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值得一看的10部外语佳片 这样的情怀你不喜欢?

2017-12-29 16:32:39 来源:互联网
0

  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电影市场,每年有非常多的外国电影进入内地市场,这里面有好莱坞大片,也有冷门独立电影。各种口味,各种风格,有人喜欢,有人无感。虽然不能保证选的每一部都让你喜欢,但可以保证每一部都是公认的好电影,为大家带来年度十佳外国语电影。

《脸庞,村庄》

  豆瓣:9.2

  《脸庞,村庄》是一部纪录片,或者说一场盛大的摄影展。

  距离法国新浪潮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的斗士们凋零大半,幸而健在的仍在探索着电影的可能性,比如拍了《再见语言》的戈达尔,比如被称为“新浪潮祖母”的阿涅斯·瓦尔达。

  电影开场,88岁的瓦尔达和摄影师JR的无数次“错过”,随后他们相遇,开着装饰成照相机的小车漫游法国乡村,随时随地用照片记录那些可能被“错过”的人物。

  这些人包括萧条矿区里唯一的居民、咖啡馆的女服务员、明天就要退休的化工厂工人、三名女性码头货车司机……都是普通人,对外界来说更像是日常生活里的隐形人,人们不自觉地忽视了他们的存在。

  瓦尔达做的,是拍下他们的巨幅照片,贴在墙上,当他们的脸庞被放大到你无法忽视的时候,他们的故事也便呈现了出来。被问及拍下这些照片的目的,瓦尔达说,一是分享,二是实践小小的疯狂念头。

  这大概是她36年前创作的《墙的呢喃》的某种延续,也是新浪潮时期某种审美的延续。

  戈达尔也曾在《狂人皮埃尔》里提出过普通人的个体独特性,特意让路边咖啡馆的“龙套”打破第四面墙,面对镜头自我介绍。

  拍了这么多年电影的他们,早就没兴趣搭建情节的起承转合,他们眼中的“故事”,是时间在人身上发挥的化学反应,在一瞬间的定格中找到丰富和生动。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豆瓣:9.1

  少女情怀总是诗,其实少男也是,无关性别,《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拍得云淡风轻,用影像捕捉到了那首诗。

  1983年的意大利北部小镇,美国留学生奥利弗被邀请到导师家过暑假,导师之子埃利奥几乎第一眼就被他吸引,因为他身上的阳光和自信,因为少年对成长的某种向往。

  埃利奥没有任何示好举动,甚至装作很不经意,不是迷茫困惑,而是秉持了少年特有的骄傲和太想看上去成熟。

  可不知哪位贤哲说过,世上有三样东西无法隐藏:咳嗽、贫穷和爱,你想隐藏,反而欲盖弥彰。

  他的目光总跟着奥利弗打转,跟碰见的任何人“奥利弗去哪儿了”,问好友、问女仆、问母亲,他自以为隐藏很好的心思,其实所有人都看出来了,父母都有意纵容。

  原本的禁忌之恋,在少年的患得患失中,被细腻还原成了爱情本身的样子,《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没有世俗的放大镜,只有留在那个夏天的小美好。

《三块广告牌》

  豆瓣:8.7

  令人心碎的凶案电影不胜枚举,而像《三块广告牌》一样把侦破凶案讲得令人发笑,笑过之后又忍不住眼眶一热的电影,实在凤毛麟角。

  米尔德里德·海斯的女儿被奸杀一案已经过去几个月了,而警方却毫无头绪。愤怒的米尔德里德在小镇外的公路上立起了三块广告牌。

  “被奸杀”“却依然没人被逮捕”“怎么回事,威洛比警长?”三块鲜红的广告牌直指伍迪·哈里森饰演的警长。

  而警长在本镇人缘颇好,这三块广告牌使米尔德里德陷入了被众人孤立的境地。

  但当我们以为这是一位举目无亲孤立无援的母亲与全世界对抗企图找寻真凶的故事时,警长、警员、广告公司,还有镇上的其他人,他们逐渐为我们展开了一幅与预期截然不同的画卷。

  在这个故事里,没有人纯洁无瑕,即使米尔德里德本人,也曾在女儿被杀的当晚对她恶语相向。

  但同时,大家都在竭尽所能地用力活着。这三块如愤怒般燃烧着的广告牌成为了他们活下去的勇气,他们有人想守护它,有人想毁掉它,最终真相是否降临?

  他们是否达到了和解?一切都似乎不那么重要了。片头米尔德里德的车里放着《夏日的最后一朵玫瑰》,这首歌原曲叫《年轻人的梦》。女儿年轻的生命如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一般在午夜渐渐枯萎,而活下来的人,只能继续奔跑,永远奔跑。

《敦刻尔克》

  豆瓣:8.5

  不吹不黑,“诺兰电影”已是某种佳作认证,《敦刻尔克》解锁了一种全新的主旋律拍摄方式。

  好莱坞主旋律的精髓是造神,处处有救世主引领,就像美国队长从弱鸡史蒂夫到穿“马戏团演出服”的国家象征。

  而诺兰放弃对个体的托举和膜拜,不再仰视,转而直视大众的渺小和闪光。

  二战中欧洲战场,英国军队溃败到敦刻尔克,时间紧迫地进行大撤退。丘吉尔等军方和政客,对撤退态度消极,预计撤出3万人。

  相对于上层建筑的放弃,无论海上赶来支援的民间船只、海滩渴望及早撤离的士兵、还是空中协助撤离的飞行员,皆从未放弃。

  诚然,他们都是平凡个体,贪生怕死有之,不知所措有之,焦头烂额有之,每个人都在大事件中实践着属于自己的小环节,瞧不出多少英雄式的伟光正。

  然而诺兰把溃逃拍成胜利的秘诀,正在于把渺小拍得闪光。

  渺小,就是被人质问你们空军都做了什么时,柯林斯的答不上来;闪光,就是的道森先生直言,“船上的人知道”。

  渺小,就是被道森先生救下的颤抖士兵不愿重返敦刻尔克;闪光,就是他后来从暴躁到冷静、从冷静到出手帮助后来的落水者。

  小到男孩乔治最初选择上船的决心和勇气,失明老人给士兵提供毛毯的温暖和善意,大到指挥官博尔顿在英国军队完成撤退后,继续留下协助盟军,星星点点的微光汇聚,敦刻尔克最后撤退人数33.8万。

  人类史上的奇迹!

《银翼杀手2049》

  豆瓣:8.5

  这是一部真正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科幻续集。

  《银翼杀手2049》给该系列增添的些许高度,不是无可挑剔的摄影视效,更绝非导演维伦纽瓦既不擅长、也不感兴趣的动作场面,而是主题的深化。

  故事发生在前作30年后,泰瑞公司被华莱士公司收购,第六代复制人被第八代取代,银翼杀手戴克换成银翼杀手K,一切犹如寓言重演,人类/真和复制人/假的矛盾对立趋于尖锐化。

  K有双重身份,复制人,以及缉杀复制人的银翼杀手,在这份自相残杀的工作中,他的身份是孤独而模糊的,背弃同类,又不被人类所接纳。

  于是他的觉醒,成了寻求身份,也给出宿命拷问:什么是真?什么是假?真和假是否可以逾越?虚拟人,比复制人更低等的存在,乔伊获得实体后,满怀好奇地伸手接住雨点。那是她得以进化的“真”。

  而K有一幕与之工整对应,当他查到自己拥有的是真实记忆,走出实验室,同样带着新生儿的欣喜,伸手接住飘落的雪花,重新感知世界,他获得了梦寐以求的“真”。

  但,真假皆掌握在造物主的手里,前作里是泰瑞博士,这次换作“上帝”华莱士。

  双目失明,以及主张“复制人才是物种的未来”,使其身份变得可疑。《异形:契约》,生化人大卫杀死自己的造物主,取而代之。

  华莱士,则可能是享受造物乐趣的造物主,也有可能是另一个已经成功上位的大卫。

  至此,真假讨论进一步引申到造物和被造、上帝与人类关系,主题蕴藏的深刻哲学思辨,使得《2049》从立意上就高出一截,说它超越前作,不为过。

《金刚狼3:殊死一战》

  豆瓣:8.3

  好莱坞每年都出好几部超级英雄电影,值得庆幸的是,今年能有《金刚狼3》。印象里的超级英雄永远意气风发百折不挠,而《金刚狼3》偏偏拍的是英雄迟暮。不但金刚狼老了,连x教授都老年痴呆,必须坐在轮椅上。

  戏里戏外的所有氛围都营造得恰好,这是2029年一个变种人被赶尽杀绝的末世,这是金刚狼年老体衰修复力下降后的超级英雄时代。

  这是父女完成使命交接的传承,这是自2000年以来演遍《X战警》系列的休·杰克曼最后一次饰演金刚狼……

  “狼叔老矣尚能打否?”是所有人的疑问,结局令人泪崩!

  如果看过蓝光碟特别收录的黑白版正片,你会发现金刚狼不再像个超级英雄,而是脱离了自己时代的老牛仔,所谓殊死一战,是他向我们充满仪式感的告别。

《自由广场》

  豆瓣:8.0

  《自由广场》是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的大型装置艺术,若从内容切入,未免零碎甚至有堆砌感,但从形式切入,却彰显出严丝合缝的表现力。

  当代艺术策展人克里斯蒂安策展了一件装置艺术作品“The Square”(自由广场/方形),以灯管围成方块形状,人们可以把任何东西存放其中,以示对外界陌生人的信任。

  但克里斯蒂安根本不信这个作品,他的伪装随着丢钱包和手机逐步暴露,而他所代表的中产阶级,也再次当了电影的靶心。

  他用GPS追踪手机定位到的大楼,何尝不是一个立体的方形(注意片中的俯拍镜头),而他发匿名信指控全部住户为“小偷”。

  他所处的外表坚固的生活现状,何尝不是一个虚拟的方形。

  “The Square”其实就是中产阶级并不真正相信却刻意表现相信的文明秩序,借此彰显其阶层在文明程度上的高人一等。

  但伪装终究是伪装,总有撕破的时候。

  克里斯蒂安跟女记者共度春宵那晚,衣冠楚楚的他退化为下半身思考的动物,讽刺的是,就在房门外,正有一只猩猩拿笔作画,象征原始的动物性和象征文明的社会性,在人和猩猩身上发生逆转。

  而出现在晚宴上的人形猩猩,又将两者合二为一。

  从猩猩一出现,在场宾客就感到不适,却强行端坐和微笑,甚至猩猩开始猥亵女宾客,人们继续当作是行为艺术,选择熟视无睹,他们坚守着的文明秩序扭曲成了故作姿态的玩意。

  其实,电影涉及却未展开的阶级、两性、艺术等话题皆涵盖在这层扭曲当中,充当了这件装置艺术的零件。

《逃出绝命镇》

  豆瓣:7.5

  《逃出绝命镇》是一部B级片,却也是一则寓言。

  白人妹子跟黑人男友交往四个月,带他回家见父母,并保证父母不会因为肤色问题而反对——当然不是《拜见岳父大人》那么简单,这不过是电影开场给出的天下大同的错觉。

  编导非常懂得引导观众的情绪,电影前一个小时是压抑的悬疑片,黑人小伙感到这个家庭乃至小镇的怪异,却说不出问题在哪儿,观众同样如此。

  氛围营造过程的拉长,使得黑人小伙的焦灼一点一点传染给观众。直到最后半小时阴谋浮出水面,黑人小伙沦为一个疯狂计划的猎物,电影也顺势完成了从悬疑到恐怖的转变,给压抑提供出口。

  白人妹子换上纯洁的白衣,悠闲吃着少女心的零食,小口小口地喝着牛奶,一副人畜无害的模样,却继续着魔鬼的勾当,在网上寻觅下一个猎物。

  如果不你对这个画面感到不寒而栗,就会明白,血腥暴力在这部电影里,承担的并非恐怖惊悚,而是情绪宣泄的狂欢。

  那些白人把“再给奥巴马投三次票”挂在嘴边,黑人总统成了种族分子最好的掩饰,《逃出绝命镇》给出的警示正是,当今美国,种族问题从未彻底解决,只是隐匿于水面之下,在任何放松警惕的时候,都有可能带来致命反扑。

《无爱可诉》

  豆瓣:7.2

  从《伊莲娜》到《利维坦》,俄罗斯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就这么成了戛纳嫡系,新作《无爱可诉》传递出的冷漠,让今年初夏的戛纳阳光海岸都不免打了一个寒颤。

  开场就是两个肃杀的长镜头,已经给电影定下基调:树木凋敝,河水冰冷,几只鸭子入画,打破这份死寂,这是自然;空旷庭院,静默坚硬,放学的孩子们从屋子里蜂拥而出,增添了生气,这是社会。

  “无爱可诉”表达的,远远不止一出两口子闹离婚、没人管的儿子突然失踪的家庭悲剧,家庭只是导演萨金塞夫用来窥视俄罗斯社会的窗口,电视和广播里的政治新闻,跟被暴雪打湿的寻人启事,把婚姻和政治摆放一起,形成奇异参照。

  鲍里斯问同事,“会有世界末日吗”,同事说,“必然”,但下一句就问鲍里斯,“有什么工作”,他们在世界末日面前已经麻木。

  那种末世般的绝望,像寒冷天气一样无孔不入,所有挣扎都是徒劳,鲍里斯和珍娜分别谋求的新恋情,也各自从开始的热烈转化到最后的降温,不幸婚姻仿佛即将重演。

  婚姻如此,儿子成了祭品,那么社会呢,谁又是弃儿和祭品?

《迷失Z城》

  豆瓣:6.8

  《迷失Z城》从头到尾没提梦想,却节制地拍出了梦想的执迷和高贵。相信我,141分钟原版跟104分钟国内版,完全就是两部电影。豆瓣评分也因为国内阉割版的缺陷而显得太低了。

  主人公英国探险家珀西·福塞特,《夺宝奇兵》印第安纳·琼斯的人物原型,符合好莱坞动作冒险片的全部幻想。但,幻想好比传奇化演绎的高光时刻,而《迷失Z城》,只是他低谷中蜿蜒前行的生平。

  104分钟版强行越界删去的“闲笔”,恰恰是这部电影的动人之处,把闯关游戏拉到现实层面,从这段经历中探索发现人物。

  第一次远赴南美绘制地图,跟他之前被派遣锡兰、中国香港一样,都是放逐,不同的是利益,狩猎和宴会充分揭露了他无权无势无前途的窘迫,这次任务可以带来军人功勋和家族振兴。

  第二次再出发,上升到梦想层面,源自他对失落文明的探知欲,并甘愿付出承重代价,直面恶劣的环境、直面死亡的恐惧、直面权威的质疑、甚至“牺牲”重视的家庭,招致儿子的误解。

  第三次,他原本有了安享晚年的资本,却仍然心系“Z城”,战场上濒死时眼前浮现的丛林,从未离开过他的心,搭上命也在所不惜。

  “Z城”之于珀西·福塞特,从最初的权衡到最终的宿命,构成一个发现梦想、执着梦想、殉身梦想的闭环,他付出和失去的越多,梦想之光就越高洁纯粹。

分享到:

APP精彩推荐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下载APP可查看更多精彩资讯