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3!黄暴著称的HBO拍出了今年最高分华语片

2019-04-02 17:17:42 游侠原创:绿毛水怪
0

  HBO和网飞都推出过对亚洲的战略部署,比如去年网飞和日本合作,拍摄了豆瓣8.8的超高分《恶魔人》,跟韩国合作拍出古代丧尸宫斗片《王国》。

  相比之下,在本土混的风生水起HBO的亚洲部署进程就太慢了,拍了号称是集齐亚洲最恐怖故事的恐怖片《亚洲怪谈》,最后在豆瓣取得了4.5的成绩,还不如我们的国产烂片分数高。

  今年,HBO终于拿出自己电视剧老大哥的魄力,跟台湾合作了一部华语片《我们与恶的距离》,取材于台湾本土社会事件,一出手就是今年华语电视剧最高分豆瓣评分9.3.IMDB9.1.

  故事取材于“5·21台北捷运案”,2014年5月21日下午台北捷运,21岁的大学生在捷运随机砍人,造成4人死亡,21人受伤。这是捷运开通18年发生了最严重的刑事案件

  一直到最后人们都没有弄清楚他无差别杀人到底是为什么,小编找了一段度娘显示的案件处理过程。

  划一下重点:没有精神病、没有对社会的不满、也没有喝酒。

  凶手燃起民愤,很快就被判刑处死,一直到他死后人们也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要在那天干出这种事,最广泛接受的原因是“一时泄愤”。

  弄不清原因无法预防,导致几年之后台湾又发生了类似的街头砍伤事件。这次的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就是在讨论这一点,无差别恶性杀人案到底为什么发生?

     

  这个故事的蓝本如此严肃,操刀的编剧是吕蒔媛,这么介绍大家可能不认识,她去年的作品《谁先爱上他的》是去年金马奖最大黑马,提名8项中了3项,足以看出她的编剧能力。

  这片子的主演我们都不太熟悉,唯一熟悉的就是女主角,她是童年女神贾静雯,15年再次出演台湾电视剧。90后的小朋友肯定看过她演的赵敏和至尊红颜。在这个剧里,她是真的不老女神啊,还是那么好看。

  故事的开头是一个类似的案件,凶手在戏院门口无差开枪扫射,导致9死21伤。

  故事围绕着这个案件的相关人员展开,给凶手辩护的律师在法院门口被人泼粪便,被人骂人渣冷血动物。

  报道律师被泼粪便的新闻台总裁乔安(贾静雯饰演)是这场凶杀案的受害者,她的儿子死在了戏院。从此之后乔安变成了一个冷血工作狂,一直无法从儿子死亡阴影走出来,酗酒爱骂人,不记得女儿的生日,和老公处于离婚危机中。

  先驱报的记者刘昭国是乔安的老公,他也是传媒人,因为儿子死了导致他们夫妻感情破裂。而刘昭国竟然选择和律师合作,他也恨受害者,但他更想知道事情的真相

  凶手的家属也不好受,凶手的父母被受害者围攻恐吓,怎么道歉也没用,这么多受害者也无法赔偿。

  凶手的妹妹还没大学毕业,但被这件事消耗了整整两年,最后她远离家庭改名换姓重新生活,最后竟然进了新闻台,成了受害者乔安的手下。

  这一对对错综复杂的关系结合在一起,基本可以划分为三组,为杀人犯辩护的律师、凶杀案中报道的媒体、受害者和加害者的关系。

  先说为杀人犯辩护的律师,知乎上曾经有个问题,为什么律师会帮罪大恶极的人辩护?律师会有负罪感吗?这个问题下有很多律师来答题,归结下中心思想就是,犯人也有人权,在没有彻底判刑之前,他拥有为自我辩护的权利。

  《我们与恶的距离》里的律师也是这样,不过他为罪犯辩护的动机更深入,他想明白这些罪犯为什么这么做,究竟是个人出了问题还是整个社会出了问题,有什么可以预防的有效手段。

  他只不过想要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安全平静的走在路上,不用担心被突如其来的杀害。

  第二组是在凶杀案中报道的媒体,《我们与恶的距离》花了很大的笔墨去描写一个电视台的真实生态,真实到新闻狗看完会流泪,这就是传媒人的快节奏日常。在及时消息越来越丰富的现在,媒体人职业操守要不要在流量面前低头。是做真正有价值的新闻还是要做个标题党?

  媒体在凶杀案中很容易变成一个推波助澜的角色,为了流量激化矛盾唯恐天下不乱,这个案子过去了马上还会有新的案子产生。

  在这个年代,不论哪个国家的媒体人都会先向流量妥协,帮助社会反思这个重要功能被无限延期了

  第三组是最耐人寻味的,也是争议最大的。杀人犯的家属被连坐,被愤怒的受害者和网民泄愤,成了新的受害者。家里出了一个杀人犯,剩下的其他家属也要负责。

  但是杀人犯的母亲表示,谁会愿意花费二十二年去养育一个杀人犯呢,你生养他的时候怎么会想到事情有一天会变成这样呢?

  无辜的妹妹因为哥哥的阴影被迫辍学,改名换姓抬不起头,走在路上总是长头发遮眼睛,不敢抬头看人。

      还有在事件发生时只会制造恐慌的民众。

  看到这里你以为编剧要给杀人犯洗白了?不不不,编剧马上就让受害者喊出:“如果杀人犯和他的家人不用负任何责任,那我的儿子算什么?”

  受害者和加害者就像是一对无法解开的矛盾,而《我们与恶的距离》最好的一点就是他只陈述剧情,只是把这些问题每个立场都摆出来,但他不站队

  《我们与恶的距离》只是在提供思考而已,具体观众的落脚点在哪里要交给观众来选择。

  恶性社会事件在哪个国家都会发生,台湾的小灯泡事件,女童当街被斩首身亡。

  国内的江歌事件,火车站杀人事件。

  新西兰的恶性枪击事件。

  很多人说《我们与恶的距离》是白左圣母婊,不不不,别误会它。它的聚焦点根本不是什么要不要废除死刑,更不是要同情杀人犯。它的对焦点是当恶性事件发生之后,除了愤怒以外我们还能反思什么。

  《我们与恶的距离》最好的一点就是这一点,他提供了一个视角,能让人看完之后还会想点东西,这一点就稳赢了。

        打开《我们与恶的距离》豆瓣评价,最高的两条热评都是,印象里只会拍偶像剧的台剧都已经不拍情情爱爱了,我们能够切中社会痛点的剧还未出现。

  不过这个也着急不来,观众审美和制作公司都要成长,来日方长嘛。

分享到:

APP精彩推荐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下载APP可查看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