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知有味:差评按钮搭起的交流之桥,已经一去不返

游知有味

作者:刹那·F·赛耶

发布于2019-09-06 17:12:37 +订阅

“差评就像是玩家与厂商交流的房间中,最显眼的那个万能红色按钮。任何事态发生时,我们好像只看得到这个选项,且只愿意选择这种最能代表自己情绪的选项。”

  最近独立游戏业界发生了一出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在《林中之夜(Night in woods)》制作团队担任设计、程序和作曲的Alec Holowka自杀了。

《林中之夜》开发者自杀 人格障碍+性侵指控终将其击溃

  Alec的自杀,与他遭受的莫须有的性侵指控有直接关系。在他遭遇来自女性独立游戏开发者Zoe Quinn的诬陷后,无数网络暴力如同巨浪一般拍打在他的各个社交账号的评论区。在这样的时刻,团队成员没有站出来试图找出真相,而是选择在第一时间与Alec这个“性侵者”撇清关系——很难想象这会不会是最终压垮Alec的那根稻草。

  而讽刺的是,《林中之夜》恰恰是一款讲述朋友与友谊的游戏。

“这个游戏的核心主旨是友情,而你们却背弃了它。”

  Alec的清白在他死后才得以澄清。愤怒的玩家用差评“洗涤”了《林中之夜》的steam评论区。在过去的一周内,《林中之夜》的评价就由94%降低到了56%;而Zoe Quinn(目前已关闭推特账号)制作的游戏《抑郁探索(Depression Quest)》更是变为了“特别差评”。

我们为何选择刷差评?

  steam平台独有的差评文化,是伴随它在中国的影响力一步步蓬勃起来的。时至今日,steam商店页面出现的红拇指已经不仅仅指代原教旨意义上的“这款游戏不好玩”,而是具备相当丰富的功能性。比如在《巫师3》的差评里你能找到这种画风的:

  比如单纯对厂商行为表示抗议的。多存在于不合理定价的DLC,玩家群体中口碑较差的代理商,或者突然大跳水降价的场合:

  有单纯抒发个人感情的,比如“我是傻逼”,偶尔这种评论还会伴随着数千小时游玩时间;

  一直以来最有争议的差评潮,或许还是催中文汉化了:

  《林中之夜》的差评和以上多多少少都有些不同。或者说,这次差评事件更像是一次集体执行的“正义审判”。在风平浪静的游戏圈子,我们很少会遭遇到这样令人发指的事。义愤填膺之时,在这款游戏的商店页面投入鲜红的那一票,无疑是最解气和有效的办法——至少所有关注着这款游戏的人都会知道这件事发生了,而且会在差评的文字里得知其原委。

这种沟通渠道真的有用吗?

  有用。但分情况。

  一般来说,独立游戏开发者——尤其是国内的独立游戏开发者——都会比较注重商店中的评论。差评区那些确实地指出游戏缺点和差评理由的中肯差评,往往都能够得到开发者的回复。大厂虽然也有Take Two,2K以及SE这种装死行家,但阿育的《彩虹六号》有不止一次被差评(当然也包括推特和Uplay论坛的)搞到回退更新的历史,而曾经的《蝙蝠侠:阿卡姆骑士》更是因为优化问题导致差评太多,而被开发商下架回炉,直到三个月后才重新发售。

国产游戏中,《隐形守护者》也一度因为平台版本问题遭遇差评大潮

  但开发商也不总是服软。“装死”是大厂和小独立工作室的惯用路子,只要问题不到伤筋动骨,玩家多半还是会骂骂嚷嚷地留着差评掏钱包(@某全战的血腥包)。而真的跟玩家刚正面的…《密教模拟器(Cultist Simulator)》的作者也许算一个。

  《密教模拟器》是一款玩法独特的roguelike 式卡牌类游戏。在这款游戏中,你将扮演一名接触到邪恶神秘事件的探索者,依靠翻开卡牌的形式推进游戏。《密教模拟器》有着大量文本阅读需求,评论区也对应拥有相当数量的“求汉化”呼声……你猜对了,问题也就出在这儿。

  2018年12月15日,在《密教模拟器》还未登录steam时,官方宣称游戏是存在“官方中文”的,但正式发售的版本并未兑现该承诺。随后便开始了漫漫拖更之路,且理由层出不穷。

  甚至直到2019年4月18日,上架苹果商店的版本都有了官中,而steam版本的却依然未到来。感觉受到欺骗的玩家终于坐不住脚,一个个蓝色“chinese plz”纷纷改换红色,语气也愈发激烈。对此,制作者甚至发布了“我后悔承诺汉化”的言论,将玩家和开发者直接推向了对立面。

“亲爱的玩家,我们理解你的心情。但是催促和抱怨不会让中文来得更快——实际上,它会让我们后悔开始进行中文化工作”

  从这件事来看,玩家因为汉化时间给予的“差评”显然被开发者视为了一种威胁手段。而感到威胁后,官方给予长篇差评的回复里,显然也带上了一些火气。

  好在这件事最后还是以官方服软截止。打开商店,已经能看到官方中文即将于9月12日到来的官方日志。这款发售前就承诺过官中的游戏,总算是要兑现当初的承诺了。

“跑题评测已确认,即刻予以排除”Steam对于差评潮的限制方针

  但回到这次《林中之夜》事件来看又如何?我们给它刷的差评起到作用了吗?

  不。因为新增的“跑题评测活动检测”,这一波差评潮已经彻底消失在了steam商店评测中。

  差评被许多玩家认为是一种和厂商“沟通”的手段,但G胖也许并不这么想。

  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倘若你进入steam主页搜索《林中之夜》,会发现游戏的评价还停留在“特别好评”上,似乎那段差评风波从未发生过。这是因为steam最新推出的“跑题评测”机制会将这些“与游戏内容无关的评测”进行检定,然后予以排除。

  这意味着从今往后,steam的开发者和厂商们无需再担心这样“闹情绪”的红潮会给游戏本身评价带来影响,而“差评如潮”也会真正回归到那些烂到让你想拳击屏幕的游戏身上。可以说,“跑题评测”机制是给差评大潮设置的一个底线:你可以喷游戏,但你的发言必须始终围绕这款游戏本身。

结语

  我相信,大部分玩家都不会随便按下那个红色按钮。在隔了网络这一层厚厚薄纱的前提下,每一个差评都代表着一次否定。这对于见多识广的大厂可能只算隔靴搔痒,但对于在一款游戏上投入了大量心血和时间的独立游戏制作者而言,铺天盖地的骂名,也许真的会让一名开发者就此死心——尤其是在这和游戏本身毫无关系的情况下。

  我也相信,Alec Holowka的离去将会让《林中之夜》的开发团队成员们永久遗憾和悔恨。在团队成员面临性侵指责时,如此“不仗义”的撇清行为理应遭受唾弃。希望不会再有Alec的悲剧,希望这场如雨珠般拍打在商店主页的差评,会是我们最后一次联合行使的正义。

分享到:

APP精彩推荐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下载APP可查看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