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雅小朋友之死”剧情反转,网友纷纷转发道歉

2018-05-27 18:54:20 来源:互联网
0

  近日,自媒体文章《王凤雅小朋友之死》成为了舆论焦点。文章称,河南省太康县一2岁半女童王凤雅被诊断出患有视网膜母细胞瘤,其母杨美芹在获得15万元捐款后却未救治眼球已脱出眼眶的女儿,反而去北京高端民营医院为儿子治疗兔唇。2018年5月4日,不到3岁的王凤雅离开人世。

  今天,事情迎来反转。26日,媒体放出了与王凤雅母亲的对话,文章回应了“诈捐”、“虐待”、“弃疗”等关键质疑。第一,王凤雅父母在水滴筹平台并没有募集到15万(这只是筹款目标),而是约3.6万元,这一数额得到了众筹平台的证实。家人表示,儿子做手术在女儿筹款之前,从社会上筹的钱都花在凤雅身上了。

  第二,所募集到的款项,并没有挪作他用。小凤雅的爷爷告诉记者,为小凤雅看病之后还剩下1000元,将捐给相关部门。当地警方经过调查后也认为,募集到的款项并没有被挪用(仍有部分网友认为,王凤雅家属提供的支出明细中包括有买奶粉的支出,这不属于治疗费用。但对于多数网友来说,给幼童买奶粉也属合理)。

  风波中的一家人,雅雅爷爷准备凑钱将剩余的一千多块善款交还政府。

  第三,网传王凤雅所患的视网膜母细胞瘤,治愈率极高,皆因家人拿捐款给儿子治疗唇腭裂耽误了王凤雅治疗。王凤雅母亲杨美芹表示,虽然网上有说法是治愈率高,但那是针对单眼的情况,如果是单眼,可以立马做手术。凤雅双眼都有肿瘤,治愈率很低。

  随后,曾引起刷屏转发的漫画《“救我……”3岁女婴正在等待被父母拖死》,作者@明白漫画致歉,称漫画主人公“丫丫”并非王凤雅,因过于相似导致误解:

  “如果由此引起了大家的误会,我向大家道歉,如果因为这样伤害到凤雅的家人朋友,我真诚地向你们道歉。”26日下午,界面再次采访了女童王凤雅的主治医生、张集镇卫生院副院长杨荣光,他表示,王凤雅的家人从未放弃过治疗。

  王凤雅去世前两个月,一直在卫生院输降压药、营养液,“已经没有医院愿意收治了。”他同时称,当时王凤雅的情况,“根本不可能治愈,颅内转移不扩散就很不错了,能好转都是奇迹”。“他们家人从未有过虐待孩子、重男轻女的现象。看到谣言后,我感到非常生气,在群里公开怼了回去。”

  张集镇卫生院,凤雅在此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两个月。 至此,舆论与前几天已大相径庭。观察者网关于王凤雅家属澄清网友指责的微博转发量已有17000余次。

  不少人转发了这条微博,要向王凤雅家人道歉。

  26日晚,央视新闻也发表评论,称“真相已浮出水面,谁该反思?”

  在自媒体崛起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微博、朋友圈中从来都不缺乏口水,稀缺的是对事实的探究和对真相的执着。一些自媒体习惯于质疑,但未必进行过调查,拿到了足以坐实结论的证据。就这一起事件而言,一些自媒体发文质疑王凤雅父母诈捐,将原本筹来救女的善款“挪用”去给儿子治唇腭裂,其“重要证据”仅仅是一个朋友圈截图:王凤雅母亲在朋友圈晒出的一组带儿子在北京某医院照就诊的照片。后经证实,给儿子进行唇裂手术的费用是由另外一家基金会资助,和给女儿治病完全是两码事。

  一些网络事件,往往都是“结论先行”,人们根据一些信息的片段就得出结论,然后“义愤填膺”地进行口诛笔伐。这一方面固然需要有关机构和个人及时澄清,以正视听;但另一方面也要求广大网民擦亮双眼,在加入“讨伐”的队伍之前,先让理性“多跑一会儿”,追一追事实,等一等证据。而对于作为传播重要节点的自媒体,必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在发声时务必慎重。殊不知,你在键盘中随意敲出的“结论”,转发的热点,可能会对当事人造成很大的伤害。言论自由须有边界,造谣传谣也将承担法律责任。

  在事件剧情反转之后,王凤雅的父母表示对造谣者将诉诸法律。确实应该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身权益。这有利于进一步厘清事实,也是对正当网络慈善活动的一种支持。舆论的监督有助于网络募捐的正规化、透明化,但任何监督必须基于确凿的事实,否则伤害的不仅是相关当事人,也是在伤害慈善本身。

分享到:

APP精彩推荐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下载APP可查看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