ATLISII自动跟踪激光照射系统吊舱,与该系统配合可带AS.30空-地导弹及激光制导炸弹。
  机载设备(英国型) B型与S型的基本电子设备相同,包括PTR377甚高频/超高频无线电设备,马可尼公司的高频无线电设备,甚高频全向信标/仪表着陆系统,费伦第公司的FIN1064数字式惯导及武器瞄准设备。S型的机头装有激光测距仪及目标标识仪。
 武器(A型与S型) A型装两门30毫米“德发”机炮;S型装两门30毫米“阿登”机炮。共5个外挂架,机身下挂架和内侧翼下挂架可挂1134千克,外侧翼下挂架可带567千克,最大外挂载荷为4535千克。“国际型美洲虎”的最大外挂为4763千克。典型的武器有:1枚“马特尔”A.37反辐射导弹和两个1200升油箱;8颗450千克炸弹;各种自由下落、慢降和集束炸弹,“马特拉”R550“魔术”空-空导弹,空-地火箭,包括68毫米SNEB火箭;侦察吊舱。此外,A型能携带AN52战术核武器。“国际型美洲虎”携带武器与S型一样,此外还可带两枚“魔术”或“响尾蛇”空-空导弹。
  武器(B型和E型) E型装两门30毫米“德发”机炮;B型机身左侧装一门30毫米“阿登”机炮。双座型携带武器的能力与攻击型相同,必要时可用于作战. 
FB-22 STRIKE RAPTOR
 FB-22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提出的F-22轰炸机化的设计方案。FB-22在原有F/A-22的机身基础上采用了更大的三角后掠翼设计。每一个机翼上的外挂武器舱都可以携带5000磅(2270千克)弹药以及一个巡航导弹吊架。FB-22的设计加长了前机身,机舱内采用双座设计。动力系统采用两台“猛禽”F119的改型发动机,使推力增加约10%。机翼武器舱和导弹架的设计最大程度地体现了飞机的隐身性能,机身中心位置的主武器舱上增加了两扇凸起的舱门。由于采用了这种设计,主武器舱可以携带两枚2000(908千克)磅的炸弹和两枚空对空导弹。目前的“猛禽”主武器舱的设计只能携带两枚1000磅(454千克)的炸弹和导弹。虽然“猛禽”战斗机的体型更大且机型与F/A-22不同,但是该机85%的软件系统和零件设备都可以应用在FB-22上,因此可以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和后勤支援费用。FB-22的作战半径可达2897千米,是F/A-22的3倍,可携载19522千克燃油。在隐身性方面,FB-22可在机舱内携带6810千克~9720千克武器,包括454千克、908千克和2270千克混合弹药,或者28~32枚小直径炸弹。通过使用外部吊架,所携带载荷可以增加至16200千克。预计该型机在2015年前后将加入美空军服役。然而,在设计方案公布之时,由于F/A-22“猛禽”多用途隐身战斗机被削减了产量,因而以“猛禽”为设计蓝本的B-22的前途也笼罩上了一层阴云。

A-12 Avenger_II
  概述
  A-12“复仇者”是美国海军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的“先进战术攻击机”(ATA)计划的原型机,是美国80年代提出的八大新技术军机计划之一。美国海军原计划用A-12代替A-6“入侵者”攻击机,当时已经由麦道公司和通用动力公司制造了原型机,但是重量过重,达到了30吨,比设计要求超重30%,难以满足在航空母舰上起飞的要求,同时费用高昂,继续执行此计划将花费掉美国海军三年内军费的70%,因此美国海军1991年1月7日终止了该计划,转而研制改为F/A-18 C/D的改进型F/A-18 E/F作为替代品,后又与空军合作进行“联合攻击战斗机”JSF计划,作为A-6的远期替换战机。A-12采用三角飞翼布局,双发双座,载弹量可达10吨。
  酒渣
  1981 年美国空军航空系统部向航空制造业招标,研究先进战术战斗机(ATF)项目的概念设计。众所周知,ATF 项目最终催生出了 F-22“猛禽”战斗机。当时以设计前卫著称的通用动力公司(GD)也参与了投标,并且提交了一系列的概念设计,包括常规布局的“平凡女孩”(Plain Jane),轻型廉价战斗机“丛林开伐者”(Bushwhacker),重型战斗机“导弹手”(Missileer),还有一种最前卫的隐身飞翼战斗机“酒渣”(Sneaky Pete)。
  随着 ATF 项目的进行,参与投标的公司组成两个阵营,通用动力、洛克西德和波音研制 YF-22;麦道和诺斯罗普研制 YF-23。当然 YF-22 并未采用 GD 的任何一种方案,但“酒渣”设计并没有被遗忘。随着 GD 参与竞争美国海军的先进战术攻击机(ATA)项目,使得“酒渣”设计卷土重来。GD 携手 ATF 项目的竞争对手麦道,在“酒渣”基础上逐渐勾勒出 A-12“复仇者 II”离经叛道的线条……
  武林高手
  1988 年美国海军与通用动力/麦道公司集团签订台同。先耗资 790 万美元,时间限 11 个月,确定研制方案。美国海军成立了专门的型号办公室,随后签订研制合同,初步金额 4.8 亿美元。预计总生产数量 858 架,海军计划购买 620 架,海军陆战队购买 238 架,空军也考虑购买 400 架,估计平均单价在一亿美元左右。
  A-12 原计划在 90 年代中期替换 A-6 攻击机,号称使用了远比空军 F-117A 更先进的隐身技术,同时有效载荷能力也远大于“夜鹰”。与 A-6E 相比,A-12 的速度更快,航程更远,并且可在内部弹舱内挂载大量武器,以减少阻力并维持低雷达截面外形。与 ATF 一样,A-12 被期望比现有飞机有更高的可靠性(两倍于 A-6E),而同时仅需一半维护工时。
  在具体的指标上,除要求有良好的隐身性能外,A-12 还被要求作战半径比 A-6E 大 60%,载弹量高 40%,低空水平增速性能,瞬时盘旋角速度和最大盘旋角速度都要比 A-6E 好。甚至最大盘旋角速度要与 F-18C 相当或更好一些。在对地攻击时以相对于 23 毫米高炮燃爆弹为准的被弹面面积计算,应与 A-10 相当或只有 A-6E 的 1/12,F-18C 的 1/5。
  现在看来这些战技指标也是十分高的,很不容易达到。如研制成功,A-12 将是进入美国海军服役的第一种大量采用复合材料的先进隐身舰载飞机,美空军当时也准备用“复仇者 II”来取代 F-111 战斗机。A-12 的性能与现有飞机比较,最大的进步不是在性能参数上,而是在于隐身。如果说一种雷达能在 80 公里远处探测到美国海军的飞机,而 A-12 抵近到 16 公里时才被探测到。使得敌方的反应时间大大缩短,增加了 A-12 的任务灵活性和生存能力。当 F/A-18 和 A-6 外挂武器作战时,最大速度大大降低,雷达截面则放大数倍,而具有内部弹舱的 A-12 没有这方面的困扰。
  为了隐身牲能,A-12 采用三角形飞翼式布局。完全没有尾翼和明显的机身。机翼面积 109.6 平方米,翼展 20.2 米,前缘后掠角约为 47 度。停放航母机库内时左右翼尖部分可折起,这时翼展只有 9.83 米,满足对航母载机的尺寸限制,增加在航母内存放数量。机长 10.85 米,机翼根部厚度约 2.1 米。双座串列座舱布局,但由干受机翼影响,后座空勤人员下半球能见度很差。在驾驶舱右侧壁板上部装有一个收放式空中加油探管。两台发动机装在机翼当中,梯形进气口在机翼下方,喷口在机翼后上方。这样配置是为了提高隐身性能。
  A-12 具有不同寻常的直线形机翼后缘,与普通的机翼后缘相比,沿飞行方向产生雷达反射波较弱。其他隐身飞机往往采取锯齿形结构来避免在飞行方向上产生雷达反射波。在每侧翼梢的上部,沿机翼后缘有几对分裂式偏航升降副翼。根据翼尖不同的阻力来控制偏航运动。在其前面还有几对扰流片。机翼后缘中部有一个俯仰活动翼面,用于飞机配平和自动减轻低空飞行乱气流产生的颠簸。
  由于一般的后缘襟翼会产生低头力矩,飞翼式飞机没有平尾难以配平,所以 A-12 不设襟翼。机翼前缘增升装置只占机翼翼展的 l/4,整个飞机不能产生较大升力系数,结果把机翼面积增到 A-6E 的两倍,以降低翼负荷,才得以维持在航母上起飞和着陆速度的最低要求。
  飞翼式布局为发动机以及 3 个武器舱提供足够空间。A-12 的最大有效载荷为 24 枚 MK82 炸弹,每枚 224 千克,另外还有自卫用的 AMRAAM 先进中距空空导弹,总载重约 6 吨以上,相当于 F-117 飞机的 3 倍,而 A-12 机体大小只比 F-117 稍大一些。海军声称 A-12 还可以再外挂武器,但这样做大大增加 A-12 的雷达可探测性,只适合遂行不需要隐身性能的任务。
  A-12 的航程超过 A-6。当携带 12 枚 MK82 炸弹,按高-低-高剖面飞行,其作战半径为 1,220 千米。A-12 的速度和机动性也超过 A-6,并具有较强的空空作战能力。发动机采用通用电气公司改进的不带加力燃烧室的 F404,即 F412 型涡扇发动机,每台最大推力为 71 千牛。多功能火控雷达为威斯汀豪斯公司生产的 APQ-183 型,并有前视红外装置和被动式红外搜索跟踪仪用来辅助探测目标。
  复仇者之死
  1990 年 4 月,国防部长切尼批准采购计划,但作出降低生产速度和取消 238 架海军陆战队订单的决定,保留了海军的 620 架。切尼同时决定将空军的订单推迟超过 5 年(从 1992 年推迟到 1998年),并从海军计划中分离。确定首飞日期为 1990 年 12 月,1993 年进行航母适应性试验,1995 年夏进行作战使用鉴定。美国海军定购首批发展型飞机 6 架(增加到 8 架),每架是“天价”2 亿美元。
  1990 年 6 月美国海军觉察到这项目发展存在问题,于是与国防部组织联合调查团进行全面审查。1990 年 11 月,调查结果表明主要承包商隐瞒了大量问题没有向海军报告,该项目办公室也没能发现。A-12 由于在结构上广泛使用复合材料而备受困扰。复合材料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减重效果,由于达不到要求,一些构件最后不得不使用更重的金属部件来代替。飞机腹部蒙皮开口太多,两个机翼翼粱承受负荷很大,必须加强,复合材料也要特别加厚,改进工作量很大。飞机重量超过 30 吨,飞机已超重 3,630 千克,比预期超重 30%,逼近航母舰载机重量上限。另外在复杂的逆合成孔径雷达系统上也遭遇困难,先进航电发展全面迟延。
  通用动力公司和麦道公司曾要求将其首飞时间推迟到 1992 年初。费用方面,据承包商估计,研制费及第一批生产费将超支 8.5 亿美元以上。最后,由于“不确切因素太多,谁也不能说清楚”,特别是性能和费用方面的问题。由于问题严重,1991 年 1 月 7 日切尼下决心该项目全部停止研制,并否决了美国海军提出的调整组织,修改战技要求继续研制的方案。当时有人估计 A-12 已经变得如此昂贵,以致于它会耗尽未来三年内 70% 的海军飞机预算。
  在 A-12 项目终止后,海军启动 AX 项目来取代 A-12。海军估计 AX 单机价格一亿五千万美元,比 A-12“经济”的多。1992 财年 AX 项目收到 1 亿美元启动资金。根传为了促进这一项目的实施,海军吸取了空军在卡特总统取消 B-1 之后又恢复项目的经验。
  AX 基本上是 A-12 的简化型,在航程,有效载荷,特别是隐身性能方面都低于 A-12。海军强调新项目将侧重攻击能力,而舍去华而不实的空战能力,他们不再需要一种“面面俱到”能执行所有任务的攻击机,就像 A-12 企图达到的那样。但是 1993 年初,国会预算草案办公室发现砍掉 AX 项目将在未来 5 年内节省 36 亿美元,于是在 1993 年底中止了 AX 项目,至于 A-6E 后继机问题,经过几年争论,最后决定为 F-18 大改方案,即现在已装备使用的 F-18E/F。

Saab-35 Draken
Saab-35 战斗机“龙”是瑞典 Saab 飞机公司研制的多用途超音速战斗机。可执行截击、对地攻击、照相侦察等多种任务。 1951 年开始设计, 1955 年 10 月原型机首次试飞。预生产型于 1958 年 2 月试飞。截止于 1973 年共生产 589 架。是 60 年代瑞典空军的主力战斗机;其型别有: A 、 B 、 D 、 F 型,是具有对地攻击能力的截击机; C 型,双座教练型; E 型,战术照相侦察型; XD 型是向丹麦出口的攻击/侦察型; XS 型是向芬兰出口的截击型。其中 D 、 F 型的主要装备和性能如下:
  动力装置为 1 台 RM-60 涡喷发动机。最大推力 5800 公斤,加力推力 8000 公斤,主要设备有:火控系统,自动驾驶仪等。武器有: 2 门 30 毫米“阿登”机炮, 9 个外挂架,可挂 4 枚“苍鹰”或“响尾蛇”空对空导弹;用于对地攻击时,最大载弹量 4500公斤 ( X 型)。
该机翼展 9.4 米,机长 15.35 米,机高 3.89 米,机翼面积 49.2 米(2)。空重 7450 公斤,最大起飞重量 15000 公斤,燃油量(机内、 F 型) 4000 升。最大平飞速度 M2.0/2120 公里/小时(高度 11000 米),实用升限 18300 米,海平面爬升率 200 米/秒,转场航程 3250 公里;作战半径(高-低-高) 560~720 公里。起飞滑跑距离 460~550 米,着陆滑跑距离 510 米。

AV-8B Harrier II
  “鹞”(Harrier)式攻击机
  “鹞”是一种亚音速单座单发垂直/短距起落战斗机,是英国原霍克飞机公司(已并入英国航宇公司)和布里斯托尔航空发动机公司(已并入罗•罗公司)研制的世界上第一种实用型垂直/短距起落飞机,其主要任务是空中近距支援和战术侦察。1966年8月“鹞”式原型机试飞,1969年4月开始装备英国空军。“鹞”式飞机采用带下反角的后掠上单翼,一台“飞马”发动机,机身前后有4个可旋转0°~98.5°的喷气口,提供垂直起落、过渡飞行和常规飞行所需的动升力和推力,机翼翼尖、机尾和机头有喷气反作用喷嘴,用于控制飞机的姿态和改善失速性能。“鹞”具有中低空性能好、机动灵活、分散配置、可随同战线迅速转移等特点。其最大缺点是垂直起飞时航程和活动半径小、载弹量小并且陆上使用时后勤保障困难。
  武器装备:典型带弹方案为一对30毫米“阿登”机炮舱,三颗454千克炸弹,一对“马特拉”155火箭发射筒,以及“响尾蛇”空空导弹等。
  尺寸数据:翼展7.70米,机长13.89米,机高3.45米,机翼面积18.68平方米,展弦比3.175,机翼后掠角(1/4弦线处)34°。
  重量数据:空重558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1340千克。
  性能数据:最大平飞速度1186千米/小时(高度300米),海平面最大爬升率180米/秒,实用升限15240米,作战半径垂直起落时92千米、短距滑跑时418千米,转场航程(带四个副油箱)3300千米。
  英国BAE公司(英国宇航公司)的鹞是世界上第一种实用的可以垂直起落、快速平飞、空中悬停和倒退飞行的战斗机。该机由英国霍克•西德尼航空公司研制,经长时间研制后1966年8月31日首飞。霍克•西德尼公司在1977年成为BAE的一部分,曾与美国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合作研制鹞的美国版本。
  1959年鹞开始进行原型机制造,1960年第一架原型制造完成出厂。问世30年来,鹞可分为三个系列:第一个系列是对地攻击型,包括鹞GR MK1、GR MK1A和GR MK3,1969年4月开始装备部队。第二个系列是双座教练型,包括鹞T MK2、T MK2A、T MK4、T MK4A和T MK8N等型号,1970年7月开始投入使用。第三个系列是海军型和出口型,包括鹞MK50、GR MK5、MK52、MK54、MK55、MK60以及海鹞FRS MK1和FRS MK2等。
  其中提供给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主要型号有:鹞MK50是为美国海军陆战队生产的单座直接空中支援和侦察型战斗机,美军编号为AV-8A,1971年开始交付,至1977年全部交付完毕。GR MK5是MK50的改进型,美国海军陆战队编号为AV-8B。
  鹞式飞机之所以能垂直起落,关键是其设计独特、性能优秀的英国罗•罗公司的“飞马”发动机。当飞机垂直起飞时,飞马发动机前后四个喷管转到垂直向下的位置,在喷气反作用力的作用下产生向上的推力,使飞机垂直上升;短距起飞时,喷管水平向后产生向前的推力,使飞机滑行加速,然后喷管迅速向下旋转60度,再借助机头甲烷喷嘴的作用,使飞机路离地面起飞;此外,四个喷管还可以从向下的垂直位置再向前偏转8度,这时如果是在地面着陆滑行就可以产生反推力刹车,而如果是在空中飞行就可以使飞机倒退飞行了。机上多个甲烷喷口共同控制和调整飞机的姿态,实现在垂直起落和悬停时对飞机的操纵。
  在1982年4月的英阿马岛战争中,英国的海鹞曾发挥过很重要的作用,使用AIM-9“响尾蛇”近距空空导弹击落了多架阿根廷幻影III战斗机和其他攻击飞机。鹞式各型都可装备各种空对空、空对地(舰)导弹,各种炸弹及火箭发射器等武器装备。
  海鹞是由鹞GR MK3改型而来的多用途舰载垂直/短距起落战斗机,用于海上巡逻、舰队防空、攻击海上目标、侦察和反潜等。1975年5月开始设计,1978年8月原型机首次试飞。1979年6月交付试用,英国海军定货48架。使用海鹞的国家还有印度。其优点是中低空性能好,占甲板面积小。但垂直起飞时航程和载重损失太大,通常海鹞采用短距滑跑起飞。其主要型别有:海鹞FRS MK1,英国海军使用;海鹞FRS MK2,FRS MK1的改进型;海鹞FRS MK51,印度海军给FRS MK1的编号。
  海鹞FRS MK1在82年的马岛战争仲证明了自己,当时由三艘“无敌”级轻型航母搭载。与鹞式相比,还要采用了改进的机身设计,提高了对海水的抗腐蚀能力。采用了海军的相关设备,重新设计了前机身。飞行员座舱升高,视野更好。机上装有更先进的导航攻击系统及相关显示系统。采用了“蓝狐”多模雷达,机头雷达罩可折叠以节省航母上的空间。与鹞式一样,海鹞在机头左侧安装有一个倾斜的光学相机,用于战术侦察用途。FRS MK1采用一台罗•罗公司“飞马”MK104发动机,最大推力95.6千牛(9750公斤)。
海鹞FRS MK2是FRS MK1的中期升级型号,设计目的为海鹞提供使用AIM-120先进中距空空导弹对超视距目标发起攻击的能力,包括攻击低空目标。为实现这一目的,原有的“蓝狐”雷达被新型的“蓝雌狐”连续波脉冲多普勒雷达替换(如图),该雷达具有搜索的同时锁定目标的能力,可下视下射。其他改进包括加装军用1553B数据链,这使得MK2可以使用“海鹰”反舰导弹和ALARM反雷达导弹。另外加装了马可尼“天空哨兵200”通信系统,JTIDS保密语音及数据链路。增加了两个翼下外挂点,翼尖挂架可携带两枚AIM-9“响尾蛇”近距空空导弹。细节的改进还包括:机翼设计有所改进;改进的座舱设计;更大的副油箱;采用阿登25mm机关炮代替了以往的30mm机炮;可能加装了导弹告警系统。可采用的武器系统包括两个阿登30mm机炮吊舱;五个外挂点下可携带共3630千克武器;

MIRAGE F1
MIRAGE IV P
MIRAGE III
MIRAGE 5
MIRAGE 2000 C
MIRAGE 2000-5
  幻影战斗机家族是应法国政府在1952年提出的要求研制,20世纪50年代,一向崇尚自由的法国人已为凭借昔日法兰西帝国的尊严能在世界舞台上大展拳脚,以戴高乐将军为首的法国新政府希望能够积极参与世界事务,重塑法国雄风,借此带领国民走出二战被德国纳粹占领的阴影,但战后华约和北约组织的对阵,冷战军备竞赛的开始迫使戴高乐清楚地看到建立起属于法国自己的完备军事工业的必要性,50年代初,世界各主要空军强国已经进入喷气式时代,为此法国空军迫切希望能装备一种国产战斗机,法国政府要求国内的航空企业能够研制一种全天候的轻型拦截机,空军的要求是新型战斗机能在6分钟内爬升至18000米高度,在此高度飞行速度必须达到1.3马赫。达索参与投标的机型为“神秘-三角550”,是一种小型的战斗机,三角翼,600后略翼,展弦比5%,装备两台阿姆斯壮•西德利MD30R威派尔加力式涡轮喷气发动机,最大推力9.61千牛,此外该机还装有一具固
  幻影Ⅲ在试飞中表现的优异性能使法国空军欣喜若狂,法国空军立即订购了10架预生产型幻影IIIA,幻影IIIA比幻影III原型机足足长了2米,机翼面积也为此增加了17.3%,展弦比减小至4.5%,装一台阿塔09B发动机,不开推力43.2千牛,加力推力58.9千牛,保留了SEPR火箭助推器,首架预生产型1958年5月12日首飞,在1958年10月的试飞中首次达到2马赫的最大速度,达索对该机冲刺更高的速度充满信心,在作了充分准备后,该机不负重望,在次年6月的试飞中最大飞行速度达到2.2马赫,成为欧洲第一种飞行速度超过2马赫的作战飞机。达索将后6架作为生产型生产,装备了汤姆逊-CSF公司的西拉诺空中截击雷达,装备法国空军战斗机部队。澳大利亚在得知达索研制了高性能的战斗机后,立即联系达索公司并提出了购买意向。为了测试该机性能,澳大利亚政府请达索将一架幻影III改装英国罗•罗公司的埃汶67发动机,该型发动机推力71.1千牛(属于英联邦的澳大利亚装备英制武器,装备埃汶发动机有利于后勤维护),改装后飞机编号为幻影IIIO,1961年年初就进行了试飞,不过最终还是没有采用埃汶。幻影IIIO这个编号被得以保留,后来澳大利亚在引进了幻影IIIE后,继续使用这个编号。
  幻影III的正式生产型号为幻影IIIC,1960年10月投产,和A型相比,该机机身加长了0.5米左右,装备一台阿塔09B.3发动机,军用推力4250公斤,加力推力6000公斤。发动机有一个超速系统,在飞机飞行速度超过1.3马赫时,该系统就自动链接。为了延长航程,该机可以吊挂625升、1100升、1300升和1700升的副油箱。固定武器为两门30毫米德发转管炮,每门备弹量125发,机炮位于进气道下方,德发机炮成为幻影III的标准装备,后期生产的幻影III都保留了德发机炮。早期生产的幻影IIIC只有3个挂点,机身中心线1个,每侧机翼挂点下1个,后期生产的C型在每个机翼外侧加装了1个挂点,通常用来挂载响尾蛇空空导弹。该机的主要电子设备为机头的西拉诺截击雷达,用于制导机身下的玛特拉R511或者玛特拉R530空空导弹。在执行截击任务时,该机通常的武器挂载方案为两枚响尾蛇空空导弹加一枚马特拉R530。
  幻影IIIC是作为截击机使用的,所以早期其外挂武器只有玛特拉R-530和早期型号的响尾蛇空空导弹,对地攻击武器早期则只有无制导炸弹和各型火箭弹;后期生产的玛特拉魔术空空导弹性能明显优于响尾蛇,所以红外制导导弹都换成了魔术。后期又增加了激光制导炸弹,可以发射Durandal反跑道武器,马特尔空地导弹等一系列空对地武器,该机的对地攻击性能也大大增强。
  虽然保留推力1680公斤的SEPR-841火箭发动机,但在装火箭发动机时就必须去掉机炮,以用来装火箭发动机的燃料TX-2。而且从高空突袭的轰炸机似乎并不受欢迎,加装火箭发动机似乎也没有多少使用价值,如果不用火箭发动机就可以加装副油箱以延长航程。所以后期生产的幻影Ⅲ去掉了火箭发动机,并加装了腹鳍,后来还加装了着陆勾,可以在前线机场实现短距着陆。
  该机采用了悬臂式下单翼,机翼装有锥形扭转盒,采用全金属抗扭盒形结构和带加强肋的机架整体壁板,靠近机翼前缘处有铰接在上下翼面上的小型扰流片。可收放式前三点起落架,主轮和前轮均为单轮,座舱盖以铰链形式连接,向后打开,马丁•贝克公司的RM.4零高度弹射座椅。达索认为战斗机在高强度的空战中可靠性将是影响作战性能的最大因素,为此机上的空调系统和液压系统均采用双套备用系统。
  1961年开始向法国空军交付,法国空军共接收了95架,该机一直使用到了1988年。由于性能优异,幻影还出口到了瑞士,以色列,南非等国。出口型在细节设计上并没有多少的差异,而只是在型号编号上加上了购买国的首字母,如出口到瑞士的为幻影IIICS,以色列为幻影IIICJ,南非幻影IIICZ。
  以色列购得幻影IIIC后,首开幻影空战纪录,1963年8月以色列空军飞行员驾驶幻影IIIC在巡逻中击落了2架叙利亚的米格-17,后续战果中还包括2倍音速的米格-21,使幻影IIIC名声大扬。在1967的“六日战争”中,以色列空军把幻影IIIC的性能发挥到了极限,该年6月5日,以色列空军倾巢出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轰炸了埃及、约旦和叙利亚空军的机场,以色列飞行员用幻影IIIC上的机炮和法制反跑道炸弹把三个国家的军用机场炸得千疮百孔,以色列大获全胜。价格低廉的幻影IIIC在战争中的出色表现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达索和幻影也就在这时开始出名。大批的订单开始涌向达索公司,各国空军迫切想感受这种无尾翼三角翼的战斗机带来的优异性能。
  在幻影IIIC投入生产后,达索开始考虑在该机基础上开发一种多功能战斗机而不是继续研制纯粹的截击机,这就是后来的远程战斗轰炸机幻影ⅢE。达索共制造了3架原型机,首架原型机1961年4月首飞。
  和幻影ⅢC相比,前机身延长了30厘米,因为增加了许多机载航电设备,其中通信系统包括TR-AP-22超高频无线电台以及TR-AP-28甚高频电台,无线电导航设备包括AN/ARN-52C塔康等。同时针对在使用中发现的幻影ⅢC存在的航程短的问题,E型机增加了机身燃油量,达到了3330升。有些批次的幻影ⅢE在座舱下方加装有一具马可尼公司的连续波多普勒导航雷达。
  幻影ⅢE的发动机改为阿塔09C.3,加力推力6200公斤,雷达系统更换为汤姆逊-CSF西拉诺II,西拉诺II雷达将火力控制与导航结合起来,采用单脉冲体制及卡塞格伦天线,有A型和B型两种。其中A型只有空对空模式,B型增加了5种对地模式,在空对空模式下作用距离40公里,空对地模式下作用距离93公里,天线直径400毫米,重量在210千克左右。其他的改进还包括首次在幻影机上加装Type-BK雷达告警接收机,发动机尾喷管改为收敛式可调节喷管。固定武器为一门德发机炮和5个挂点,载弹量4000公斤。
  在幻影IIIE基础上发展了几种侦察型号,其中幻影IIIR采用了幻影IIIE的机身,去掉了机头的雷达,加装了5具OMERA31自动相机,保留了德发机炮和挂架,可以执行从低空到高空的侦察任务,并且具有夜间侦察能力。
  法国空军装备了30架幻影IIIR,由于前两架原型机由幻影IIIA改装,为此没有装备。有趣的是,在使用中发现,该机的对地攻击能力居然比专门开发的幻影IIIE还好,该机也出口到了许多国家。
  法国空军针对使用中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达索在幻影ⅢR基础上改进了幻影IIIRD,该机在机头下方加装了一架全景式相机,并改进了机内的多普勒雷达等电子设备,法国空军自己使用的幻影IIIRD还在机身腹部加装了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独眼巨人红外跟踪器。阿布扎比、比利时、哥伦比亚、埃及、利比亚、南非等国曾少量进口。部分幻影IIIRD改用英国产的Vinten相机取代原来的OMERA。
  其实达索的成功不光靠其战斗机的优秀性能,达索在接到大量定单时,没有忘记开发一种性能优异的教练机,幻影IIIB是在幻影IIIA上研制的教练机型号,串列式座舱,机身几乎延长了1米,拆去了机炮以容纳第二名飞行员,为控制成本,没有雷达和火箭发动机。原型机1959年10月20日首飞,法国空军总共接收63架,其中包括1架原型机,27架早期生产型,5架专门用来试飞的幻影IIIB-1。为了训练幻影IV轰炸机飞行员的空中加油能力,法国空军专门装备了10架幻影IIIB-2,在幻影IIIE服役后,还接收20架幻影IIIBE。1975年,有一架幻影IIIB加装了线传飞行控制系统,编号改为幻影IIIB-SV变稳定飞机。部分国家购买的幻影IIIB几乎没有任何改变,只是在型号上加上了国家的首字母以用来区分。
  幻影5的研制是由以色列空军提出的。中东地区大部分时间天气晴朗,在标准型的幻影IIIE基础上,简化航空电子设备,主要考虑在目视条件下的对地攻击,这样可以降低单价和维护要求,而且省出来的空间可以装更多的燃油以延长航程,使得该机成为一种廉价的远程攻击机,1966年,以色列空军向达索订购了50架幻影5。首架幻影5在1967年5月首飞,外形上和幻影III很像,机头延长了0.5米左右,也使得该机成为幻影家族中最为苗条的成员。和幻影IIIE相比,该机增加了500升燃油的携带量,总燃油量达到了3475升,如果加装副油箱,总燃油量将达到4700升,航程大大提高。该机可以在半铺设的跑道上起降,特别适合在中东地区多沙的跑道上起降。
  应以色列空军的要求,该机将雷达系统更换为Aida II,这是一种小型雷达测距系统,当然价格相对也较低廉,能在180度锥体内自动搜索、截获空中目标或海上目标,提供目标距离数据和相对于天线轴的目标方位,这种雷达的天线不像普通雷达那样可以运动以增加扫描范围,而是固定的,其对空作用距离10公里,对地/海为35公里,工作在I-J波段,重量只有32公斤,低廉的价格加上恰当的性能正好符合以色列空军的需要。
  和幻影IIIE类似,该机的固定武器为两门德发机炮,每门备弹125发,在机身和机翼结合点增加了2个武器挂点,使得总挂点达到7个,机身下可以带两颗454公斤的炸弹或者一枚AS.30空对地导弹,机翼下可以带454公斤的炸弹,对地攻击武器还包括JL-100火箭发射巢,每个可以带18枚68毫米火箭弹。在执行空中截击任务时该机可以在翼下带两枚响尾蛇空空导弹,总载弹量为4000公斤。发动机仍然是幻影IIIE的阿塔09C,但取消了SEPR火箭发动机。
  幻影5还发展了侦察型号和双座串列教练型号,其中侦察机为幻影5R,教练机为幻影5D,不过在后来交付了各国空军后才发现,和幻影III的侦察型号以及教练型号相比,幻影5R和幻影5D根本没有任何明显的区别,纯粹是型号上的不同罢了,该机出口到了阿布扎比、比利时、哥伦比亚、埃及、加蓬、利比亚、巴基斯坦等国,比利时空军用美国生产的航电设备对幻影5进行了改进,为此比利时空军装备的幻影5也是幻影5系列中最先进的一种。而巴基斯坦装备的幻影5PA3则是最特殊的一种,用Agave雷达取代了原来的西拉诺雷达,可以发射AM-39飞鱼反舰导弹。
  1968年,达索公司和瑞士合作,联合研制幻影5的改进型号——米兰,幻影5由于采用无尾三角翼布局,所以起飞滑跑距离过长,两国联合研制的米兰在幻影5的机身前段加装了一对小鸭翼,这样不仅可以降低起飞距离,而且在对地攻击中可以降低速度,延长攻击时间。前三架原型机是在已经服役的幻影5基础上改进的,在试飞后,达索全新制造了一架米兰,1970年5月首飞,装备一台斯奈克玛阿塔09K-50发动机,加力推力70.6千牛,增加了激光制导装置和测距仪。瑞士空军也得到了一架评估用机,编号为米兰S。但在试飞中发现,米兰在加装了鸭翼后虽然对起降性能和低空性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缺点,如妨碍了飞行员的前方视野,对发动机的进气产生影响等,虽然经过了多次试飞,该机还是由于技术原因在1972年被放弃。不过阿塔09K-50的优异性能并没有随着米兰的取消而被埋没,达索将其用在了幻影5的另外一种改型中(即幻影50),该机在阿塔09K-50的推动下,表现出了更加优异的起飞和爬升性能。
  幻影50保留了幻影5生产型的机身,换装阿塔09K-50发动机,推力比标准型的幻影5增加了16%,雷达系统可以采用西拉诺IV或者阿加芙雷达,加装了SFIM公司的255惯性导航平台、EMD公司的RDN-72多普勒导航系统和TRT公司的AHV-6高精度无线电高度表,并在座舱内首次使用平视显示器。和其他型号的幻影相比,该机改善了起降性能,爬升率大大提高,机动性能和加速性能也有所改善。幻影50是作为一种多用途战斗机使用的,可以用于截击、对地攻击以及侦查,但在出口上却并没有像想象的那么好。南非空军和智利空军订购了很少量的幻影50,为此1977年开始,达索公司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方案,如安装数字式计算机,加装下视显示器和空地激光测距器等装备,其中最主要的是简化目标截获操作,提供连续计算着弹点以及连续计算投放点方式的高精度轰炸,并通过平显上的高精度瞄准线大大改进机炮在格斗中的命中率。
  70年代末,达索还研制了幻影5/50的新一代发展型——幻影3NG,该机于1982年12月进行了首次试飞,保留了幻影系列已经得到充分验证的机身结构,采用了和幻影50一样的阿塔9K-50发动机,对三角翼进行了改进,延长了襟翼,使用了从幻影2000发展而来的全电传飞行控制系统,并可以装备空中加油设备,其导航/攻击设备是以惯性平台、平显、西拉诺IV雷达、激光测距仪等组成的高可靠系统,改进的发动机和气动布局使该机具有更高的空战性能和空地任务生存率,不过该机没有生产,其研究成果都用在了改进幻影系列,巴西空军在1989年升级幻影IIIE时,充分采用了幻影3NG的技术成果。
  幻影5总共制造了531架,如果包括以色列的鹰,数量还会庞大。达索总共制造了1422架幻影III/5/50系列,除了公开的型号外,还有几种没有服役的型号,如其中有架编号为幻影IIIK是装备了英国罗•罗公司的斯贝涡扇发动机,改装后交付英国皇家空军;幻影IIIM是舰载机型号,加装了尾钩;幻影IIIW是和波音公司的合作产品,减轻了飞机重量,主要是为了和诺思罗普的F-5竞争,不过后来没有能击败F-5。虽然该机的总产量不是很大,但其分布却可以和美苏等大国的战斗机相媲美,许多国家进口了幻影系列后,开始在国内仿制,由此又出现了许多变相的幻影III系列。
  幻影2000重新启用幻影III的无尾三角翼气动布局,以发挥三角翼超音速阻力小、结构重量轻、刚性好、大迎角时的抖振小、机翼截荷低和内部空间大以及贮油多的优点。但在技术发展的条件下,解决了无尾布局的一些局限(正是因为有上述局限导致幻影F1采用三角翼布局)。主要措施为采用了电传操纵、放宽静稳定度、复合材料等先进技术,弥补了该布局的局限。进气道旁靠近机翼前缘处有小边条,边条有明显的上反角。
  幻影2000和幻影III相比,翼载荷减小约10%,翼面积增大15%,进场速度低20%,爬升率是幻影III的两倍。因大量采用碳纤维和硼纤维复合材料,结构部件重量减轻15~20%。采用电传操纵、放宽静稳定度、复合材料等新技术,以改善气动特性和飞行性能,采用新型发动机,续航能力增大等。
  根据设计要求,幻影2000相比起幻影以往的型号,最大限度的减轻结构重量。机身为全金属半硬壳式结构,按面积律设计。机头为玻璃纤维复合材料雷达罩,座舱旁电子设备舱盖板是碳纤维/轻合金蜂窝夹芯板。法空军为原型机中4架单座型提供了资金,一架双座型则由公司自己投资。头架原型机于1978年3月10日首次试飞,试飞速度达到M1.3~M1.5。5架原型机中,第一架用于设备、改型和出口型研究,第3架用于全套武器系统试验,第5架用于结构试验以及亚、超音速、不带外挂和带4枚空空导弹条件下的过载9g和270°/秒的滚转过载试验。
  幻影2000采用了梅西埃-西班牙公司的可收放前三点式起落架,采用标准的着陆拦阻装置。尾喷管处的舱内装有减速伞。使用ABG赛姆卡公司的空调和增压系统。两套独立的液压系统,工作压力为280×105帕,用于驱动飞行控制伺服装置、起落架和刹车装置。
  电气系统包括两台Auxilec 20110气冷式20千伏安400赫恒频交流发电机,两具布隆查维亚公司的变压器,一个备用的40安小时电池和ATEI公司的静变流器。电传操纵系统。使用Eros公司的氧气系统。
  幻影2000C的生产型1982年11月20日首次试飞,1983年开始交付。初期装M53-5发动机和RDM多功能多普勒雷达,1986年换装M53-P2和RDI脉冲多普勒雷达。已交付的RDM雷达从1986年底开始换成RDI雷达。法国已订购139架。B型双座教练型1983年10月7日首次试飞,法国已订购19架。N型双座对地攻击型最初用于携带核导弹,代替幻影IV执行核攻击任务。第一架生产型1987年2月交付,法军订购75架。1992年交付完毕。该机能以1110千米/小时速度在60米高度,进行地形跟踪飞行,主要武器为ASMP中程空地核弹头导弹。火控为ESD/汤姆逊-CSF公司的Antilope V地形跟踪雷达、两台机械电气通用公司的惯性平台,改进的TRT AHV-12雷达高度表,汤姆逊-CSF公司的彩色阴极射线管,一架OMERA垂直照相机和专用电子对抗设备。D型双座攻击型不带中程空对地核导弹(ASMP),主要用于取代老式战斗轰炸机。89年法国政府减少核武器力量,减少订购N型,增加订购D型。幻影2000-3和幻影2000-5是1987年达索公司宣布自行改进幻影2000的计划。-3型采用为“阵风”研制的座舱多功能显示系统。-5是在-3型基础上改装汤姆逊CSF RDY雷达、新的中央数据处理系统及汤姆逊-CSF VEH3020全息平显设备,并可携带马特拉公司“米卡”空对空导弹。于1990年10月首次试飞。-5型还可以选装M88-P20发动机,其加力推力为98.06千牛(10000千克),比M53-P2的95.1千牛(9698千克)提高约4%。
  幻影2000家族的最新改型是幻影2000-5型和幻影2000-9型,改进包括采用全新的先进航空电子系统,及由RDY雷达和新的传感控制系统为核心的空对空、空对地攻击系统。幻影2000-5有单座型和双座型。目前幻影2000-5的定单达到110架,其中法国空军37架(20架已交付)、台湾60架(已交付)、卡塔尔12架、希腊15架。希腊的15架定单为幻影2000-5 MK2型,另外希腊还将把自己已有的幻影2000踪的10架升级到MK2型的水平。阿联酋近期定购了30架幻影2000-9型,9型实际上是5型的改进型。印度则定购了18架幻影2000D。
  飞行员操纵杆采用双杆方式,平显为汤姆森公司的VEH 3020平视显示仪,座舱内还有五个阴极射线管显示器。上述平显和其他显示器互相组合、同步的显示火控、导航、目标管理和发射等信息。传感器及系统管理信息由两个彩色显示器显示。幻影2000-5的座舱显示系统来自“阵风”战斗机。
  幻影2000装有九个武器外挂点。五个在机身下,四个在机翼下。各种单座型号还安装有两门德发公司的高射速30mm机炮。该炮是1975年开始研制的“德发”554型,1979年投入批生产,1984年进入现役。554炮为单炮管、5弹膛的转膛机炮,采用电发火燃气推动。当1个弹膛对准炮管时,其前1个弹膛处于抽壳位置,同时其后2个弹膛处于装弹位置,而第5个弹膛空着。如果炮弹不处于发射位置和带撞针的控制滑块不在前面位置,安全装置使机炮不能工作。在地面上,采用专门的装置手控装弹;在飞行中如果发生停射,1发燃气弹可使机炮自动再装弹。初速820米/秒,射速1100/1800发/分,分别用于对地/对空用途。
  幻影”2000战斗机外部共有9个武器挂架:左右机翼下各有2个,每个内侧挂架的最大挂载能力是1800千克,每个外侧挂架的最大挂载能力是250千克;机身下有5个挂架,中央挂架的最大挂载能力也是1800千克,前、后两侧的4个挂架的最大挂载能力都是350千克。外挂武器的最大重量介于4500~6000千克之间。可以外挂的空对空武器有:R550“魔术”2红外型导弹和 幻影2000可以携带各种空对地武器,如激光制导炸弹。其中包括马特拉公司的BGL 1000激光制导炸弹、ARMAT反雷达导弹、APACHE标准武器(即APACHE空地巡航导弹)和非制导火箭发射器、EADS公司的AS30L导弹和AM39“飞鱼”空舰导弹,还有研制中的SCALP隐身巡航导弹。幻影2000D型则可使用“风暴影子”隐身空地导弹。2003年12月,法国空军收到了首批5000枚“风暴影子”(法军称之为SCALP EG)。原计划“风暴影子”应直接装备于“阵风”战斗机,但因经费等原因,到2006年上述导弹方可开始装备“阵风”战斗机。为阿联酋生产的幻影2000-9还可以携带马特拉开发中的新型导弹。
  幻影2000装备了自卫电子设备,其中5型装备汤姆森CSF公司的ICMS MK2自动综合电子对抗系统。该系统安装在机头位置,包括一个接收器和一个综合信号处理系统,用于探测导弹指令信号。通过一个全新的可重编程任务计划及分析地面系统,将可以获取ICMS MK2系统的信息。
  幻影2000的动力装置为一个SNECMA公司的M53-P2涡扇发动机,推力64千牛,加力推力98千牛。进气口安装有一个可调节的半圆锥激波锥,能够有效提高进气效率。动力系统被认为是幻影2000的最大弱点,尤其是在与F101、AL-31F等美苏先进发动机相比的时候。单发设计也大大限制了幻影2000未来的发展余地。
  幻影2000-9的作战能力更加全面而有效。幻影2000-5翼下只有2个大挂架,空对地武器和副油箱都只能挂这两个挂架,因此对地作战时有效载重和航程两者不可兼顾。而幻影2000-9采用了一种独一无二的机腹挂架,可以双联装方式挂载2枚500磅激光制导炸弹,而其他大多数飞机均只能在一个挂架下挂一样大型武器。这完全要归功于其激光制导炸弹的特制弹翼节省了挂载空间。这种新型挂架使得幻影2000-9能同时挂载2枚
  激光制导炸弹、2具副油箱、6枚空对空导弹。机腹挂架还可挂载“阿帕奇”隐身防区外撒布武器。下图正是这一布局。
  法国空军研制和装备双发喷气战斗机的数量很少、类别也不多。最初是英国格洛斯特公司的第一代喷气战斗机——流星,之后的20世纪50-60年代,法国空军的主力战斗机都是单发的幻影系列,只有空军战略威慑部队的“幻影IV”轰炸机采用双发布局。其间,国营南方航空公司研制了双发的SO-4050秃鹰(Vulture)喷气轰炸机,并在此基础上改进研制了SO-4060超级秃鹰参加法国空军战略轰炸机的选型,但由于SO-4060超级秃鹰的研制周期超过了法军方的要求而被淘汰出局。随后,法国空军与英国合作进行了一些项目的开发,其中就包括AFVG(英法联合研制变后掠翼飞机 Anglo-French Variable Geometry),当时正值可变后掠翼大行其道,英法显然也想研制自己的变后掠翼战机,但合作研制项目在1967年6月被取消,英国转而与德国和意大利合作研制狂风战斗轰炸机。而法国则埋头于幻影F1战斗机的研制。其实,法国空军早在1963年就提出了新型超音速双用途战机的性能指标,其中要求高空最大速度2.5马赫,持续最大速度2.2马赫。达索公司根据法国空军的要求在“幻影III”的基础上先后准备了4个备选方案,分别是幻影IIIT(幻影III换装新发动机)、幻影IIIV(垂直起降型)、幻影IIIG/G8(可变后掠翼型)和幻影IIIF(固定后掠翼型)。其中幻影IIIG/G8有几架原型机被制造出来,装有2台阿塔9K-50发动机。在1971年5月8日完成首飞。它的测试报告充满了“优异的性能、变后掠翼的成功表现”等等溢美之词。而幻影IIIG8在1973年7月13日创下的2.35马赫的飞行极速仍然保持着欧洲国家(除俄罗斯外)军用飞机的速度记录。但是它没有能够开上生产线,原因显而易见,虽然可变后掠翼在机动性和任务弹性上占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在当时技术条件下,可变后掠翼所需的液压系统太复杂,飞机为此付出的重量代价也太大了,而且制造成本高昂。最终,进入法国空军服役的是单发的固定后掠翼战斗机——幻影F1。
  尽管如此,法国空军寻求双发战斗机的兴趣并没有因此而减弱。1976年4月,法国空军的代表甚至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评估了麦道公司的F-15A鹰式重型制空战斗机。很少有人知晓,曾经有那么一次,法国空军离F-15战斗机是如此之近。法国是在60年代退出北约组织的,这意味着一旦爆发战争,它将不能像北约成员国那样得到其他北约国家的支援,尤其是美国空军的支援。法国必须凭借一己之力撑起防空伞,空优战斗机在这种背景下便是必不可少的了。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高速、高升限、大航程占据着空战理念的主流,重型制空战斗机在越来越广阔的范围内证明了其价值。这就是法国在那么一段时期里对重型双发制空战斗机如此热衷的原因。
  但是让高傲的高卢雄鸡低头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法国人最后还是没有采用美制重型战斗机,达索公司再次扛起了法国航空业的大旗,1975年底,达索-布雷盖公司提出了2个全新的采用SNECMA M-53发动机的方案,项目名称为“苍鹰”(goshawks projects)。两个方案中一为单发,即后来的幻影2000;另一个方案为双发,即幻影4000。两种方案采用基本相同的气动外形和内部结构,并重新回到了幻影III后一度中断的三角翼道路上来。它与幻影III最本质的差异在于引入了电传飞控系统。
  说到幻影4000就不得不提到航空界传奇人物——马塞尔•达索。马塞尔•达索原名马塞尔•布洛契,1912年进入高等航空制造工程学院就读,与他同班的同学中就有前苏联著名航空设计师,米格设计局创始人之一的格列维奇。1914年,马塞尔•布洛契进入法曼公司负责飞行测试工作。随后他创立了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的航空公司,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成功研制了多种军用飞机。二战期间,马塞尔•布洛契因为拒绝与德国人合作而被关进集中营,险些命丧于此。1947年,马塞尔•布洛契改名为马塞尔•达索,并创立达索•布雷盖公司,从此成为法国航空工业的旗手。
  马塞尔•达索始终将双发重型战斗机视为一个挑战和机遇的混合物。首先,20吨级的重型制空战斗机的市场确实存在,其他国家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成果,像F-14、F-15和狂风。一些国家,尤其是中东国家对这一级别的战斗机有着很大的兴趣。特别是以色列在1974年引进了美制F-15战斗机以替换过时的幻影II战斗机后,沙特阿拉伯也希望有新的战机可以替换他们老旧的闪电式战斗机,并与以色列的F-15对抗。如果达索公司能凭借双发重型战斗机进入国际市场,将打破美、俄(当时的苏联)对这个市场的垄断,其意义非凡。同时,如果出口成功,海外用户也可以获得一种可能性,一种不依赖美国或苏联的可能性,这已经超越了防务产品出口的范畴,有可能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其次,由于幻影4000实际上和幻影2000用的是一个平台,许多系统都是通用的,这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和研制风险;最后,达索公司对法国空军的采购抱有希望,毕竟幻影4000和幻影2000有着很多的相同之处,尤其是都采用同一种发动机——M-53。用幻影4000代替幻影IV担当法国核威胁力量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因为双发的幻影4000具备超过8吨的载弹量和很大的作战半径。
  幻影4000和幻影2000使用相同的发动机和武器系统,但与后者相比,它的全长增加了20%、翼展增加33%、翼面积增加80%、最大起飞重量更从17.5吨增加到32吨,是一款标准的重型制空战斗机。
  但幻影4000并不是幻影2000简单的放大,两者之间有值得注意的差异。除了双发和单发的区别外,幻影4000还在进气道两侧增加了一对固定式前翼而非幻影2000的小型条板翼,它们可以有效改善高迎角条件下的气流并使飞机获得更大的机动性(这个成果显然帮助了幻影2000的后期改进型,幻影2000-5就采用了固定鸭翼)。
  幻影4000在设计和制造中采用了有限元计算法、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碳纤维复合材料、电传操纵飞行控制系统、放宽静稳定度等新技术。放宽静不稳定性,加上优良的电传飞控系统这使它具备了比它的小兄弟幻影2000更优良的机动性。幻影4000在研制阶段广泛采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当时,这项计划刚刚开始被运用于航空领域),它被设计成很容易在前线机场维修和维护。
  幻影4000的机身采用半硬壳式结构。门型制动片位于机身两侧进气口,机翼前缘上方。起落架由Messier-Hispano-Bugatti公司提供,鼻轮为双轮,主轮为单轮式。两侧进气道装有半圆锥型进气道调节锥。飞机的机身、舵、升降副翼、机翼、垂直尾翼、固定前翼都广泛运用了硼和碳纤维复合材料。而且,幻影4000是世界上第一架采用全复合材料、内置油箱式垂尾的战斗机。其垂尾由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有内藏式油箱,加上机身和机翼内的油箱,幻影4000的燃油携带量是幻影2000的三倍。加上其具备空中加油能力,作战半径比其他幻影家族的飞机都要大的多。由此带来的任务弹性也是重型制空战斗机与轻型多用途战斗机之间的重要区别。达索本以为这个特质可以打动法国国防部,使法国空军建立起与美国空军相似的高-低搭配的作战模式(也就是说仿照美国空军以F-15战斗机执行夺取制空权的任务,加上数量更大的F-16战斗机辅助作战并执行对地攻击等其他任务),将幻影4000与幻影2000搭配使用。但很显然,法国空军没有认同马塞尔•达索的理念
  幻影4000安装的两台M-53系列的发动机可以提供超过1的推重比(无外挂情况下)——这在当时同级别战机中是最高的,如果它能正式服役的话,其性能堪与F-15和苏-27战斗机相比。
  幻影4000的座舱采用气泡型设计,拥有无可比拟的优良视野。座舱内安装了马丁•贝克MK10弹射座椅,同样的座椅也安装的幻影2000上。
  幻影4000拥有7个武器外挂点,最大外挂武器携载量超过8吨,机头还为2门德发30毫米机炮留出了位置。幻影4000的机械系统和电子设备都采用了幻影2000的相同装备。液压系统来自Messier-Hispano-Bugatti公司,压力值为280巴(4000磅/平方英寸)。它由4个先进的液压泵驱动,采用了轻量的钛合金管道。幻影4000还装备了2台Auxilec发电机。在座舱后部就是1台透伯梅卡公司的燃气涡轮。
  幻影4000原型机飞机上没有安装雷达,但是它的机鼻整流罩直径扩大了,这使它可以安装功率更大的雷达天线。可能采用的雷达是和幻影2000一样的由汤姆逊-CSF公司提供的RDM脉冲多普勒雷达,但是雷达天线直径可达到80厘米(31.5英寸)。RDM多功能多普勒雷达由汤姆逊-CSF无线电公司研制,1983年开始装备幻影2000战斗机的对地攻击型。RDM雷达由头锥组件(包括8个LRU)、整流罩和外壳组件、控制板和连续波照射器等部分组成。RDM雷达工作状态有空对空、空对地和空对海3种状态。在空对空状态又分为高空和低空两种分状态。采用倒置卡塞格伦天线。执行截击任务的机型可使用更先进的RDI脉冲多普勒火力控制雷达,该雷达为X波段,同样由汤姆逊-CSF无线电公司研制。该雷达可以配合超级马特拉-530D中距空空导弹使用。工作状态包括空空:全高度搜索、边扫边跟、远距离连续跟踪、导弹制导、自动锁定(近距格斗)、敌我识别。空地:地图测绘、地形回避、等高线测绘、空地测距、多普勒波束锐化等。
  幻影4000的其他航电设备包括1个数字式自动驾驶仪、多模式显示器、1套萨杰姆公司(该公司民用电子设备分部现在正与中国波导公司合作,生产波导手机)的Uliss-52惯性导航系统、1台克鲁泽特80型大气数据计算机、1台汤姆逊-CSF VE-130 HUD和1套数字化自动武器发射系统。
  1978年9月,幻影4000在圣-克劳德首次对外公布。1979年3月9日,幻影4000原型机在法国伊斯特斯完成首飞,幻影2000已经在此一年前首飞成功(1978年3月10日)。1979年是这是达索公司研制出第一型战斗机的30周年纪念——1949年的2月,达索公司设计的第一型喷气战斗机飓风战斗机上天——吉恩•玛利•萨格特驾驶幻影4000原型机在首次试飞中就跨越了马赫1,幻影4000的首飞成功这是达索公司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成就,和幻影F1、幻影2000以及阵风的诞生一样。它是达索公司研制的第一型三代重型制空战斗机。
  幻影4000的飞行测试进展的非常顺利:在1979年3月9日的第一次试飞中,幻影4000达到了马赫1.2的速度?苑稍笔鞘羌?鳌ぢ昀?と?裉亍5诙?问苑芍写锏搅寺砗?.6。4月11日,幻影4000的第6次试飞就突破两倍音速,达到马赫2.04。相比之下,同年对外公开的狂风战斗轰炸机用了5年的时间才达到这个成绩。幻影4000的爬升率也是狂风战斗轰炸机望尘莫及的,主要原因在于幻影4000的推重比远高于狂风。
  在试飞期间,幻影4000显示出来的性能完全能与F-15匹敌。当时达索公司的总裁塞尔吉•达索向外界宣布:“幻影4000将凭借它的优异性能成为重型制空战斗机领域内的精英,它是世界上最好的飞机!”。
  但是,在80年代初期,幻影4000被法国空气采用的可能性已经消失了。甚至于原本幻影4000有可能获得的定单——取代幻影IV成为法国核威慑力量的代表——也被幻影2000N夺走了。法国空军抛弃幻影4000的理由没有一个官方的说法,据防务专家推测,幻影4000在性能的优势是勿庸置疑的,但它的采购单价太高,而法国空军同时认为,幻影2000战斗机对于制空作战已经够用了。与此同时,法国政府已经将注意力转向了欧洲战斗机,以及随后独立研制阵风战斗机。
  当年6月,幻影4000首次参加了巴黎航展,1980年底,幻影4000原型机已经飞行了大约100小时。1981年,发动机由M-53p2换成了M-53-5。1982年,它作为拦截机和攻击机参加了英国范堡罗航展。
  达索公司为幻影4000的出口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在经过第一个系列的试飞后,它被送往布尔歇机场参加1979年的巴黎航展, 航展一向是航空公司宣传新产品最好的新闻发布会。达索公司希望除了法国空军之外,还能找到国外客户的定单,以分散飞机的制造成本,就像幻影III在世界飞机市场上取得的成功一样。马塞尔•达索在1978年的自转中指出:“许多国家都希望能通过许可证制造的方式获得幻影4000。”但他并没有指出是哪些国家。
  无论如何,达索公司还没有完全失去希望。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幻影2000的出口速度已经降低,达索公司已经准备开发更高级的改进型(幻影2000-5)。为了进一步巩固市场,达索公司在1986年重新启动幻影4000项目,将它的名字由超级幻影4000改为幻影4000,并将涂装换成沙漠迷彩,充分显示了其进军中东市场的决心。它换装了推力更强劲的M-53p2发动机,并与阵风一起参加了当年的范堡罗航展。1987年2月16日,幻影4000进行了它的第267次飞行,并开始作为阵风战斗机的测试平台(研究三角-鸭式翼布局在紊流条件下的飞行情况)。1987年,它再次出现的巴黎航展上。
  同年4月25日,塞尔吉•达索在Nice-Coast of Azure机场将幻影4000和阵风战斗机一起介绍给沙特空军参谋长法赫德亲王。这是专门组织的一次表演。在进行飞行表演时,机场的航班全部停下。路易斯•伊恩作为试飞员向来宾展示幻影4000的性能。塞尔吉•达索公开声称:“并非只有美国才能制造如此先进、强大的飞机!”
  1995年,它被运往巴黎,成为勒布尔歇博物馆的永久展品。这架光荣的演示机在被送进博物馆之前,塞尔吉•达索悲伤的说:“机会错过了,因为这架飞机是我们唯一可以与F-15战斗机竞争的飞机”。阵风和幻影2000-5从那时开始成为法国空军的象征。
  幻影4000除了一架在博物馆展出的原型机和一个破碎的重型制空战斗机的梦想外再也没有留下更多的东西,但作为法国航空技术多年积累的结晶,它仍将与XB-70战神俾女、CF-105箭等一些了不起的原型机一起名留青史。

RAFALE C
法国“阵风”系列战斗机。
  “阵风”是法国达索飞机公司为法国空海军研制的下一代战斗机。1983年该公司宣布研制先进实验战斗机(ACX),取名“阵风”A。实验型“阵风”A于1984年3月开始设计,先采用两台美国通用动力公司(GE)地F404涡扇发动机作为过渡动力装置,之后再换装当时法国斯奈克玛公司在研的推比10级的M88涡扇发动机。“阵风”A于1985年12月出厂,1986年7月首次试飞,之后按计划完成440次363小时的各种飞行试验。1990年2月“阵风”A换装M88涡扇发动机进行试飞,至1990年底共完成500多次飞行试验。“阵风”A的飞行试验包括在陆地机场模拟航空母舰甲板着陆和进场。后来共制造5架原型机供试用,其中有2架空军型“阵风”C(单座)和1架空军型“阵风”B(双座)及两架海军型“阵风”M,另有1架机体于1991年10月交图卢兹试验中心做疲劳试验。第1架“阵风”C原型机于1991年4月首次试飞,海军型“阵风”M01于1991年12月13日首次试飞,1993年4月19日首次在航母上着陆。“阵风”双座型于1993年4月30日首次试飞。
  达索公司原估计“阵风”战斗机总需求量为800多架,其中法国空军需要234架,法国海军需要78架。空军的234架中有139架是双座战斗机。海军型将于1996年开始交付。“阵风”战斗机的研制费估计为70亿美元。估计单价超过6000万美元。
  虽然政府制订的多年采购计划一再被延迟,但飞机的研制工作一直没有停顿。现在法国政府终于下达了首批采购计划,第一批生产型也在进行使用试飞,很快将交付用户。“阵风”在研制过程中不断引进新技术,其功能比原计划有了很大扩展,不仅有很强的空战能力,还有一定的对地攻击能力,现在正在向“全面的多任务型“战斗机发展。而新出厂的“阵风”与原计划相比已完全不能同日而语了,它与目前现一代战斗机的性能“代沟”也越来越大了。特别令人注目的是,法国国防部已经在着手对“阵风”的继续改进的发展计划,并打破了该机一直由法国自己承担研制和生产的传统,正在向全球招标。
  “阵风”战斗机与欧洲战斗机“台风”和瑞典宇航公司正在发展的JAS-39“鹰狮”并称为欧洲“三雄”,它们被认为是三代半战斗机。因为它们虽然没有采用像F-22“猛禽”第四代战斗机的技术,如外形设计隐身技术、推力矢量技术、超音速巡航技术等,但比起现在服役的第三代战斗机又采用了大量的现代技术,因而,其综合作战性能有了很大提高,而且有相当大的进一步发展潜力。
  “阵风”采用“复合后掠”三角翼、大的高位活动鸭式前翼和单垂尾气动布局;为改善进入发动机进气道的气流,提高大迎角情况下的进气效率,进气道位于下机身两侧;大量采用碳纤维和Kevlar纤维等复合材料,铝锂合金;采用钛部件的扩散连接/超塑成形等加工工艺;采用有极限过载自动保护、故障情况下系统重组功能及抗颠簸功能的电传操纵系统;采用侧驾驶杆、光纤、声控、广角全息平视显示器、准直瞄准器和侧面的两个多功能彩色显示器等先进设备。
  “阵风”采用了悬臂式复合三角形多梁中单翼,大部分部件和升降副翼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部件安装接头用铝锂合金制造。升降副翼可同向和差动偏转。钛制造的全翼展两段式前缘缝翼自动与升降副翼联动,可改变机翼弯度,增加升力。翼根整流罩为聚芳酰胺纤维复合材料。所有操纵面均由电传操纵系统通过液压舵机操纵。
  常规半硬壳式结构机身的50%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前机身主要是常规铝合金,后机身为碳纤维复合材料。铝锂合金机身侧蒙皮。机头整流罩和喷管整流罩为聚芳酰胺纤维复合材料。起落架及发动机舱门为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垂尾前缘的机身两侧有门式减速板。
  前翼是全动后掠上单翼,用电传操纵系统液压操纵。主要为超塑成型的钛合金扩散焊接。起落架放下时,前翼可自动抬起20°,以提供额外的升力。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悬臂式垂直安定面和嵌入式方向舵采用蜂窝芯结构。垂尾尖端为聚芳酰胺纤维复合材料。舵面用电传操纵系统液压操纵。无辅助操纵面。梅西埃•西班牙公司为“阵风”研制了液压收放前三点式起落架,前、主起落架均为单轮。前轮可液压操纵转向,前、主轮均向前收起。设计着陆下沉速度4米/秒,飞机着陆前不需拉平。主轮的米芝林公司径向轮胎尺寸为810×275-15,胎压16×105帕(16.3千克/厘米2)。主、前轮均采用碳材料刹车装置。用电传操纵系统操纵。应急用减速伞放在方向舵根部的圆柱形舱内。
“阵风”装马丁•贝克Mk15零零弹射座椅,座椅倾斜29°。单块式风挡,舱盖向右侧打开。舱盖上涂黄金涂层,用以减小座舱雷达反射面积。用小行程油门杆。在右控制台上有侧驾驶杆。

F-22 RAPTOR
 F-22猛禽(F-22 Raptor)是由美国洛克希德•马丁、波音和通用动力公司联合设计的新一代重型隐形战斗机。也是目前专家们所指的“第四代战斗机”(此为西方标准,若按俄罗斯标准则为第五代)。它将成为21世纪的主战机种。主要任务为取得和保持战区制空权,将是F-15的后继型号。
F-22是美国于21世纪初期的主力重型战斗机,它是目前最昂贵的战斗机。它配备了可以不发射电磁波,用敌机雷达波探测敌机的无源相控阵雷达和探测范围极远的有源相控阵雷达,AIM-9X(响尾蛇)近程格斗空对空导弹、AIM-120C(AMRAAM)中程空对空导弹、推重比接近10的涡扇引擎、先进整合航电与人机接口等。在设计上具备超音速巡航(不需要使用后燃器维持)、超视距作战、高机动性、对雷达与红外线隐身性(隐身)等特性。据估计其作战能力为现役F-15的2到4倍。将会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世界重型战斗机的霸主。研发F-22的的技术也同时应用到了下一代F-35上。
  生产分工图F-22采用双垂尾双发单座布局。垂尾向外倾斜27度,恰好处于一般隐身设计的边缘。其两侧进气口装在翼前缘延伸面(边条翼)下方,与喷嘴一样,都作了抑制红外辐射的隐身性设计,主翼和水平安定面采用相同的后掠角和后缘前掠角,都是小展弦比的梯形平面形,且机翼上涂有吸收雷达波的特殊材料。水泡型座舱盖凸出于前机身上部,全部武器都隐蔽地挂在4个内部弹舱之中。
结构特点
  在平面内为带高位梯形机翼的带尾翼的综合气动力系统,包括彼此隔开很宽和带方向舵并朝外倾斜的垂直尾翼,并且水平安定面直接靠近机翼布置。按照技术标准(小反射外形、用吸收无线电波的材料、用无线电电子对抗器材和小辐射的机载无线电电子设备装备战斗机,其设计最小有交错射面为0.005-0.01平方米左右) (机密)。在机体上广泛使用含热塑(12%)和热作用(10%)的聚合复合材料(KM)。在批生产的飞机上使用复合材料(KM)的比例(按重量)将达35%。两侧翼下菱形截面发动机进气道为不可调节的进气道,为敷设发动机压气机冷壁进气道呈S形通道。发动机二维喷管,有固定的侧壁和调节喷管横截面积及按俯仰±20°角偏转推力向量而设计的可动上调节板和下调节板。
航电系统
  导弹挂载图按TRW公司通用手册研制的整套综合机载无线电电子设备包括:中央数据综合处理系统;综合通讯、导航和识别系统ICNIA和包括无线电电子对抗系统的全套进行电子战的设备INEWS;具高分辨力的机载雷达AN/APG-77和光电传感器系统EOSS,两个镭射陀螺仪的超黄蜂LN-100F惯性导航系统(HHC)。机载雷达为带电子扫描的主动相位阵列雷达,它包含了1000多块模组,其中使用了超高频率范围的单一积分系统技术。为提高隐蔽性,设计有雷达站被动工作状态,它保证雷达站以主动状态工作时使信号更不容易被截获。飞行员座舱内的自动仪表设备包括4台液晶显示器和广角仪表起飞着陆系统。
雷达系统
  F-22的AN/APG-77雷达是1个用于探测目标的有源相控阵系统。它通过集中式数据处理系统与其他传感器和航空电子设备一起工作。处理器控制天线发射和接收波束的图形,以及处理接收的雷达数据。 APG-77雷达的技术基础是超可靠雷达(URR)计划和空军的有源相位阵列雷达试验。超可靠雷达的独特的特点是得克萨斯仪表公司的固态相控阵(SSPA)天线。每个辐射元件的独立发射和接收是这种系统设计中的创新之处,并确保提高了灵活性、小的雷达反射截面积和宽的频带。
  最大特点是合成了捷变光束控制,它允许一部雷达同时履行搜索、跟踪和目标瞄准任务。捷变光束控制同样使雷达搜索其它空域,而同进可能继续跟踪优先打击的目标。另外,雷达的低截获率能力使F/A-22在瞄准装备有雷达警报接收机和电子干扰设备的敌机时,而敌机还不知道其已被瞄准。
  APG-77雷达的主要特性:工作频率:8至12GHz;扫描范围:电子扫描,±方位90°;真实波束地形测绘:148公里;多普勒波束锐化:18.5公里、37公里或74公里;活动目标指示:74公里;边测距边搜索:296公里(迎头);边速度搜索边测距 296公里(迎头)。平均故障间隔时间450小时(预测值)。
机体性能
  
  德州F-22展示机
  KC-135空中加油机与F-22
  [编辑] 一般特征
  机组员:1名飞行员
  全长:62 呎 1 吋(18.9 米)
  翼展:44 呎 6 吋(13.56 米)
  全高:16 呎 8 吋(5.08 米)
  翼面积:840 平方呎(78.04 平方米)
  空重:31,700 磅(14,379 公斤)
  一般起飞重量:55,352 磅(25,107 公斤)
  最大起飞重量:80,000 磅(36,288 公斤)
  引擎:2 具普惠(Pratt & Whitney)公司 F119-PW-100 涡轮扇发动机,每具最大后燃出力 35,000 磅(155.7 kN)
  飞行表现
  极速:2.25 马赫(1,500 哩/时,2,414 公里/时)
  巡航速度:1.82 马赫(1,220 哩/时,1,963 公里/时)
  飞送航程:1,600 哩(1,840 海浬,2,960 公里), 加挂2个外部燃料箱
  最大升限:18000 米
  翼负荷:66 磅/平方呎(322 公斤/平方米)
  推力:310千牛(加力)195.8千牛(普通)
  满载内载燃料:1.09(18,000磅)
  50%内载燃料:1.26(9,000磅) 集体
  最大 G 限:?3.0/+9.0 G
  起飞滑跑距离:610米
  着陆滑跑距离:914米
  作战半径:2177千米
  最大俯冲速度:2.5马赫
  前后轮距:6.04米
  最大有效载重:11340千克
  最大起飞质量:27273千克
  空重:13636千克
机载武器
  机炮:1门20mm M61A2火神式六管旋转机炮,配有480发炮弹
  空对空构型:
  6枚AIM-120C先进中程空对空导弹
  2枚AIM-9X响尾蛇导弹或AIM-132
  空对地构型:
  2枚GBU-32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oint Direct Attack Munition, 简称JDAM)或
  2枚风偏修正弹药洒布器(Wind Corrected Munitions Dispensers, 简称WCMDs)或
  8枚GBU-39小直径炸弹(Small Diameter Bombs, 简称SDB)或
  AGM-88辐射反雷达导弹

Eurofighter Typhoon
EF-2000:
  研制国家:国际合作,名称:台风(Typhoon)
  一、概述:
  EF-2000欧洲战斗机(Eurofighter)前身为EFA,是欧洲战斗机公司(英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4国合作)研制的新型单座双发超音战斗机,主要用于执行防空和空中优势任务,兼具对地攻击能力。
  该机源于1983年5月英国、德国、意大利提出的FAP试验机计划,1984年7月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5国达成协议,联合发展90年代使用的先进战斗机,1985年7月法国宣布退出该项目,1992年英、德、意、西四国为降低成本,对原EFA方案做了调整,新方案称为EF-2000。该机计划生产7架原型机,首架原型机于1992年5月11日出厂,1994年3月27日在德国首飞,1998年9月被同时命名为“台风”(Typhoon,正式名称仍为Eurofighter),生产型于2000年3月开始交付。
  该机采用鸭式三角翼无尾式布局,矩形进气口位于机身下侧,全权4余度主动控制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具有按任务自动配置能力。除鸭翼外、机身、机翼、腹鳍、方向舵等部位大量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该机机动性敏捷性限,具有短距起落能力和部分隐身能力,主要装备英、德、意、西四国的空军。
  EF-2000的主要机载设备包括:GEC-马可尼公司的ECR90多功能脉冲普勒雷达,先进集成辅助自卫子系统(DASS),红外搜索/跟踪系统(IRST),具有头盔显示器、语音控制系统等控制的高度集成化自动化的座舱显示系统,STANG3838北约标准数据总线。
  二、性能指标
  尺寸数据:翼展 10.95米,机长 15.96米,机高 5.28米,机翼面积 50.00平方米。
  重量数据:空重 975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 21000千克。
  性能数据:最大速度 2330千米/时。
  武器装备:一门 27毫米型机炮,13个外挂点。
动力装置:两台欧洲发动机公司FJ200涡扇发动机,推力 2*60千牛,加力推力 2*90千牛。

F-5A Freedom Fighter
F-5E Tiger II
  研制国家:美国
  名称:F-5E/F“虎”II式战斗机
  型号:F-5E/F
  研制单位:诺斯罗普公司生产研制及生产现状:
  一、概述
  F-5E/F“虎”II式战斗机在20世纪70年代成为美国对其第三世界盟国进行军火倾销的主力机种,由于该机经历过实战考验并承袭有前一代F-5A/B“自由战士”战斗机维护方便等特点,使其在问世后的10年内,被销售至全球21个国家和地区。并因此在国际军火交易中形成法国“幻影”III、前苏联MiG-21以及F-5E/F三种机型鼎立的局面。
  二、装备情况:
  中欧地区
  早在20世纪70年代,瑞士空军已开始对其主要机种进行现代化换装,诺斯罗普公司生产的F-5E被选中,以替代英国造“猎人”式战斗机执行防空任务。瑞士于1976年开始的代号为“和平阿尔卑斯”(Peace Alps)的换装计划,通过美国军火外销途径初步选购了66架F-5E和6架F-5F,随后又在1981年增购32架F-5E和6架F-5F,所有F-5均在1985年3月交付瑞士空军,并担任“瑞士巡逻兵”(Patrouille Suisse)特技飞行队表演用机。平时仅有3个中队执行战备任务。然而一旦有战事爆发,可全部动员所有战斗机中队,F-5E机队也将进驻前线机场。瑞士空军的F-5E战斗机主要用于防空任务,装备AIM-9P“响尾蛇”导弹,也有部分为可执行对地攻击任务并能携带AGM-65G激光制导炸弹的攻击机。
  F-5战斗机是美国诺斯罗普公司在1955年开始研制的,绰号“自由战士”。其设计特点是:不追求高性能,机载设备比较简单,自动化程度不高,重量轻,使用维护方便,能在野战机场起飞着陆,造价低。
  F-5的原型机于 1959 年3月试飞。1962年该机被美国国防部选为“军事援助”的主要机种,用以取代 F-84 和 F-86飞机。美国空军只装备少量的 F-5,以供训练受援国和受援地区的飞行员之用。
  F-5E绰号“虎”,是 F-5的改进型。1970年它被美国国防部选为“国防战斗机”,作为F-5A的后继机,在80年代初用来装备一些军事受援国和受援地区的空军。其中向台湾提供了100架,并于1979年前在台湾装配完毕。
  F-5E是以前苏联的米格-21和苏-7为主要作战对象而研制的,要求它的中、低空性能接近于米格-21,同时还具有对地攻击的能力。据报道,在研制F-5E时,特别注意改善它的空战机动性。
  F-5F是F-5E双座战斗/教练型。由于增加了一个座椅,故机身增长了 1.04 米。F-5F动力装置是两台通用电气公司的J85-GE-21型涡轮喷气发动机,单台推力2268公斤(带加力)。其火控系统与F--5E基本相同。
  F-5F在机头右侧装1门M-39A2型20毫米航空机炮,备弹 140 发,翼尖2枚 AIM-9 型“响尾蛇”空对空导弹。除此之外,翼下和机身下还可以吊挂3175公斤的炸弹,MK-82型500磅炸弹,SUU-20型炸弹和火箭发射巢等。其电子设备有: AN/ARC-164型超高频通讯设备,SST-181X波段雷达应答器,AN/APX-72敌我识别器, AN/ARA-50型超高频无线电罗盘,AN/ARN-118型塔康导航系统,AN/ARN-108型盲目着陆系统,CPU-80型航向电子计算机以及AN/AIC-18型机内通讯联络系统等。
  F-5F的生产型于 1974年9月25日 首次试飞,其首批于 1976 年投入服役。该机机长15.72米,翼展(翼尖不带导弹)8.13米,机高4.01米,尾翼翼展4.31米,飞机空重4346公斤,最大起飞重量11192公斤,最大平飞速度(11000高空)M1.55,最大巡航速度(发动机不加力)M0.98,经济巡航速度MO.80,最大爬升率(标准大气压/海平面)10130米/分,实用升限15484米,航程(带最大燃油量,且着陆时有20分钟的备用油)2946公里。目前,台湾只少量地装备有这种飞机,它也是台湾较为先进的机种之一。
  据报道,这种飞机每架售价 550万美元,目前世界上有近二十个国家和地区购买了这种飞机。
  东南亚地区
  新加坡空军装备有24架F-5E和6架F-5F,可携带AIM-9“响尾蛇”空对空导弹,最后一批5架是以备份零件组装而成。事实上,新加坡也是最后一个使用美原厂生产的F-5E的国家。新加坡宇航公司曾自行将8架F-5E改装为RF-5E。1994年又从约旦得到7架F-5E。新加坡空军的F-5E/F也换装新HUD/WAC等航电设备,以及SPS-2000雷达告警装置、利顿LN-93激光惯性陀螺仪、两具多功能彩色显示屏、HOTAS油门推杆,和一套空中数据控制器,所有功能可由1553B数据总线完成集中处理。然而,这其中最具特色的则是FIAR Grifo F/X强化型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这种雷达有10种空对空及14种空对地搜索模式,可与先进中程空对空导弹及半主动式反辐射导弹协调运作。为能安装这种新型雷达,在机鼻内的部分电子设备组须向后方延伸,因此取消了一门20毫米机炮以便容纳较大型的雷达天线,这批经过现代化改装的机型为F-5S/T。
  马来西亚于1982年订购了17架F-5E与3架RF-5E侦察机。马来西亚空军的F-5中队均用于防空任务,并将型号改为M29。装备有AIM-9“响尾蛇”和精确制导炸弹,可在空战结束后用于发动对地攻击。此后马来西亚又从泰国获得4架F-5F。印尼也装备有16架F-5E和4架F-5F,1995年3月曾进行过性能改进。
  泰国引进27架F-5E和3架F-5F,泰国空军的F-5E被称为B.Kh.18A战斗机。1985年6月,20架F-5E交由以色列IAI进行性能提升改装,加装了LN-39惯性导航系统、AN/ALR-46雷达警示接收器、ALE-40电子战/热焰诱饵发射器,以及马可平视显示器与空中告警装置。还有18架仅加装平视显示器和惯性导航系统,用于执行对地任务,此外泰国空军还购得通用电机公司的GPU-5/A型30毫米机炮吊舱,挂载于机腹中线,这款机炮舱内携带有一门四管GAU-13/A转膛机炮,射速为每分钟2400发。
  南越空军曾于1972年接收到18架从伊朗转交来的F-5E,其它的同型机也多半是从美国的盟国转手而来。但在南越空军的作战记录上却不常见到F-5E的出击记载。在1975年4月30日越南统一之前,南越空军曾有多达22架以上的F-5E和4架F-5A飞抵泰国寻求庇护,美国将这批战斗机全部运返本土的麦克利兰基地(McClellan AFB)封存,以待日后再转售给其他国家。这批回到美国的前南越空军飞机,后被用作美国空军成立的假想敌中队编制机种,用于模仿“敌对”国家使用的米格机型,参与美军训练。其中曾有两架F-5E被赠送给东欧国家,一架于1977年赠予波兰,目前该机陈展于克拉考(Cracow),另一架送给捷克,该机现陈列于布拉格的科贝里(Kbely)航空博物馆。
  东北亚地区
  韩国也是F-5E的主要使用国之一,除RF-5E之外,几乎所有的F-5系列均有装备。总计共有126架F-5E和20架F-5F。1980年,韩国的韩航军用飞机工厂与诺斯罗普公司签约授权在当地批量生产48架F-5E和20架F-5F,以及其J85-21发动机,在1974—1986年间,共制造出233架F-5E/F交付韩国空军使用,其发动机由三星航天制造。
  西亚与中东
  1971年,沙特在美国代号为“和平苍鹰”的军事援助计划下获得其第一批20架F-5B和30架F-5E战斗机。1975年,在“和平苍鹰”二号计划中沙特再次得到40架F-5E和22架F-5F。1982年,沙特又获得10架RF-5E侦察机,还另外添购了4架F-5E和1架F-5F。沙特的F-5战斗机被用于对地支援任务。此外,还能搭载AGM-65A/B“幼畜”导弹,可执行对地及反舰任务。甚至据传沙特还以F-5E搭载法制马特拉R。550“魔术”空对空导弹。电子装置则有LN-33惯性导航系统与加装的空中加油管,可配合KC-130进行空中加油作业。此外,美方还提供有ALQ-101/119电子战吊舱。双座型还在座舱内装有诺斯罗普公司生产的AVQ-27激光标定系统。在海湾战争期间,沙特F-5E以执行支援任务为主,其中一架曾于1991年2月13日被伊拉克地面炮火击落。
  1982年巴林获得8架F-5E和4架F-5F战斗机,但到最后F-5E/F仅剩下5架。1974—1976年间,伊朗共有166架以上的F-5E/F,编成8个中队,并维持了较高水平的作战能力。这批战斗机还装有惯性航行系统和武器/弹道投掷计算机。但至1988年两伊战事结束时,伊朗仅剩余不到一个中队的F-5E。1975年美国提供约旦61架F-5E和12架F-5F,稍后又从苏丹取得一架F-5F,目前可能仅有1个中队仍在使用F-5E/F。
  北非与中非
  美国于1981年出售16架F-5E和4架F-5F给摩洛哥,以及一批为数不详的AGM-65B对地导弹和“石眼”集束炸弹,1989年10月,12架前美军驻英国基地的F-5E假想敌机也转售给摩洛哥。突尼斯购买了6—8架F-5E,和4架F-5F,这批战斗机在1984—1985年间完成交付。在1978年美国向苏丹提供了10架F-5E和2架F-5F,涉及这项交易的资金还是由沙特暂时垫付,以供苏丹抵御亲苏联的埃塞俄比亚。苏丹在1982年和1984年分别取得这批战斗机,驻防于喀土木,然而苏丹却在索马里与埃塞俄比亚之间爆发的奥加登危机中接收大批两架叛逃的埃塞俄比亚方面叛逃的F-5E。至于肯尼亚空军,则于1976年向美订购有10架F-5E和2架F-5F。
  拉丁美洲地区
  巴西向美购买53架F-5E和9架F-5B,所购的F-5E均装有用以改善飞行稳定性的垂尾延伸背鳍,以及在机背上加装有甚高频天线。巴西空军装备的F-5E战斗机后来均进行了性能改进以延长服役寿命,大部分加装有空中加油装置,可与KC-130、KC-135等加油机配合进行空中加油作业。智利向美采购的15架F-5E和3架F-5F,也装有垂尾延伸背鳍以及机背上方的甚高频天线,这些战斗机担任着智利北部的空防任务,而南部地区领空则由其装备的“幻影”50C战斗机负责。墨西哥也曾订购过10架加装垂尾延伸背鳍和机背甚高频片天线的F-5E和2架F-5F。美国还向洪都拉斯出售过几架翻修过的F-5E与两架F-5F双座机。

A-6A Intruder
 A-6“入侵者”重型亚音速舰载攻击机的研制始于1956年。在朝鲜战争期间,美海军感到迫切需要一种全天候重型舰载攻击机,此种攻击机应能低空接近目标。1957年5月美海军正式招标,同年12月选中格鲁门公司的方案,1959年3月和1960年3月分别签订制造原型机的合同,两批各制造4架。1960年4月第一架原型机试飞,1963年1月生产型开始服役。
  随后格鲁曼公司研制的A-6被美海军选中,开始了它长达30余年的服役。其中最先进的A-6E型生产了700架,总产量达到四位数。现格鲁曼公司已成为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的一部分。A-6的主要用途是:借助于较完善的自动化导航和攻击系统,即使在恶劣天气条件下或夜间都可以携带大量攻击武器,以低空高亚音速突防,对敌方纵深地面目标实施核和非核攻击。
  A-6的改进型包括:
  A-6A是第一种生产型,1963年1月开始交付海军,1970年12月停产,共生产了488架。采用数字显示统合攻击导航系统,包含雷达、自动驾驶系统、惯性导航装置,实现了精准攻击和高度自动化系统。A-6A最初装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的J52-P-6A涡轮喷气发动机,单台推力37.8千牛(3855千克),后来改装了J52-P-8A,单台推力为41.4千牛(4220千克)。有4个翼下挂架和一个机身挂架,每个挂架能挂1633千克载荷。除可挂炸弹外,还可挂“小斗犬”空地导弹或副油箱。机载设备有数字式综合攻击导航系统(DIANE),可以在夜间和不良气象条件下自动导引飞机接近目标、投弹和退出。A-6A在越南战争中大量使用,其中80%的任务都是在夜间执行的。由于飞机电子设备很复杂,每飞行小时的维护工时高达90多小时,因此出勤率不高。
  A-6E1972年服役,1992年总计生产230架,并将A型大量改为E型,是A-6主要的型号。1970年11月10日首次试飞,1972年12月正式服役,1991年停产,共生产205架。A-6E仍装J52-P-8A涡喷发动机,主要改进在于机载电子设备。机上装有AN/APQ-148多功能雷达,能同时进行地形测绘和对固定或活动目标进行跟踪和测距,具有地形跟踪能力。AN/ASQ-133晶体管数字计算机及接口装置(数字/模拟和模拟/数字转换装置),能与雷达导航、惯性导航和多普勒导航设备、通信装置和自动飞行控制系统配合工作。装有新型武器投放控制装置(ACU)。
  1974年在A-6E机首下方加装AN/ASS-33TRAM(目标识别攻击复合感应器),并改造为A-6E/TRAM型。该装置和多功能雷达结合在一起,能使飞机在恶劣气象条件下和宽广的目标区内的探测、识别和攻击目标的能力得到改善,从而提高攻击精度。TRAM是由FLIR(红外线前视装置)、雷达系统及照射装置组成,外观呈球形。1990年换装波音公司制造的复合材料主翼,增强了外挂力,改装了J52-P408发动机,机上主要武器包括AGM-65空对地导弹、AGM-84E对地导弹、AGM-88“哈姆”(HARM)反辐射导弹、ALM-9L/M空对空导弹。1974年10月首飞,装备全套改进设备的飞机于1978年12月开始交付。到1988年,所有的老式A-6E全部改装成了A-6E/TRAM型。
  A-6E/SWIP是按照美国海军的“系统武器综合计划”(SWIP)改进的新型,将换装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的J52-P-408/409发动机,多模态攻击雷达,广角平显,夜间攻击导航系统,GPS系统,MIL-STD-1553B数据总线,中央大气计算机,雷达告警接收机和AN/ALQ-126电子对抗系统等,从而具有发射AGM-88“哈姆”反辐射导弹、AGM-84“鱼叉”反舰导弹、AGM-65“幼畜”空地导弹和AMRAAM先进中距空-空导弹的能力。最后生产的21架复合材料机翼型A-6E已经部分地实施了该计划,2架A-6机载设备试验机分别计划于1992年9月和1993年5月试飞,计划对110架A-6E进行这项改进。
  A-6F“入侵者”改进计划原称A-6E改,是A-6E的改进型。根据1984年7月签订的合同,格鲁门公司提出了对A-6飞机进行重大改进的方案。方案包括采用新的航空电子设备,采用经过改进的诺顿公司15千兆赫波段雷达,机翼下增加两个“响尾蛇”导弹或AIM-120先进中距空空导弹(AMRAAM)的挂点。并换装通用电气公司F404-GE-400D不加力涡扇发动机,推力47.6千牛(4854千克)。将装一台凯撒公司的平视显示器、两台显示处理机和五台多功能显示器。新飞机将为驾驶员装备垂直和水平情况显示器,为轰炸领航员提供前视红外探测系统、雷达和武器管理显示器。所有这五种显示装置以及飞机的AYK-14战术计算机都与F-14D“雄猫”飞机上的通用。原计划1989年后期制成第一架试验型飞机,1990年开始生产,将之做为ATA(先进战术攻击机)服役之前的过渡机种,但美国海军1987年取消了该计划,在此之前只生产了3架A-6F原型机。
  A-6G是在A-6F取消后的替代计划。美国海军打算利用A-6F上所发展的成果对167~300架A-6E进行改装,将之做为ATA(先进战术攻击机)服役前的替代机种。后来考虑到两者的投入使用时间靠得较近(原计划ATA于90年代中期交付),再加上财政紧张,该计划于1988年12月取消。
  由于“年纪”大了,A-6已退出现役,有一部分被投进海里当引诱鱼儿的铝质暗礁,可谓“老革命遇上了新问题”。
  A-6有一些特殊改型,如CCWA-6A。该改型把根据美国海军合同研制的环流控制机翼装在了A-6A的机体上,它采用从发动机引气到机翼前缘,增加流过翼面的空气流量的办法来实现增加升力的目的。试验表明,它可以使着陆速度和滑跑距离大大减小,接地速度从222千米/小时降到145千米/小时,总重15150千克时的着陆滑跑距离从518米降到328米。其它结果也由海军研究与发展中心作了鉴定。
  基本技术数据
  全长16.69m
  全高4.93m
  全宽16.15m
  机身重量12.5t
  最大速度1037km/h
  海面爬升速度2323m/min
  最大航程18000km/1630km(外挂量最大时)
最大武器装载量8.16t

EA-6B Prowler
 EA-6B是美国格鲁门公司(现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在EA-6A基础上改进研制的4座舰载电子干扰机,1966年秋签定研制合同,1968年5月25日首飞,1971年1月开始交付使用,共生产了170架,最后一架飞机于1991年7月29日交付。
  EA-6B徘徊者电子战飞机,1971年服役,装备120架,2010年前后将被EA-18G“咆哮者”电子攻击机取代。是为了满足美国海军电子对抗护航飞机的要求而研制的,它能在执行攻击和监视任务期间由于破坏敌人雷达和通信装置而保护美国海军舰船和飞机。第二位的任务包括电子监视、反舰导弹防御以及地面和空中雷达操作员电子反对抗训练。EA-6B 被认为是航母飞机联队作战的必不可少的部分。
  EA-6B徘徊者电子战飞机是一种电子对抗飞机,它是以A-6入侵者攻击机机身为基础的。这种飞机用于航空母舰和前进基地,以完全集成的电子战系统进行作战,该系统综合有远程全天候能力和先进电子对抗措施。在原A-6机身上增加的垂直安定面上的前向设备舱和吊仓型整流罩装有更多的航空电子设备。肩并肩的座舱安排对于四位机组人员(一位驾驶员和三位电子对抗官员)来说,效率最大,视线好,而且也舒适。
  EA-6B的目的是干扰和破坏敌方陆基、舰载和机载指挥控制通信以及与预警、目标捕获、监视、反飞机炮、空对地导弹、地对地导弹和地对空导弹有关的雷达。在这一任务中,它支持在密集雷达控制的环境中的舰载战术和战斗群作战。
  主要电子对抗系统是ALQ-99(V)干扰仓。海军目前正在为至少54架飞机采购ULQ-113(V)2通信干扰机。ALQ-99(V)是一部复杂的、能力强的战术干扰系统,是电子战设备的心脏。它有高功率发射机和易操纵的高增益天线以及必要的产生器和射频激励器。
  EA-6B使用吊仓式安装,可使用吊仓混合装置对付特定的威胁,改善了灵活性。飞机最多能载5个吊仓,而典型任务则载3个。由一组发射机对抗不同辐射体频率,发射机覆盖8个特定频段。
  干扰系统的心脏是CPU,它完成干扰机管理,威胁数据处理和操作员显示生成。系统集成接收机(SIR)组向CPU提供基本威胁数据,然后CPU将该数据与可编程的脉冲重复频率、波长、战斗序列和位置信息加以比较,识别出辐射体。CPU推荐干扰选择方案或自动地作出选择,控制发射波束并检查发射机调谐精度。
  EA-6B的外形与A-6的各型号基本相同,但机头较长,以容纳4座的座舱和设在机背的大型电子设备舱;对机翼作了加强,以适应总重增大和疲劳寿命的要求;加强了起落架与着舰钩的结构;4名机组人员位于两个前后隔离的舱室内,除了前舱的一名驾驶员和后舱的一名导航员外,两个舱各有一名电子战操作员,后舱的负责ALQ-99战术干扰系统的操作,前舱的则负责通讯、导航、自卫电子干扰和箔条弹的发射,每名电子战操作员都能独立进行侦察和实施干扰;可携带AGM-88A“哈姆”反辐射导弹。
  除标准型外,EA-6B还有几种不同改型:
  EXCAP 在标准型的基础上加强了作战能力,共生产了25架。
  ICAP-1 增强了电子干扰能力,该型号已全部改进为ICAP-2。
  ICAP-2 进一步加强电子干扰能力。
  ADVCAP 由ICAP-2改装而成,更换了新的机载设备,加强了飞机的外挂能力,改进了机翼的气动外形,换装了推力更大的发动机。

A-7B Corsair II
类型 攻击机
  生产公司 Ling-Temco-Vought
  首次飞行 1965年9月26日
  服役 1967年2月
  退役 1991年(美国空军)
  主要用户 美国海军
  美国空军
  希腊空军
  葡萄牙空军
  生产数量 1,569架
  单位造价 每架286万美金
  衍生机型 F-8战斗机
  A-7海盗二式攻击机是以美国海军的杰出战斗机,是一架以F-8战斗机为蓝本去开发的攻击机。“A-7A”和“A-7B”为航空母舰用之舰载机,因它的性能优异,所以美国空军也决定采用它,这样的情形下开发出的就是“A-7D”。而海军方面看空军的“A-7D”性能优异,就把引擎改良之后,自己使用的就是“A-7E”。希腊空军也将这一种机型购买来使用,即是“A-7H”型。葡萄牙空军也向美国购买同类型为“A-7P”。但是,这一型机是把A-7A仿A-7-E的结构、制造出售的。而A-7在之后试做的A-7F,则把最大时速提高为1.1马赫,以及做各部份的改良,但是不见其结果。
  A-7衍生的机型
  A-7A(初型机)
  A-7B
  A-7D(美国空军)
  A-7E(美国海军)
  A-7H(希腊空军)
  A-7P(葡萄牙空军)
  A-7的武装能力
  机炮:20厘米 M61火神式机炮 x1
  导弹:
  AIM-9响尾蛇导弹 x2
  AGM-45空对地导弹
  AGM-62空对地导弹
  AGM-65小牛导弹
  AGM-88 HARM导弹
  炸弹:
  500磅Mark 82炸弹 x30
  LGB 雷射导引炸弹
  GBU炸弹
  B28、B57、B61炸弹 x1
  A-7性能概况
  全长:14.1米
  全高:4.9米
  全宽:11.8米
  全重:19.5顿(t)
  引擎:TF41-A-2(最大推力:8.8顿x2部)
  最大时速:0.97马赫

F-14A Tomcat
F-14B Bombcat
F-14D SuperTomcat
[编辑本段]概述
  F-14是根据美国海军70年代至80年代舰队防空和护航的要求,由格鲁曼公司研制的双座超音速多用途舰载战斗机,用来替换海军的F-4战斗机。
  美国海军根据舰载战斗机计划(VFX-1)于1967年底公布了招标设计要求。经过竞争,海军于1969年1月选中格鲁曼公司的设计方案,并与该公司签订了研制原型机的合同。合同规定,1965年5月格鲁曼公司向海军提供12架原型机,作为研究和发展使用。第一架原型机于1970年12月21日首次试飞。第2架原型机于1971年5月24日首次试飞。1972年6月,F-14开始舰上试飞,1972年10月配备舰队试用。最初的F-14装备第1、2舰载攻击机中队。F-14于1973年具备初使作战能力。F-14舰载战斗机是一种双座变后掠翼战斗机。设备先进,性能优越,是目前美国海军的主力机种。可执行护航、舰队防空、遮断和近距支援任务。1969 年初美国海军与格鲁门公司签订12架原型机合同,第一架原型机于 1970年12月首次试飞, 1972年开始装备舰队。关于F-14舰载战斗机的发展和生产计划经过多次变更。现在的主要型别有F-14A,最初的生产型,至 1979年 已交付美国海军342架,另有 80 架卖给了伊朗空军。B、C型已停止发展。D型为A型的改进型,主要改进了雷达、电子设备,并换装了F110发动机,已于1988年交付使用。F-14/TARPS侦察型,可执行战术空中侦察任务,不挂侦察吊舱系统时亦可携带大量武器执行任务。
[编辑本段]性能指标
  外形尺寸:机高4.88米,机长19.10米,翼展(后掠角20°,68°,75°时)分别为19.54,11.65米,10.15米,展弦比7.28。
  重量及载荷:空重18191千克,无外挂起飞重量 26632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24948千克,最大起飞重量33724千克,燃油重量7348千克,副油箱燃油重量1638千克,最大外挂重量6577千克。
  性能数据:最大平飞速度M2.34(高度12190米),M1.2(海平面),巡航速度741-1019千米/小时,实用升限18290米,最大航程2573公里以上,任务半径930公里(高-中-低攻击剖面)或700公里(高-低-低-高攻击剖面)
  三、结构特点
  F-14是双座多用途超音速战斗机。其气动布局采用NASA60年代后期提出的双发双垂尾变后掠中单翼方案。在结构上采用了先进的结构型式,广泛使用钛合金,部分采用硼复合材料,获得较高了的强度重量比。
  机翼为变后掠中单翼。设计要求是:减少翼载来保证机动能力;用前、后缘空战机动襟翼来改善跨音速机动性;尽量减少停放占用的面积。变后掠机翼外翼段较短,这样就可减轻转轴结构的重量,但增大了罩在中央翼盒上的“翼套”,转轴距机身对称面2.72米。飞行中机翼后掠角的变化范围为20°~68°,由机载设备根据飞行状态自动调节,最大变化速度为7°/秒。也可以由驾驶员手动调节。停放时后掠角最大可达75°以减少占用面积。可动段具有全翼展两段式前缘缝翼和三段式后缘单缝襟翼,在起降和机动飞行时使用。每侧上翼面各有3块扰流板,当后掠角小于57°时自动接通,用于辅助横侧操纵和着舰时减速用。为控制机翼后掠角变化时压力中心移动提供俯仰配平升力和降低翼载荷,在机翼固定段前缘设计了可动前置扇翼,最大转动角为15°。
  机身。全金属半硬壳式结构,采用机械加工框架,钛合金主梁及轻合金应力蒙皮。前机身由机头和座舱组成,停机时机头罩可向上折起。中机身是简单的盒形结构可贮油。后机身从前至后变薄,尾部装外伸的排油管。后机身上下还有减速板,上一下二,在剧烈俯冲和发射导弹时打开,着陆时下减速板锁死。
  尾翼。由双垂尾和可差动的全动平尾组成。平尾的偏转角为+15°~-35°,差动平尾起副翼的作用。垂直安定面与后机身的钢质加强框连接。方向舵也采用蜂窝增强的化学铣切合金蒙皮。
  起落架:可收放前三点式,和A-6攻击机相同。主起落架向前收起时机轮转90°收入发动机进气道下部,前起落架向前收入机身舱内。机轮为无内胎轮胎,内充氮气。双轮式前起落架的撑杆用作弹射起飞时的挂钩。着舰钩装在后机身下面的整流罩内。从1981年春开始用古德伊尔公司的碳刹车装置取代了原先采用钢刹车装置,进一步减轻了重量。
  动力装置。采用直通道的二元外压式进气道,置于机身两侧固定翼段下方,距机身有25厘米的间隙,以消除附面层的影响。进气道内有多激波可调斜板系统,可以由机载设备在所有飞行条件下自动调节,保证发动机得到合适的气流。进气道结构大部分用铝合金蜂窝结构,长约4.27米。后短舱采用胶接钛合金蜂窝结构,长约4.88米。早期生产的飞机装两台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的TF30-P-412加力式涡轮风扇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9490公斤。其安装管道可以开启,能在180°范围内进行保养。从1983财政年度开始生产的飞机改用TF30-P-414A发动机,其额定功率值不变。从1986年起采用F110-GE-400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12700公斤。采用加雷特公司ATS200-50空气涡轮起动器。可收放式空中受油箱置于前座舱前方附近机身的右侧。采用气动引射式收敛•扩散喷管。
[编辑本段]电子系统与武器装备
  F-14使用了休斯公司的AN/AWG-9脉冲多普勒雷达。取决于目标的大小,可截获120到315千米内的空中目标,可以同时跟踪从超低空到30000米高空及不同距离之内的24个目标,攻击其中的6个目标。还装备有AN/AWG15火控系统,及AN/ASW27B数据传输系统,CP1050/A中央大气数据计算机等先进的现代电子设备。后在改进中,大约60%的模拟式设备换成了数字式设备,并安装新型的AN/APG-71雷达,具有单脉冲角度跟踪、数字式扫描控制、目标识别和空战效果评价能力。
  通信系统:AN/ARC-51和AN/ARC-159超高频调幅无线电通信电台收发机;AN/ARR-69超调频辅助无线电通信电台接收机,KY-28密码系统,LS-460/B机内通话器。
  导航系统:AN/ASN-92舰载飞机惯性导航系统;A/A24G39姿态航向参考系统;AN/APN-154X波段雷达信标机;AN/APN-194(V)雷达高度表;ARA-63A自动舰上着陆系统接收-译码机;AN/ARN-84微型塔康。
  自卫系统。AN/APN-50雷达接收机,AN/APR-25/45雷达警告系统。AN/ALE-29和AN/ALE-39带一体化干扰体的电子对抗箔条弹投放器。
  武器装备。F-14武器包括1门M61A1“火神”20毫米六管机炮,备弹675发。空空导弹(最多)6枚AIM-7、4枚AIM-9和6枚AIM-54。空对地弹药:MK-82、MK-83(4枚)、MK-84(4枚)、MK-20集束炸弹、GBU-10(4枚,激光制导)、GBU-12(激光制导)、GBU-16(4枚,激光制导)、GBU-24(4枚,激光制导)和4枚GBU31联合直接攻击弹药。
[编辑本段]发展趋势
  尽管在伊拉克战争中展现了较佳的多用途能力,F-14仍步步逼近其退役机龄,大量的现役F-14已到达服役寿命。F-14与现在的新型战斗机相比,需要太多的维修,尤其是老式的液压和电气系统,使维修更为困难。20世纪90年代,海军决定让F-14开始退役,代之以新型的F/A-18E/F。机型转换的过渡工作从2004年秋季开始。2004年6月,美海军大西洋舰队空军主管、太平洋舰队海军航空兵主管,海军少将左特曼表示,由于一项加速计划的实施,美海军目前剩余的“雄猫”战斗机将于2006年秋退役,这同时意味着F/A-18E/F战斗轰炸机能提前部署。
  六、装备情况及型号演变
  目前,美海军共装备157架F-14A/B,53架F-14D。海军陆战队未装备F-14。
  F-14各型情况
  F-14A型。是第一种生产型,装两台TF30-P-412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9490公斤。60架核心的F-14A改装了AN/ALR-67干扰预警和控制系统、蓝盾吊舱和可编程的战术信息显示器。70年代底,F-14的发动机出现大量的故障,83至85年交付的飞机换装了TF30-P-414A发动机。共生产了585架。
  RF-14A。是A型外挂侦察设备吊舱而成的侦察机,不挂吊舱时战斗力仍与A型相同。该吊舱重748千克,置于机身腹部两个发动机舱中间,距机身0.38米。舱内有四种主要设备:头部装一台CAIKS-87B分幅照相机,向前或向下拍摄;费尔柴尔德公司的KA-99低中空三镜头全景照相机;霍尼韦尔公司的AN/AAM-5侦察装置;地面检查维护和控制数据显示装置。在1980~1981年共有49架F-14A改装成可载侦察吊舱的RF-14A。1989年,海军停止了该型机的侦察任务。
  F-14B型。F-14A的改型,共生产38架,另由F-14A改装了32架。原F-14B。A型机的改进型。。机体、电子设备和武器与A型相同,改装F110-GE-400发动机,取代了TF30-P-414A,提高了飞机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原型机于1973年9月12日首飞,后因研制费用超支及战术使用上A型已经可满足要求而停止研制,原B型的订货全部改为A型。共有119架F-14B改装或生产。
  F-14C是B的改进型。采用更先进的火控系统,具有全天候空地武器投放能力。后因原B型撤消,这一项止也被搁置。无飞机生产
  F-14D更新了发动机和简化了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动力装置是两台普惠公司TF-30P-412涡扇发动机。后来使用通用电气公司的F110GE400涡轮风扇发动机。F-14D上大约有60%的模拟电子设备更新为数字式设备,改装新的武器管理、导航、显示和控制系统,利顿公司AN/ALR-67威胁告警系统和目标识别系统由MIL-STD-1553B数据总线联结,机载AN/ALQ-165电子干扰机(ASPJ),联合战术信息发布系统,前视红外搜索跟踪传感器,电视摄像机。休斯公司新研制的AN/APG-71雷达取代了F-14标志性的AN/AWG-9雷达,其电子对抗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具有单脉冲角度跟踪、数字式扫描控制、目标识别和空袭效果评价能力。该雷达所采用的新型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器是AN/APG-70雷达上数字处理器的改进型。现役的F-14于1991年5月全部配备了Tape115B计算机软件,具有用常规炸弹执行对地攻击任务的能力。在新的F-14D上采用ALR-67威胁警告及辨认系统的自卫干扰机、联合战术信息分配系统,红外搜索和跟踪传感器和电-光侦察装置。第1架F-14D于1990年2月交付,共生产了37架,170架A型机改装成D型机。
  七、作战使用
  F-14的主要作战任务有:护航。在一定空载夺取并保持制空权,驱逐敌战斗机,保护已方的攻击力量。舰队防空。能在距舰队160-320公里的空域巡逻2小时或从航母甲板弹射起飞执行截击任务。遮断和近距支援等。
截击时,外部挂架可以挂6枚AIM-7E/F导弹加4枚AIM-9G/H“响尾蛇”空空导弹,或者挂6枚AIM-54A“不死鸟”远距空空导弹加2枚“响尾蛇”导弹。对地攻击时可挂14颗MK82炸弹或者挂其它武器。
机高 4.88米
  机长 18.89米(19.10米)
  翼展 11.45-19.55米 停放在甲板上完全后掠时:10.15米
  机翼面积 52.50米(52.46米)
  展弦比 7.28
  空重 18191(18176)千克
  无外挂起飞重量 26632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 24948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 33724(31101)千克
  机内燃油重量 7348千克
  副油箱燃油重量 1638千克
  最大外挂重量 6577千克
  最大平飞速度 M2.34(高度12190米,无外挂)M1.2(海平面)
  巡航速度 741-1019千米/小时
  实用升限 18290米
  转场航程 4600公里以上
  作战半径 725公里(载内部燃油,4枚"麻雀"Ⅲ,允许在3050米高度作战2分钟)
  最大爬升率 152米/秒以上
  最小起飞距离 427米
 最小着舰距离 884米

YF-17 Cobra
在美国军用飞机发展史上,有许多竞争的失败者,他们大多已默默无闻,如败在费尔柴尔德 A-10“雷电”手下的诺斯罗普 A-9,今天已鲜为人知。即便是 YF-23 和 X-32 这些新近才被击败的竞争项目,也远远不如 F-22 和 F-35 这些胜利者来得光彩夺目。与它们相比,诺斯罗普 YF-17 就成了幸运儿,因为它虽然在与 F-16 的竞争中败北,却以 F/A-18 的形式来了个“凤凰涅盘”,只是今天的人们大多只知道“大黄蜂”,YF-17“眼镜蛇”却已经被人渐渐淡忘了……
  
P-530

   继F-5A 在世界军火市场上大获成功之后,1965 年,诺斯罗普公司开始研制一种新的战术轻型战斗机,其性能预计将优于当时尚在发展之中的F-5E/F“虎”II。公司进行的空气动力等研究表明,制造一种性能远胜于 F-5 的战斗机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公司把这个项目编号为 P-530。
  P-530的动力装置将是两台 13,000 磅的通用电气 GE15/J1A5 涡轮风扇发动机。GE15 是一种双转子发动机,其核心机是由 B-1轰炸机所使用的 F101 涡扇发动机缩小而来。它的十级压气机可以产生高达 25:1 的增压比。GE15 是一种小涵道比涡扇发动机,涵道比仅为0.25,外涵气流起的主要作用在于降低尾喷管的温度,因此经常被戏称为“漏气的涡喷发动机”。不过正是因为外涵气流的存在,发动机尾喷管对冷却性能的要求就比较低,可以使用轻型低价的材料制造。GE15 的加力推力为 14,300 磅,与 J79 涡喷发动机的推力相仿,但重量只及后者的一半。
  机翼形状与 F-5 非常相似,1/4 弦线处后掠角为 20°,后缘无后掠。机翼最初是带 5°下反角的上单翼,但在之后几年里,安装位置逐渐下移,最后定为中单翼。翼面积 400 平方英尺,比 F-5E 的 186平方英尺要大得多。机翼采用了可变弯度技术,呈直线形的前缘和后缘内侧都铰接有襟翼,只有在略小于一半翼展的后缘外侧安装了传统的副翼。1968年,前缘襟翼被分割成了前后两段,以提高其在安装位置降低后的升力系数。机翼前缘安装有边条(“前缘翼根延伸段”,Leading Edge RootExtension,LERX),边条从翼根向前逐渐变窄,在座舱位置融入机身。边条使飞机获得了在迎角超过 30°(后来甚至达到40°)时的超失速机动性能;在高迎角情况下,它增加的升力约为机翼升力的50%。而将边条延伸到发动机进气口之前,也可以使进入进气道的气流更加顺畅,并在高迎角情况下,保证发动机获得相对稳定的充足气流,以避免熄火。此外,两侧边条在进气口之前、靠近机身处,都挖有很长的纵向狭缝,可以防止超音速飞行时,空气在进气口前堆积;而在低速和高迎角情况下,它们又可以防止进气口前、流过机身的附面层气流发生分离。1968 年,边条被进一步加大,向前一直延伸到机头附近。
  最初的设计中,发动机前有很长的进气道,位于机翼前方的进气口呈半圆形,中间有可调式激波锥。然而到 1971 年,由于认识到 2马赫的飞行速度并不是一项重要的设计指标,激波锥就被取消了。大约在同时,进气道也做了缩短,被重新置于边条翼下。由于此时大面积的边条翼看起来就象是眼镜蛇头,诺斯罗普就给 P-530 取名为“眼镜蛇”(Cobra)。1970-1971年间,对进气道设计做了进一步修改,最终确定的形状为斜椭圆形,边缘固定,并略带圆弧。进气口上缘与边条下表面之间相隔 4英寸,与机身之间则隔有一块大面积的矩形隔离板。
  P-530的尾翼设计起初非常传统,采用了安装位置居中、略微靠下的整体式水平尾翼。最初只设计有一片垂直安定面,但由于 P-530具有高迎角飞行能力,一片垂直尾翼就略显不足,因为它在高迎角条件下会被机翼遮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后来改用了双垂尾设计,每片面积大约相当于原先单片垂尾的一半;并且向外倾斜近 45°,以保证它们被置于自由气流之中。为减少飞机横滚过程中的相互干扰,方向舵高度只及垂直安定面的一半。1969年,垂直安定面的面积被放大了将近一倍,位置也向前挪动,使得垂尾与机翼有部分重叠。1970 年末,垂尾被进一步放大,外倾角也减小到了仅18°。同时,平尾也被放大,并尽可能地向机尾后移。
  P530 早期构型模型,双垂尾向外倾斜近 45°,具有进气激波锥,整体式座舱盖
  设计过程中采用了放宽静稳定度技术,飞机在纵向上并不稳定,机头有上仰倾向。空战机动性能因此而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现在,制约因素只剩下了飞行员自身。然而,诺斯罗普对 1960 年代的线传操纵系统的可靠性存有疑问,因此仍然沿用了传统的机械操纵系统。
  P-530 的座舱盖为气泡式无框结构,从而为飞行员提供了 360° 方向上的开阔视野;从机头或机身两侧向下看的视野也十分良好。
  P-530的最大起飞重量估计在 40,600 磅左右,最大速度预期可以达到 2 马赫。机载武器包括布置在机头下方中心线上的一门 20 毫米 M61转管式机炮,和两侧翼尖的“响尾蛇”空-空导弹。此外,七个武器外挂架(每侧翼下三个,机腹中心线一个)还可以挂载多种导弹和炸弹。
  P-530“眼镜蛇”的潜在用户,是那些需要并且有能力承受一种性能优于 F-5A/B 的西方国家,首选的对象是那些洛克希德F-104“星战士”的用户;此外还有包括伊朗在内的一些中东国家。据估计,P-530 项目的发展费用在三亿五千万到四亿美元之间,如果总计采购量与F-5 持平,单机价格将在二百万左右。1971 年 1 月 28 日,诺斯罗普向全世界公布了它的 P-530 项目,它还制造了一架 P-530的模型,并且进行了 5,000 小时的风洞试验。然而,这个项目最终也没能招揽到买主。
  早在 1965 年,美国空军就开始了新一代高性能战斗机的方案论证,这其中包括重型截击/空优战斗机 F-X和轻型“先进昼间战斗机”(Advanced Day Fighter,ADF)。F-X 为 40,000磅重量级,将装备先进的精密雷达设备和远程雷达制导空-空导弹;而 ADF 则为 25 ,000 磅重量级,其推重比和翼载荷与米格-21相比,至少应胜出 25%。ADF 的总体构想与朝鲜战争后导致 F-104A 出现的指导思想十分相近。
  1967年,2.8马赫的米格-25“狐蝠”的出现给五角大楼的分析家们带来了恐慌,并且促使美国空军战斗机计划进行重新定位,而其中高性能再次成为首要的考虑因素。F-X日后发展成为装备先进电子设备和远程导弹的 F-15“鹰”战斗机,而 ADF 却被暂时搁置起来。
  ADF的设想得以生存下来,得益于前战斗机教官约翰.博伊德(JohnBoyd)少校,以及在负责系统分析的助理国防部长办公室任职的文官皮埃尔.M.斯佩(Pierre M. Sprey)。他们两人都不喜欢现有的F-X 设想,而倾向于一种相对简单的设计方案。1960 年代末,他们提出了 25,000 磅重量级的 F-XX设想,这是一架具有高续航力的专门的空优战斗机,只装备最低限度的电子设备,也没有远程导弹。后来的研究把重量进一步减到 17,000磅。这项设想遭到了众多反对意见,因为有些人把它看作是对现存的 F-X 计划的威胁。然而,五角大楼决定在较低的层次上继续 F-XX 项目,以备F-X(即 F-15)项目出现延误。
  1969 年,五角大楼在一份备忘录中建议空军和海军接受 F-XX,以分别取代 F-15 和 F-14,因为后两种飞机正变得日益昂贵。但两个军种都强烈反对这一提议,F-14 和 F-15 项目也依旧照常进行。
  当时的国防部副部长戴维.A.帕卡德(David A. Packard,他于 1969年随尼克松新政府上台)坚决主张恢复原型机竞争的做法,认为这是遏止新型武器系统费用持续上涨的出路所在。1960年代,在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Robert MacNamara)的领导下,奉行的是“一揽子采购”(Total ProcurementPackage)的指导思想,一种飞机甚至在首架原型机试飞之前,就已经被批准投产,更不用进行设计方案的竞争性试飞。这导致了洛克希德C-5A“银河”和通用动力 F-111等颇具争议的飞机的产生。——这两种飞机的研制都遇到了耗资巨大、旷日持久等问题,而且一再地要求追加经费。而根据新的原型机竞争的指导思想,空军部长罗伯特.C.西曼斯(Robert C.Seamans)制定了一系列基本原则,以限制对每个新型武器项目的初始投入,并将初始性能指标和军用设计说明书都保持在较低的水平。1971年之前,博伊德一直在空军原型机研究大队(Air Force Prototype StudyGroup)工作,从而得以在原型机竞争的思想重新开始时兴的时候,推广他的想法。
  一个名为“轻型战斗机”(Light Weight Fighter,LWF)的项目此时进入了帕卡德的视线。1971 年 1 月 16 日,五角大楼向工业界公布了一项方案征集书(Request For Proposals,RFP),要求研制一种具有高推重比和高机动性能,总重不超过20,000 磅的战斗机。设计并不追求与米格-25 相当的性能,而是把重点放在那些被认为是未来空战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高度30,000-40,000 英尺,速度 0.6-1.6马赫。重点是转弯率、加速性和航程,而不是高速度。小尺寸被加以强调,因为在越南上空的战斗表明,仅仅依靠目视,要发现小尺寸的米格-17/21十分困难。这份方案征集书确定了三个主要目标:飞机应当充分利用各项新兴技术;减少全尺寸发展和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提供较广泛的技术选择,以满足未来军用硬件方面的需要。
  
P-600 和 YF-17

   诺斯罗普相信,它的 P-530“眼镜蛇”计划可以作为参与 LWF 竞争的基础,尽管前者迄今也未能吸引到任何顾客。参与竞争的方案公司编号P-600。在外形上,P-600 与 1971 年时的 P-530 几乎一模一样,不同的是,P-530根据设想是一种具有出色对地攻击能力的多用途战斗机,而 P-600则是一种纯粹着眼于空战的验证机,除了一门机炮和翼尖的“响尾蛇”导弹外,没有其它武器。
  P-600将安装两台通用电气 YJ101-GE-100 涡扇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 15,000 磅。J101 是 P-530 计划使用的 GE15发动机的发展型。并列安装的两台发动机彼此挨得很近,从而可以减轻在一台发动机失效情况下的推力不对称问题。P-600 的最大起飞重量最初只有21,000 磅,但很快就增加到了 23,000 磅。为了减轻重量,起落架和 P-530相比要简单得多。同时,机体结构的很大一部分采用了石墨纤维材料,其中包括边条、副翼、襟翼、减速板、垂直安定面前后缘、方向舵和许多机身舱门。
  由于此时诺斯罗普管理层对线传操纵系统的可靠性有了足够的信心,这项技术就在 P-600 上得到了应用。
  P-600的座舱和 P-530 大体相同。它安装有一套利顿 LN-33惯性导航系统。根据美国空军的要求,诺斯罗普不打算使用昂贵的多模式雷达,因此机头被设计成狭小的尖锐圆锥形状。不过 1974 年 4月,诺斯罗普与罗克韦尔公司签订了一项合同,由后者负责提供一种紧凑型雷达,其相控阵天线可以安装在狭窄的机头空间内。
  其它还有四家公司提交了设计方案:波音、通用动力、凌-特姆科-沃特和洛克希德。1972 年 3 月,空军参谋部判定波音的 908-909型为首选方案,通用动力的 401 型和诺斯罗普的 P-600 为其次,而沃特 V-1100 和洛克希德CL-1200“枪骑兵”(Lancer)则被淘汰。在进一步研究之后,资源选择管理局(Source SelectionAuthority)对通用动力和诺斯罗普方案的评价超过了波音方案,于是 1972 年 4 月 13 日,通用动力 401-16B 型和诺斯罗普P-600 被选中进行进一步发展,同时签订了采购两架 YF-16 和两架 YF-17的合同。编号前缀使用“Y”(发展)而不是“X”(实验),表明它应用的技术既包括成熟的,也有试验性的。YF-16 将装一台普拉特.惠特尼F100 涡扇发动机,而 YF-17 则装两台通用电气 YJ101-GE-100发动机。根据“成本+固定费用”原则签订的合同涵盖了原型机的设计、制造和试验,以及为期一年的试飞,——美国空军此时仍然对 F-15战斗机一往情深,把 LWF看成只是一个技术验证项目,而不是以批量生产为目的。空军同时还与普.惠和通用电气签订了合同,由前者负责研制一种适合单发战斗机使用的 F100涡扇发动机的专门型号;后者则负责研制较小的 YJ101 发动机。
  第一架 YF-17(72-1569)于1974 年 4 月 4 日在加利福尼亚州霍索恩(Hawthorne)出厂,随后被送往爱德华兹空军基地(Edwards AFB)。6 月 9日,汉克.舒托(Hank Chouteau)驾驶它从爱德华兹空军基地起飞,完成了首次飞行。6 月 11 日,YF-17成为了第一架不使用加力便在平飞中超过音速的美国战斗机。8 月 21 日,第二架原型机(72-1570)也进行了首飞。两架原型机先后共完成了288 架次、345.5 小时的试飞。
  试飞一启动,YF-16 与 YF-17 之间的竞争也开始了。空军努力使尽可能多的飞行员获得驾驶两种飞机的体验。尽管 LWF的原型机之间从未直接对垒,但它们分别与美国空军的现役战斗机、以及米格-17/21交过手。(美国空军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米格战斗机都在内利斯空军基地[Nellis AFB]供研究用。)
  
AWF 时来运转,但好运不属于“眼镜蛇”

   就在此时,比利时、荷兰、丹麦和挪威等四国政府开始考虑更换 F-104G,它们组成了“多国战斗机项目组”(MultinationalFighter Program Group,MFPG)来选择替代者,并且商定四国将采购同一种飞机。当时主要的候选机型有诺斯罗普YF-17、达索“幻影”F.1、萨伯 JA37“雷”和通用动力 YF-16。由于美国 ACF 竞争的获胜者将最有希望获选,MFPG希望在向美国获选者做出任何承诺之前,先看看美国自己是否会购买这种飞机。
  在美国空军内部,对 LWF存在着强烈的偏见,因为他们始终把它看作是对 F-15 项目的威胁。然而 LWF有可能获得欧洲大笔订单的前景吊起了某些空军高级军官的胃口,他们现在终于不再把这个计划看成是纯粹的技术验证项目了。为了试图说服 F-15的支持者(这个目的最后也的确达到了),说明 LWF 项目不是针对他们的威胁,国防部把它的名字改成了“空战战斗机”(Air CombatFighter,ACF)。
  1974 年 9 月,国防部长詹姆斯.R.施莱辛格(James R. Schlesinger)宣布,他正考虑将 LWF竞争的获胜者投入批量生产,以满足美国空军、海军和出口的需要。在此之前,LWF/ACF项目在很大程度上被看作是美国空军进行的一项学术性试验,但欧洲大笔订单的前景促使空军改变了主意,开始考虑将这个飞机大规模地投入现役。然而,设计的着重点也由一种单纯的空优战斗机转到了一种多用途飞机。各方商定,ACF 将对在美国空军服役的 F-15起补充,而不是替代作用,从而多少减轻了空军关于它可能排挤“鹰”项目的担忧。LWF(现在,在国防部的新闻材料里严格地称其为ACF)的生产型将装备较大的雷达天线,从而具备一定的超视距空战能力。1974 年 9 月 11 日,美国空军宣布采购 650 架ACF,并有可能将总采购量增加到 1,400 架,甚至更多。这一举动向那些潜在的北约客户表明,美国空军将坚定地支持这一新型战斗机。
  尽管诺斯罗普的竞争方案显示出出色的操纵品质,在某些方面也的确十分优秀,但 1975 年 1 月 13 日,空军部长约翰.麦克卢卡斯(JohnMcLucas)还是宣布 YF-16 在 ACF 竞争中获胜。YF-16 比 YF-17 略快一些。F100发动机已经在其它一些现役军用飞机上使用,经历过考验;而 J101却是一种新型的、相对缺乏使用经历的发动机,在设备、零配件供应和材料编写方面还需要有大量的投入。而且,J101 被认为推力稍显不足,不象YF-16 的 F100 那样是真正的涡扇发动机,还受到应用范围有限的困扰。此外,YF-16 有着比 YF-17更大的任务弹性,而且价格也比后者略低一些。
  如果不是美国海军期望得到一种新型战斗机,这本来会成为诺斯罗普方案的最终结局。1974 年 8 月,美国海军的 VFAX 项目被国会取消,代之以 NACF。后者要求海军从 ACF的两个竞争方案中选出它自己的战斗机。诺斯罗普决定联合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推出一种 YF-17 的改进型参与竞争。这项设计最终演变为F/A-18“大黄蜂”(海军于 1975 年 5 月 2 日订购)。第二架 YF-17 作为“F-18 的原型机”(真正的 F/A-18 要到1978 年 11 月才试飞)被用作发展工作。
  在 LWF/ACF 项目期间,两架 YF-17 共进行了 354.5 飞行小时的试验(包括 13 小时的超音速试飞)。试飞中达到的最大持续迎角为 63°。1976 年,70-1569 号 YF-17 被送往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位于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的德莱顿飞行研究中心(Dryden Flight Research Facility),为美国海军进行基本阻力研究。
  70-1569 号机现在陈列在加州霍索恩的西部飞行博物馆(Western Museum of Flight)。70-1570 号机则陈列在佛罗里达州彭萨克拉(Pensacola)的美国海军航空博物馆(US Naval Aviation Museum)。
  性能数据
  两台通用电气 YJ101-GE-100 涡轮喷气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 15,000 磅
  最大速度:2.0 马赫(1,320 英里/小时,高度 40,000 英尺)
  实用升限:60,000 英尺
  最大航程:2,800 英里
  空重:21,000 磅
  总重:23,000 磅
  最大起飞重量:30,630 磅
  翼展:35 英尺
  机长:55 英尺 6 英寸
  翼面积:350 平方英尺
  武器:1 门 20 毫米 M61A1 机炮。两侧翼尖各可携带 1 枚 AIM-9“响尾蛇”空-空导弹。4 个翼下挂架和一个机腹中心线挂架

F-20 Tigershark
 诺斯罗普公司推出的F-20战机,其实是F-5E性能提升型,外表看来F-20与F-5E相当类似,但事实上飞机的机头、进气道口及发动机,都做了完全不同的设计,以F-5E战机其基本轻巧的构型,配合F404涡轮扇发动机强大的推力,使得F-20的最大速度很容易即达到2马赫。除此之外,诺斯罗普公司很有野心,想以F-20替代已交至国际上使用两千多架F-5E的市场,因此大量投资了全套的雷达、射控及航电系统,因此F-20战机乎是一架全新的战机,这也是为何最后会将F-5G的型号以F-20虎鲨式(TigerShark)的名称取代了。然而F-20战机的诞生并不顺利,自1982年8月30日试飞以来,F-20前后发生了两次重大事故,3架原型机折损了两架。最终由于事故和性能太出众而影响到F-16的市场被美国政府Cancel了。

YF-23 Black Widow II
  1991 年可以算是军用航空史上划时代的一年。就在这一年,美国空军下一代战斗机选型终于尘埃落定,第四代超音速战斗机完全浮出水面。这一次选型对于未来战斗机发展的意义,无疑是极其深远的。
  俗话说“成王败寇”,但 1991 年那次竞争的结果好像完全颠倒了过来。对于竞争结果的争论,即使在十四年后的今天也没有平息,为当年的失败者 YF-23 打抱不平的大有人在。竞争获胜的洛克希德 YF-22 “猛禽”没有赢得更多的赞誉,倒是落败的 YF-23 成了众多航迷(也许还有不少业界人士)心中的王者。不可否认,出现这种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YF-23 那个超前卫的气动设计实在是太漂亮了!
  那么在 YF-23 前卫的气动设计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呢?它究竟因为什么输掉了这场里程碑式的竞争呢?也许我们可以一起探索一下。
  现在,让我们回到上个世纪 70 年代……
  先进战术战斗机计划(ATF)
  1969~1970 年,美国空军的 FX 计划(新一代重型战斗机,最终结果就是 F-15)正处于关键的最后选型阶段,而战术空军司令部已经将眼光转向了 FX 的后继机上。在这段时间,战术空军司令部投资进行了代号 TAC-85 的项目研究,对 FX 后继机进行了初步探索。TAC-85 研究报告于 1971 年完成,提出了一个概念原型。研究人员将这个概念原型称作先进战术战斗机(ATF)。这只是一个相当粗略的概念,指望能从这个概念里看到今天 F/A-22 的影子是不可能的,但它的确是迈向第四代超音速战斗机的第一步。此后数年间,战术空军司令部先后进行了一些小规模的研究计划,为未来的 ATF 作技术储备。除了战术空军司令部外,其它相关部门也没有闲着。位于莱特•帕特森基地的飞行动力实验室,在 F-15 首飞成功后不久,就展开针对下一代战斗机的全面技术研究,这些研究后来被纳入一个大的技术发展计划,即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先进战斗机技术综合应用计划(AFTI )。几乎与此同时,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 )也开始进行类似的研究计划。
  从 1971 年开始,飞行动力实验室所属的 F-8“十字军战士”就相继进行了超临界翼型、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的研究试飞。紧接着又开展了随控布局(CCV )研究,1 架 B-52 、1 架 F-4 先后改装为 CCV 研究机进行试飞。特别是 F-4CCV 的试飞令美国人获得宝贵的技术资料,为随控布局的实用化成功铺平了道路。
  正在进行超临界翼型验证试飞的 TF-8A,机翼和标准的“十字军战士”明显不同。虽然飞机本身已经陈旧过时,但正是在这些老飞机上验证的新技术铸成了未来 ATF 的基石
  NASA 还和美国空军联合提出了高机动性飞机技术计划(即 HIMAT 计划),其下属的阿姆斯研究中心、飞行动力研究室等均有参与。最后洛克韦尔作为主承包商于 1978 年 3、6 月先后制造出 2 架 HIMAT 研究机,并于 1979 年 7 月 27 日首飞成功。HIMAT 计划涉及气动、结构、材料、动力装置和飞控等领域,研究项目包括:近耦鸭式布局、机身机翼边条融合体、超临界翼型、变弯度机翼、翼梢小翼、弹性机翼设计、喷气襟翼、自配平设计、复合材料、飞行推进综合系统、主动控制技术等。
  HIMAT 计划是 NASA 和美国空军在机动性技术方面所作的大胆尝试,很多先进技术均是首次应用。然而 HIMAT 的鸭式布局也误导了很多人,让人误以为美国空军更青睐这种气动布局
  1975 年初,空军系统司令部提出一个发展计划,准备在 1977~1981 年间制造两架 ATF 原型机进行试飞,但空军并没有多余的资金投入到这样一个耗资巨大的研究计划中去,因此这一计划只停留在纸面上。堂堂美国空军说没钱,恐怕会被第三世界的穷兄弟们砸死。不过在当时,的确有大笔开销等着美国空军买单:1974 年 11 月,F-15A 小批量装备卢克空军基地,很快将进行大规模换装;1975 年 1 月,F-16 在 LWF 计划中竞争获胜,不久也将装备空军,而且将该机“改装”为战斗轰炸机也需要不少资金;作为空军采购 F-16 的交换条件,国会同意空军扩编,一旦实施也需要巨额资金……当然,钱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决不是唯一决定因素,最关键的一点是:当时所有已知的苏制战机都不足以对 F-15 构成威胁!有意思的是,30 年后美国国会要求削减 F/A-22 产量时,我们还可以听到类似的理由。
  1976 年,美国空军开始考虑在 ATF 概念中引入低可见性设计。对于当时的人而言,如果听到这个决定可能会觉得非常突然。但在今天看来,这是顺利成章的事。作为美国众多黑计划之一,国防高级计划研究局的“试验隐身技术验证机”(XST )计划(也称为“哈维”(Hervey )或“海弗蓝”(Have Blue )计划)已经进入工程发展阶段,在这一年洛克希德“臭鼬”工程队的方案中选,后来在此基础发展出我们所熟知的 F-117 隐身战斗轰炸机。隐身技术渐趋成熟。在此基础上研制隐身性能与气动性能俱佳的战斗机是美国空军必然的选择。另一方面,发动机推力的增大,则使得美国空军开始考虑在 ATF 上实现不加力超音速巡航的可能性;而苏联空军现役和未来的超音速战略轰炸机威胁则在战术上增大了对超音速巡航能力的需求。
  洛克希德 XST 原型机。该机和 F-117 极为相似,只是采用内倾双垂尾,以求将侧向 RCS 减至最小。而 F-117 则出于气动方面的考虑改用了外倾垂尾。值得一提的是,DARPA 启动 XST 计划之初并未向洛克希德发出招标,而是美国空军出于对 SR-71 的良好印象邀请洛克希德参与,结果成为 XST 计划的黑马
  1977 年,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招标研制前掠翼验证机,用于对前掠翼进行全面评估,同时作为未来先进战斗机的技术储备。这架验证机就是现在我们所知道的格鲁门 X-29A。后来 ATF 概念设计竞标时,外界多猜测格鲁门方案是前掠翼,原因就在这里。
  格鲁门的 X-29A 对前掠翼的特点进行了全面探索。前掠翼在理论上的优点是很让设计人员心动的。但 X-29A 的试飞结果表明,前掠翼仍存在一些当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美国人暂时放弃了在 ATF上应用前掠翼的打算,虽然传说格鲁门的 ATF 方案就是前掠翼的
  1978 年,美国空军制订了两个独立的发展计划:一是“改进型战术战斗机”(ETF),这是一个短期项目,期望通过近期内可获得的技术在现役战机基础上进行升级改进,增强作战能力;二是“先进战术攻击系统”(ATAS ),这个是长期发展计划,机体、航电、武器等诸系统都要全新研制,以满足多年后未来战场的作战要求。由于美国空军对 F-15 和 F-16 的作战能力有绝对信心,因此 ATAS 的设计重点放在对地攻击方面。但随着苏联空军新一代战斗机的出现,美国空军不得不重新考虑以 ETF 和 ATAS 搭配能否有效夺取制空权和实施空中打击的问题。到了 1980 年 4 月,美国空军决定放弃 ETF 计划,而 ATAS 也演变为 ATF,一种兼顾对空作战和对地攻击的战斗机,并开始考虑增加短距起降的要求。看起来,空军头头们对 F-15 对地攻击能力不足始终耿耿于怀。当年受米格-25 错误情报的影响,FX 被约翰•伯伊德等人牵着鼻子走,提出“没有一磅重量用于对地攻击”,让头头们非常不爽。现在伯伊德已经退役,不会再有人拿“ 对地攻击” 当靶子打了。虽然 ATAS 在苏联新型战斗机威胁下变成 ATF,但不是纯制空战斗机,总算扳回一局。这个过程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唯一有问题的是时间:1977 年 11 月,美国侦察卫星就在莫斯科郊外的拉明斯克试飞中心发现三种正在试飞的新型军用飞机,分别赋予暂时识别编号:拉明 J (米格-29 ,当时判定为和 F-15 同级的固定翼战斗机)、拉明 K (苏-25 ,判定为和 A-9 类似的对地攻击机)和拉明 L(苏-27,判定为和 F-14 类似的变后掠翼战斗机)。为何美国空军在 1978 年制订 ETF 和 ATAS 计划时没有丝毫反应?直到 1980 年才加以变更?可能有以下原因:卫星情报判读和分析需要时间;美国人低估了苏联航空工业的水平;官僚体制导致情报传递缓慢和反应迟钝。
  差点变成“超级百系列战斗机”的 F-15A。虽然最后 F-15 以优越的制空能力赢得了空军高层的欢心,但对地攻击能力不足始终让他们耿耿于怀
  1986 年 7 月,米格-29 首次访问芬兰,这是该机在世人面前第一次公开亮相,也使得西方可以近距离评估当年神秘的拉明 J
  苏-27 第一架原型机 T10-01,右上角小图是美国侦察卫星拍到的“拉明 L ”。在如此模糊的图像下,误判为变后掠翼飞机也是情有可原的。当然如我们现在所知,T10-01 并不是苏-27 严格意义上的原型机,因为它的设计几乎被全部推倒重来
  1981 年,美国空军启动了代号“天空长者”的研制计划。空军经过长期研究后,提出一系列针对未来先进战术战斗机的要求,包括采用新型复合材料、轻合金、先进飞控系统、先进推进系统以及隐身技术等等。空军高层相信,当 ATF 在 21 世纪初服役的时候,也就是 F-15、F-16 等第三代战斗机过时退役的时候。现在来看,可以说当年 ATF 的技术目标已经完全实现了。1981 年 6 月,美国空军发布第一份关于先进战术战斗机的信息需求(RFI ),并邀请 9 家公司参与讨论:波音、费尔柴尔德、格鲁门、洛克希德、麦•道、诺斯罗普、洛克韦尔、沃尔特。7 月,空军发布针对 ATF 推进系统的 RFI,邀请 7 家厂商参与。1981 年 10 月,空军发布 ATF 任务要素综述。
  接下来,美国空军在仔细研究了 9 家厂商针对 ATF RFI 提出的意见后,开始考虑修正对 ATF 的一些性能要求。首先,美国空军认为必须将超音速巡航能力作为未来 ATF 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在很大程度上,这个要求是出于高强度欧洲战争条件下夺取中欧制空权的需要。按照北约指挥人员的看法,在两大阵营爆发全面战争的情况下,北约一线战机几乎不可能幸存下来。夺取中欧地区的制空权的北约战机很可能必须从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甚至英国起飞,并穿越被占地区上空。超音速巡航能力将大大缩短 ATF 在对方防空系统内暴露的时间,提高其生存能力。当然,超音速巡航能力带来的好处不止于此,但这确实是提出超音速巡航要求的初衷。由于可能需要从西欧基地起飞前往中欧作战,ATF 必须具有远优于 F-15 的续航能力,这也是在 ATF 的设计要求中“跨战区航程”的由来。在同样的条件下,基于同样的理由,短距起降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前沿和纵深机场均可能遭到破坏的情况下,短距起降能力将大大提高 ATF 的部署能力。特别是短距精确着陆能力,对于美军作战飞机及时增援欧洲盟国非常重要,这也是当年北约大力发展垂直起降飞机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由于作战飞机造价和复杂程度急剧增加(F-15 这一代飞机服役的时候就有人惊呼,照此趋势,到 2050 年美国一年军费将只够采购一架战斗机),美国空军必须抑制这一趋势,为此设置了尺寸和重量限制,并强烈要求厂家采用先进技术以减少生产和维护费用,这一思路尤其值得我们参考。
  在此期间,ATF 的设计重点也发生了变化。按照“大趋势”计划研制出来的 F-117 隐身战斗轰炸机已经于 1981 年 6 月首飞,很快将交付使用。该机足以完成突破华约防空系统、实施纵深精确打击的任务。F-111 虽然陈旧,但在 80 年代仍然是一种有效的纵深攻击机(事实上如我们现在看到的,F-111 在 1986 年“黄金峡谷”行动和 1991 年海湾战争中均有出动)。同时美国空军于 1982 年启动“双重任务战斗机(DRF)”计划,研制 F-111 的后继机,备选方案是麦•道的 F-15E 和通用动力 F-16E。DRF 预定将于 1990 年代取代 F-111。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空军不再强调 ATF 的对地攻击能力。因此 ATF 角色再度转换:由 1980 年的兼具对空/ 对地能力的战斗机转变为专用的空中优势战斗机。在笔者看到的资料中,没有提到 ATF 的设计重点更改的其它原因,给人印象就是:主要由于 DRF 计划的出现,减轻了 ATF 的任务负荷,使之可以转向专用空优。但如果我们留意一下时间就会发现,当初 ATF 预定服役时间正是 1990 年代初,和 DRF 的预定服役时间相同。加上 DRF 出现的其它好处,笔者认为实际情况可能是这样的:ATF 既要在对苏联第三代战斗机形成压倒性优势,又要保证良好的对地攻击能力,以美国航空工业的水平来说,不是不可能做到,但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成本上升,风险增大。为了满足空军降低造价和复杂程度的要求,以现役战机改型分担 ATF 的部分任务是可行且廉价的选择。换句话说,ATF 转型是 DRF 出现的原因而非结果。
  巨大保形油箱是 F-15E 的主要外部特征之一。这是为了执行远程作战任务所必须的。然而 ATF 却要求在仅仅使用机内燃油的情况下达到甚至超过 F-15E 的航程,对载油量的要求非常苛刻。北极熊的苏-27 已经率先实现了这一点,白头雕的表现会如何呢?
  神秘的 F-117 一直保密到 1988 年。按照美国空军的计划,它将和 F-15E 一起构成 1990 年代的纵深打击力量。正是由于“大趋势”计划的成功,加上苏联新型战斗机问世以及时间、资金、风险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促成了 ATF 的暂时转型
  1982 年 10 月,美国大部分战斗机厂商代表和空军代表在加利福尼亚州阿纳海姆开会,讨论 ATF 概念。在这次会议上,ATF 的概念基本成型,已经非常接近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样子:这种飞机已经明确是作为下一代空中优势战斗机;必须具有超音速巡航能力;作战半径 6 0 0~8 0 0 海里(1,111~1,482km);具有在 2,000 英尺(610m)跑道上起降的能力,为此发动机需要装备反推喷管;执行空战任务时起飞重量不超过 60,000 磅(27,216kg),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时起飞重量不超过 80,000 磅(36,288kg)。随后,美国空军发布方案需求,开始进入 ATF 概念详细研究(CDI)阶段。1983 年 5 月,CDI 阶段结束,空军发布了一份最终方案需求报告(RFP)。也许已经有人注意到了,在上述 ATF 概念中没有一个字提到隐身技术。事实上,隐身技术此时仍属于“黑计划”之列,知道的人相当有限。美国空军虽然在 1976 年就开始考虑在 ATF 中引入隐身设计,但如果要在当时仍未进入保密阶段的 ATF 项目中提出这一要求,必然要被迫公开一系列相关的黑计划,包括绝密的“大趋势”计划,这是空军高层所不愿看到的。
  1983 年 9 月,美国空军向所有厂商发出概念设计招标,波音、通用动力、洛克希德、麦•道、诺斯罗普、洛克韦尔宣布参与竞标。空军预计可以于 1984 年 5 月前完成最终报告。
  在1983 年5 月,针对 ATF 的 RFP 发布之前,空军已经发布了研制 ATF 所用发动机的 RFP。该项目最初称为“ 先进战斗机发动机” 计划(AFE),后改称“联合先进战斗机发动机”计划(JAFE)。根据空军要求,这种发动机必须:具备自启动能力;可以不依赖地面设备进行自主检测;高推重比;高可靠性和可维护性。事实上,前两项要求基本上是针对欧洲大规模战争的。和超巡、高续航能力、短距起降能力一样,这两项性能有助于 ATF 在增援盟国时不受地面条件限制(预计地面支援设施基本已被摧毁)。1983 年 9 月,空军宣布:普拉特•惠特尼和通用电气的方案中选,获准研制用于 ATF 的发动机原型机。普拉特•惠特尼的方案是 PW5000,空军编号 YF119;通用电气的方案是 GE37,空军编号YF120。空军要求,这两种发动机必须是可互换的,以确保发动机选型竞争不会影响机体设计,也就是说,发动机的尺寸、各种管线接口不能相差太大。在经过竞争试飞后,中选型号将作为生产型 ATF 的唯一动力。
  到 1984 年底,ATF 的方案需求进一步明确:超音速巡航速度不小于 M1.5;起飞滑跑距离小于 2,000 英尺(610m);起飞重量不超过 50,000 磅(22,680kg);作战半径大于 700 海里(1,296km);在速度为 M1 时可以完成 5g 盘旋;高度 30,000 英尺(9,144m),M1.5 时盘旋过载 6g;高度 10,000 英尺(3,048m),M0.9 时瞬时盘旋过载 9g;高度 50,000 英尺(15,240m),M1.5 时稳定盘旋过载 2g;海平面,从 M0.6 加速到 M1.0 耗时 20 秒;高度 20,000/30,000 英尺(6,096/9,144m),从 M0.8 加速到 M1.8 耗时 50 秒;飞机单价 4,000 万美元(1985 年美元值,后进一步减少到 3,500 万美元),全寿命费用和 F-15 相当。
  按照美国空军最初的想法,他们希望采用“验证/ 确认”模式来研制 ATF,当初 FX(研制出 F-15)计划就是这一模式,而不是轻型战斗机计划(LWF,研制出 F-16)所采用的原型机对比试飞的模式。在验证/ 试飞模式中,竞争方案将进行除了试飞以外的所有测试:航电设备将在模拟器上进行测试;气动设计的优劣通过风洞试验加以确认;还要进行雷达反射截面积的测算;厂家将制作全尺寸木制模型用于必要的测试和评估,但不会制造原型机。只有在验证/确认模式中获胜的厂家才可获准进入全尺寸发展阶段,制造原型机进行全面试飞。

Saab-39 Gripen
JAS-39“鹰狮”战斗机是瑞典航空航天工业集团SAAB公司研制的新一代战斗机,有单座的JAS 39A和双座教练型JAS 39A两种型种,“鹰狮”每架售价约1.4亿瑞典币(4000万马克),包括维修的成本,每小时飞行成本约1.7万瑞典币(4700马克)。这样一种多功能,高性能战机,造价却如此低廉,的确是其他战机所无法比拟的。
  世界上能自行研制歼击机的国家并不多,有数的几个国家中以色列、日本都是抄袭别人的作品;国产的歼八Ⅱ也是刚刚褪去了“米格”的影子。特别是第四代战斗机中除美俄外只有法国和瑞典分别研制了阵风和鹰鹫。尤其是瑞典以一个中小国家的技术和产业基础在不伤害国民经济的情况下研制出如此出色的战斗机,实在是难能可贵 。

EF-111A RAVEN
 EF-111A电子对抗机
  EF-11lA是美国格鲁门公司在通用动力公司F-111A战斗机的基础上研制的变后掠翼专用电子对抗飞机,主要执行远距干扰、突防护航和近距支援任务。EF-11lA 的研制工作始于1975年1月,第一架原型机于1977年3月首次试飞。生产型于1981年10月开始交付美国空军使用,美国空军共订购了42架。
  EF-111A的机体与F-111A基本相同,其主要的修改之处在于:采用了NACA64A210.68翼型,翼尖前缘修形,16度后掠角时有1度上反角;加强结构的垂直安定面上增加了一外带整流罩的电子对抗短舱;修改了武器舱,加装了机身腹部下舱;重新安排座舱布局,换装了一些电子设备。
  EF-111A的乘员为一名驾驶员和一名电子对抗操作员,可执行以下三类任务:一是执行远距干扰任务时,EF-111A在己占区上空活动,实施干扰,形成电子屏障,使己方飞机的飞行路线和机动方式不备敌方雷达发现;二是执行突防护航任务时,则同攻击机一起突入敌人防线,连续沿飞行路线实施干扰,使敌防空系统发生混乱、延迟或丧失能力,以保护己方的攻击力量;三是执行近距支援任务时,在近距离干扰敌方的雷达和防空导弹制导系统,使之陷于瘫痪。
  EF-111A的动力装置为两台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的TF30-P-3涡轮风扇发动机,单台推力5650千克力,加力推力9500千克力。其主要机载设备包括AN/ALQ-99E电子干扰系统,AN/APQ-160攻击雷达,AN/APQ-110地形跟踪雷达,AN/ARN-52塔康,AN/AJQ-20A惯性导航系统,AP/AlQ-137(改)电子对抗自卫系统,AN/ALR-62(改)终端威胁告警系统,AN/ALR-123雷达干扰接收系统等等。有12架EF-111A参加了海湾战争,作为主要电子战飞机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尺寸数据:翼展19.20米(完全伸展)、9.74米(完全后掠),机长23.16米,机高6.10米,机翼面积(后掠角16度)48.77平方米。
  重量数据:空重25070千克,设计起飞重量330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40370千克,最大着陆重量38420千克。
  性能数据:最大平飞速度2280千米/小时,平均速度(远距干扰)595千米/小时,(突防)940千米/小时,(近距支援)856千米/小时,海平面爬升率16.76米/秒,实用升限13720米,起飞滑跑距离1350米,着陆沿跑距离945米,作战半径370千米,转场航程3710千米,续航时间(不空中加油)4小时。

目录 1/1 返回攻略专辑
汤姆克兰西的鹰击长空
汤姆克兰西的鹰击长空
平台:PC | PS3 | X360
0%的玩家推荐
分享到:

APP精彩推荐

下载APP可查看更多精品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