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老虚,也许多数朋友的第一反应,是《Fate Zero》或是《魔法少女小圆》。
如果是比较硬核的“青年虚渊玄派”,可能还会想起《沙耶之歌》、《鬼哭街》等“惊天地泣鬼神”的GAL作品。
而《心理测量者》这部作品,往往不会第一时间,就能从读者的脑海里浮现出来。
跟前几部作品相比,《心理测量者》既没有“神作”、“十二神器”之类的桂冠加身,也不算老虚完全的亲儿子——第二季就换了监督。
不过,由老虚负责的第一季,尽管不够完美,却也是一部从各种意义上来说,都非常值得玩味的作品。
它在豆瓣上的评分是8.9——
不过在很多地方都已经看不到它了,甚至点开豆瓣页面也只会看到页面不存在的提示。
它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今天,就让我带你去看看吧~~
五颜六色的霓虹灯,万紫千红的显示屏,随处可见的智能化设计,还有主角一行人手上的武器——科技感十足的“主宰者”。
从第一集开始,满满的“科幻风”就扑面而来。而如果要对这些科幻元素分个类的话,它们毫无疑问属于“赛博朋克”这一类。
赛博朋克,这一题材最初见诸影视作品,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电影《银翼杀手》。
这部电影由雷德利.斯科特执导,改编自科幻鬼才菲利普.迪克的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这部电影奠定了赛博朋克作品中通用的美学元素——繁华与阴暗共存的都市、灯红酒绿的夜生活、高度智能化的日常生活。
别说《心理测量者》了,就连大名鼎鼎的《攻壳机动队》,见了《银翼杀手》都得喊声“师父”。
有趣的是,尽管菲利普.迪克本人和他的书迷都盛赞《银翼杀手》,称其“完美还原了书中的新洛杉矶市”。
可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却表示,自己其实从未看过原著。
作为一部赛博朋克类型的作品来说,《心理测量者》的表面功夫确实做得很足,基本涵盖了你能想到的所有美学元素。
智能化的元素渗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一键换衣,甚至一键给自己屋子换个装修风格都不是梦,虚拟现实技术已经成熟到足以以假乱真,AI助手也由人工智障进化为真正的人工智能。
警察和罪犯交手也是各种神仙过招,警察会把自己隐藏在人畜无害的Q版虚拟现实形象中,悄悄接近潜在犯。
在他们还没来得及引起大骚乱之前,就把他们按倒在地。
他们手上的武器主宰者,更是这种浪漫的极致——本来外形就帅,还会说话会变形,还能根据敌人种类和状态选择模式。
虽然它面对槙岛圣护哑火的样子很狼狈,但它一枪拆掉一台高达的样子真的很靓仔。
罪犯这边也是花样百出,有用虚拟现实投影把尸体伪装成喷泉的,有用拿一个简单的头盔骗过了犯罪指数检测的,还有一边听《欢乐颂》一边跟执行官玩真人吃鸡的。
最秀的还属槙岛圣护,在潜在犯罪者和作案条件之间牵线搭桥,活活整疯了两个监视官,把他们从猎人拉到了猎犬的位置上。
剧中所展现的未来城市,也非常符合赛博朋克作品的一贯审美——从高处俯视时,这是一座辉煌的都市。
城市作为一个整体,高效有序的运转;每个生活在其中的人也过着最好的生活,脸上总是挂着笑容。
天下太平,灯红酒绿,这是俯视这座城市看到的表象。
然而,一旦我们从底部仰视这座城市,看到的景象便会大不相同。
边缘的生产车间里,被欺凌的工人反过来成为加害者,操纵机器人残杀工友;本来应该是象牙塔的学校里,却发生了骇人听闻的杀人分尸案。
废弃的地铁线路末端,居然隐藏着饱含杀意与恶趣味的迷宫,猎人在这里设下陷阱,端起猎枪,把每一个来客都当成猎物。
在赛博朋克世界中的人类,亦是如此。
表面上,生活越来越智能化,越来越光鲜亮丽,享受着科技的便利。
实际上呢,却被科技慢慢的异化,最终变成失去了判断能力与价值观,由人异化成了某种更低等的存在。
不过,《心理测量者》中对于西比拉系统的设定,其实算是个败笔。
这个设定,为主角、为观众竖立了一个过于明确的靶子,这样的靶子,其实不该在赛博朋克作品中存在。
自从《银翼杀手》问世,这一题材的作品,就已经有了一个永恒的最高主题——个体的无意义。
赛博朋克世界的人类,无论做什么,无论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无论有着多么高贵的动机,都是没有意义的。
因为所有人都已经被异化了,也许他自己也在不知不觉被异化了,英雄失去了自己可以讨伐的恶龙,而恶龙早已潜移默化的进入了每一个人心中。
与这种更深层的绝望相比,在个体面前竖起一个难以抗衡的靶子,体现其无力感,表现力就弱许多了。
Psycho Pass,是《心理测量者》中用来衡量一个人危险程度的数值。
面对数值超过100的目标,主宰者会发射麻醉弹;面对数值超过300的目标,主宰者会启动致命模式。
而这个数值的测定,全凭西比拉系统一张嘴说了算。
说真的,这个设定一出现,满满的反乌托邦气息就已经扑面而来。
不管这个系统有多公正,多精确,从根本上来说,这个逻辑就很混账——有罪推断,这是多少年前就被咱们扫进垃圾堆的东西?
而在第一集中,这个系统喜闻乐见的出bug了,不仅施暴者的犯罪指数会上升,被施暴者的犯罪指数,同样会飙升。
这个设定本身挺合情合理的,受害者被人暴力相向,脑子里当然会产生“我也给他脑袋上来两刀”的想法。
可是,这就暴露了西比拉系统这个设定上的另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用这个辣鸡系统???是狡噛慎也办案效率不够高了还是嫌槙岛圣护太少了?
《心理测量者》这套设定,可以类比《来自新世界》。
潜在犯对应那些刺头孩子,而主宰者则相当于猫怪,就连常守朱和早季这两个主角,也有一个很大的相似点。
我们是专业的女主角,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们绝对不会黑化.jpg。
但是,《来自新世界》要采取这么一套严苛的有罪推断法,有着充分的理由。
拥有咒力的人类,每个人都是一颗行走的核弹,只要出现一个失控者,就会造成极大的伤亡。
而《心理测量者》中的潜在犯,根本没有这么强的破坏力。
即使西比拉系统可以防患于未然,在某些犯罪发生前就阻止它。可是,与它巨大的副作用相比,这么一点利好真的人间不值得。
这个系统,即使正常运作,都会俄式救援误杀人质。一给人找到漏洞,还能造成整个社会的动荡。
即使这个系统“驯化”了人类,也绝不可能只花这么一点时间——父亲还是传统刑警,到了儿子这一代就完全被驯化成西比拉的人偶了。
《心理测量者》的背景设定,如果从反乌托邦的视角从推断,很经不起推敲。
不过,好在这也并不是什么硬核反乌托邦科幻作品,从本质上来说,《心理测量者》更像群像剧。
占有主导地位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故事中活跃的人物。
狡噛慎也和槙岛圣护这一对死敌自不用说,他们像极了言峰绮礼和卫宫切嗣,即使两人从未相互见面,却比任何人都要了解对方。
而他们真正见面之后,除了厮杀之外,别无选择。
不得不说,老虚写这种男男组合,真的是得心应手。
宜野座伸元和征陆智已这对父子也令人唏嘘,讨厌父亲的逆子和宠爱儿子的老父亲,两人间的矛盾和心结一直没能解开。
直到最后,在槙岛圣护的扔出的炸弹面前,儿子选择成为警察,而父亲却再也无法咬住犯人不放,为了保护儿子丢掉了一切。
父亲救下了儿子,但儿子却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赛博朋克、反乌托邦,这终究只是《心理测量者》的表象,只是老虚用来讲故事的一个体裁。
而贯穿故事全篇,老虚一直在向我们提的问题,并不是科技与人类的关系,也不是这个系统本身的对与错(这个屑系统肯定有问题啊!)。
常守朱,狡噛慎也和槙岛圣护三人,分别旗帜鲜明的代表了三个阵营:程序正义、结果正义和无底线的恶。
执行官和监视官手里的主宰者,正是“程序正义”这一概念的象征。一个潜在犯,该麻醉还是该直接枪毙,完全取决于那个读数。
而狡哥的左轮、圣护丢给朱妹的双管猎枪,无疑是“结果正义”的象征。既然存在着主宰者无法制裁的罪犯,就直接用自己的杀意去制裁。
显然,在圣护这种无底线的邪恶面前,有底线的程序正义脆弱得不堪一击。
即使像蝙蝠侠一样富可敌国、力能扛鼎的超级英雄,他在无底线的恶面前,依然付出了巨大代价,才终于换来一个建立在谎言上的胜利。
而朱妹这样的常人,面对无底线的恶,就连自己的朋友也守护不了,差点自己也殒命其手。
我不想评判这两种价值观孰对孰错,因为,只能由“黄金精神”来制裁的邪恶,确实存在。
但是,脱缰的正义,最终造成恶果,这样的事例也比比皆是。以正义之名行私刑之人,也是距离邪恶只有一步之遥的人。
稍微一个失足,就会一坠万里。
而老虚在最后给出的结果,也是回味无穷的。从结论上来说,取胜的是狡哥的结果正义,他用自己的枪终结了圣护的生命,为民除害。
但是,老虚又借朱妹之口,说出了这样一句程序正义的辩词:
“古往今来,那些憎恨邪恶、不断追寻人间正道的人们的心意,日积月累便成为了法律,
它不是条文,也不是系统,是深藏在每个人心中的,那个脆弱又无可取代的心意。”
也许,结果正义确实更能解决实际问题。
但是,我们同样不该蔑视那些遵循程序正义的人。
朱妹杀掉圣护的机会不可谓不多,但是,即使是在最后的紧急关头,她依然选择打爆轮胎,逮捕圣护,而非一枪崩了他。
圣护那时从后视镜里看到她的时候,都已经露出了笑容,想必是以为,自己终于死于她的杀意了吧。
朱妹的选择,几乎让她自己送命,但即便如此,她依然不愿意去践踏那些积累下来的心意。
这样的决意,虽然笨拙,但也绝对不能用“圣母表”三个字就否定掉。
面对邪恶怒目直视,毫无迷惘的挥拳,需要勇气;而面对无底线的邪恶,依然坚持底线,需要殉道者一般的觉悟。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种未来世界。
有意思的是,在科幻作品中,对未来的畅想往往都是悲观的,要么就是文明倒退,要么就是被科技异化,《心理测量者》,就属于后者。
这究竟是幻想家们的杞人忧天,还是尚未来临的真相呢?
也许只有时间才能告诉我们全部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